大海孕育的明珠,远古的涛声、海上丝绸之路的花雨,为这座城市抹上了浓重而明丽的底色,新时代的鼓角、东方桥头堡的英姿、给城市拉开了雄阔的画卷,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凌空盘旋的高架桥,如网如织的高速路、异国情调的出口加工区、诗意盎然的城市绿园,合奏出壮美的交响曲,激越豪迈,磅礴海天。
港城往昔 咽喉要塞
连云港地处中国海岸脐部,位于北纬34度44分、东经119度27分,地理位置适中,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便捷,是中国的中原、西北最短径路的出海口岸,也是连接亚、欧两大洲铁路大动脉的东端起点。
连云港地区古称海州,港口所倚的云台山,原是万顷碧波中的一海岛,又称郁州。郁州当时虽位于海中,却与大陆上的海州城声势相连,为历代军事要地。古志书上称“实为海防重地,南北咽喉”。由于海州地区的古游水、古沭河均在云台山西入海,山环水绕,故其成为通达四海的交通门户,传说为徐福东渡的起点。
因诸多河流由此入海,造就了许多濒临河口的自然港,象岚山头、荻水口、枯汪口、青口、朐山口、岗嘴、大伊山等均是可供停泊的天然海口。秦朝时便把海州看成是天然的避风良港,称为古朐港。随着海岸线的沧桑巨变,海港港址随之迁徙。两汉时期海港迁至灌云县的茏苴。南北朝时,茏苴成为海道要津,一度作为海州州治,领6郡19县。在其东北,曾挖出人工修筑的古海港的挡浪堤坝。坝的内外。均有古海船沉没的遗迹。唐宋时期,海州南面的岗嘴夹山口变成重要军事要塞,至今留有镇守海防的古炮台,岳飞部将李宝水师就镇守于此,岗嘴便是其屯兵港。明朝,新坝港逐步崛起,朝廷在此派有巡检司,以征收船税。
由于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大量泥沙,使海州地区的海岸变迁巨大,清康熙五十年(1712年),浮于海中云台山“忽与陆地相连”,新坝、茏苴等港渐被淤死,海港逐步东移。清末年间,青口港开始兴起,而地处临洪口的大浦自行开放,并得到朝廷的首肯。
上个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要将连云港建成东方大港。民国初,大浦港日渐繁荣,终于在1926年成为陇海铁路东端的第一个出海港口。30年代初,大浦港淤塞日甚。为了维持和扩大陇海铁路的海陆联运,陇海路局不得不实施酝酿已久的海港兴筑计划。1933年,连云港开工兴筑,陇海路也随之展筑至老窑。码头几经横向飘移和塌方的磨难,1936年终于落成并营业。此时,港口设备先进,其中卸煤装船系统系世界上仅有的第二套。港口初具雏型。
抗日战争爆发后,刚形成靠泊能力的连云港被沉船封港,数年艰辛筑成的港口毁于一片爆炸声中。日军侵占后,曾应急修复了港口,但其目的是为了掠夺中国资源,故港口设施简陋,规模不大。其年吞吐量虽达140万吨,但全凭战时“强化”经营和对中国劳工的残酷压榨而完成。
抗战胜利后,由于兵连祸结,港口状况每况愈下。到1948年港口获得新生时,已码头坍塌,船只凋零,满目疮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云港很快恢复并超过旧中国末期的规模。1952年底,港口恢复到抗战前的营运水平。
1973年前,连云港发展缓慢,这其中有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有人们对连云港错误认识的影响。
周总理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给连云港的港口发展带来的生机。鉴于港口科研理论上的突破和国家现实的要求,连云港开始了大规模地改造和扩建。至1977年底,先后完成了老港区的一码头、二码头、煤码头的改建和扩建工程,使港口由1957年7个泊位扩展到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从无增加到5个。
1982年始,连云港港口建设发生了战略性的飞跃,跳出了老港区,开辟了庙岭新港区,相继完成了国家“六五”、“七五”的重点工程。至1990年底,新增生产性码头4座,增加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9个,设计年吞吐能力已达1645万吨,使生产性码头岸线扩展至3178米,并自1988年始跨入国家千万吨吞吐量的大港行列。
随着中国北疆铁路与原苏联土西铁路的接轨,连云港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被世人称作“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东海名郡 现代新城
古典名著《西游记》描写的花果山下,有一座“烟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这就是如今的连云港市。
连云港素有“淮口巨镇”、“东海名郡”之称,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和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华东地区新兴的工业、外贸、旅游、港口城市。
作为“中国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之一,连云港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连云港按照“一体两翼”的港口新战略,整体规划、整合资源,使连云港逐步成为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为此,记者慕名走进连云港市,了解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知名旅游城市的发展轨迹。
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表示“十一五”期间,连云港经济发展增幅要超全省,人均水平要超全国,努力使连云港成为苏北振兴的第一增长极,成为沿陇海线产业带和江苏沿海产业带的龙头。
突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沿176公里海岸线和沿陇海线产业带展开“T”型产业布局,初步建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现代制造业、重化工业五大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休闲旅游度假中心。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
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资源要素的集聚力。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对接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湾经济圈,充分发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海滨城市建设,建设山海特色鲜明、综合功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创业的魅力城市,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城市化达到48%。
推进统筹发展,构建社会和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给“零就业家庭”至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切实做好社会保障等工作,逐步解决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民生难题。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来连云港调研,明确提出“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的发展战略,以及“城市东进、滨海发展”的新思路,集聚核心要素资源的东部城区理所当然成为发展的中心和焦点。
依照连云港自身特色和未来发展远景,规划给出了三个新的城市定位,即国际性生态滨海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据介绍,此次规划突破了原有以新海城区为主体的概念,以更广阔的视野寻求发展空间,提出“一心三级”构想,即构建以新海城区、滨海新城和赣榆县城为三级的大市区格局。新的东部城区将按照沿海伸展、组团递进、带状发展的格局推进,由内至外形成港湾服务区、中央商务区、海滨居住区、高新产业区、外围产业区五个层次和多个组团。
大规划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全新的思维建构了一座150平方公里、可容纳100万人的滨海新城的宏伟蓝图,宛如一只凤凰振翅欲飞……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