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知河南者 知中华

yangguangshixian 2010-12-13 17:07:28 李丽 总第007期 放大 缩小

关于河南,温家宝总理曾有这么一个评价:“河南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迅速发展的大省。”言简意赅道出的五个“第一”,清楚地表明了河南在全国的地位。穿行在河南的城市乡村、工矿企业、田间地头,让我们港澳媒体“感受开放河南”采访团的每位记者都亲身感受到河南在“加快中原崛起”中所带来惊人的变化。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河南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记者于2006年12月15日上午,采访了河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

记者:近些年,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频频传来利好消息,海外媒体包括港澳媒体一直都很关心河南总体发展情况,可否请徐书记谈谈河南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徐光春:河南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也有美好的现代文明,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河南时说,河南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迅速发展的大省。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国学大师文怀沙也说,“知河南者,知中国也!” 这都生动地说明了河南在中国的重要影响和河南在中国的重要地位。相信这次港澳媒体的采访,不仅能使更多的港澳同胞更好地了解河南的过去,知道河南的今天,还能清晰地预见河南的未来。

近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宏观调控,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今年以来,有五个亮点非常突出。

第一大亮点,粮食生产又获得大丰收。河南继续保持了农业大省的地位,粮食生产能力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的基础上,2005年达到916亿斤,2006年又突破1000亿斤,达到1011亿斤,这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强,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今年全国粮食增产200亿斤,其中河南增产94亿斤,占了将近一半。实现了农业和粮食生产更高层次的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

第二大亮点,工业生产继续提速增效。去年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近5000亿元,居全国第5位。从今年前11个月的情况来看,全年全部工业利税预计可达1700亿元,其中利润由去年的600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000亿元,增幅77%、居全国第2位。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由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向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这对河南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这表明,河南正在走出一条在较短时间内把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的内陆农业大省建设成为经济强省的发展路子。

第三大亮点,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跨越式发展。突出表现在高速公路建设上,今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可以达到3439公里,跃居全国第1位。同时,城市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前不久,吴邦国委员长视察河南时,对河南的城市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出河南城市建设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城市建设不像过去或有的城市那样摊大饼,不是单在老城区做文章,而是一边进行老城改造,一边采用组团式布局建设新区,效果很好。二是城市建设各有各的风格、规格和模式,像郑东新区和洛阳新区就各有特点,不是千城一面。三是城市建设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方式,在新区建设中政府的投入不多,主要是通过市场运作的方法推进,城市建设活力增强了。基础设施的加强,城市面貌的改观,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改变了河南的形象,增强了河南发展的后劲和实力。

第四大亮点,民生有了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今年1到11月份,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达到11%,农民现金收入增幅达到13%,双双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第五大亮点,社会大局稳定。河南努力化解人口多、不稳定因素相对较多等不利因素,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较好,没有出现大的安全事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得到优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指数、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记者:我们一到郑州就高兴看到,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和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这也在您刚才介绍的有关情况中得到印证。那么,请问徐书记,在您看来,河南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

徐光春:虽然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积极应对,突出表现为五大挑战。

首先,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资源性产业比重过大,重工业比重过大,经济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河南投资的平均增幅高于全国投资平均增幅,但是,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能力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我们的经济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二,资源能源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河南虽然是一个资源大省、能源大省,但是随着资源开发利用的增多和能源消耗的增大,资源、能源的可利用量逐步减少。

第三,环境和生态的压力逐步加大。由于发展速度的加快,加上观念上的落后和工艺上的局限,我们相当一部分的产业和企业还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对于河南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很大,也制约着今后的发展。

第四,土地、信贷等因素对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宏观调控,切实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坚决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将使土地和资金的供应和使用趋紧。

第五,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可盲目乐观。尽管河南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正在加快发展,尽管河南GDP总量已位居全国第五位,但我们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制约因素。我们离前面的标兵距离还比较远,离后面的追兵距离又比较近。如果在发展问题上稍一松劲、稍一闪失,就会掉下队来。因此,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p#副标题#e#

记者:河南经济发展迅速,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问书记,河南下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根本措施是什么?

徐光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两大跨越”就是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两大建设”就是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两大跨越”是加快中原崛起的核心和标志,“两大建设”是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坚强保证。河南作为一个近亿人口的欠发达省份,没有稳定和谐,就无法加快发展。加快“两大跨越”,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只有推进“两大建设”,才能加快“两大跨越”。

 

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把目前又快又好的发展转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上来。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针的重大调整。“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表明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们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这些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又快又好,“快”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好”表现在财政、税收等经济增长的主要质量效益指标大幅度提高。但总的来看,这还不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只有把经济社会发展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到“又好又快”发展轨道上来,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做到“四个转变”。

一是发展观念要转变。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质量效益转到以实现科学发展为根本要求、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为主要目标上来,使科学发展观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心里深深扎根,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是发展模式要转变。现在,河南的发展主要是靠投资拉动,虽然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消费还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出口的拉动作用也还比较弱。要坚决改变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利用来增加经济总量的办法,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调投资、促消费、优出口方面狠下功夫。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适当增加进口,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更多地吸引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是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集约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群经济、规模经济和品牌经济,走资源节约型、安全生产型、环境友好型的路子;改革体制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自主创新不仅能使经济总量增加,而且能使经济增长的结构与质量发生深刻变化。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郑州举办研讨会,说明河南在专利开发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我们要下定决心,突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在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是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方法要转变。各级政府不能仅仅把眼睛盯在投资的扩大上,把精力只用在GDP的增加上。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引导,而不是直接运作经济工作的具体项目。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既要靠我们自力更生,也要靠扩大开放,特别是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港澳地区企业有活力、有市场,是河南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业环境,更多地吸引港澳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要通过明年元月份的“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进一步加强河南与港澳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这里,我代表河南省委、省政府,真诚地欢迎港澳地区的朋友、企业到河南来投资兴业,也请来河南采访的港澳媒体转达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近亿人民对港澳同胞的问候,衷心祝愿港澳地区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港澳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

去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到河南来检查指导工作,对河南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河南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吴邦国委员长要求河南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温家宝总理要求河南抓住和利用好难得机遇,把握省情,发挥优势,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这是中央领导同志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给我们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南的关注、关心、关爱和对河南发展寄予的厚望,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河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盼。#p#副标题#e#

记者:河南的农业能与工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不知道奥秘在哪里?

徐光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拥有近亿人口,无论是解决自身吃饭问题,还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都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绝不能丢掉农业。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比重逐步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丝毫没有降低,反而更加重要。民以食为天。如果连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就无法保持社会的稳定,更谈不上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河南的实际出发,更加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丝毫不放松,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减弱,牢牢地把农业发展抓紧抓好。

发展农业关键是要树立一个新理念,就是要经营农业。农业经营不好是包袱,经营好了就是财富。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河南之所以由国家粮仓变为国人的“厨房”,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的地位,是与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快速扩张和急速提升分不开的,食品工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功不可没。目前,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成为拉动就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振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今后,我们将继续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继续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必须看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还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推进工业化。河南这样一个大省要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没有强大的工业来牵引是不行的。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前一年在全省免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加大解决农村学生上学、农民看病、农村修路等问题的力度,就是因为工业化步伐加快,进一步增强了全省的财力。所以,我们要牢牢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走出一条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不断增强推进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记者:我们知道,最近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块格外重视,作为中国农业的龙头老大,河南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绝对的发言权,能不能请徐书记向我们介绍一下河南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徐光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解决目前“三农”工作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对河南这个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来说,意义尤为重大。扎实推进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当前正在着力抓紧抓好的一件大事。河南的广大农民不但很有实干精神,而且很有创造性,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省各地都有了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村子,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刘庄、南街村就是其中的代表。当然,河南绝大多数农村还比较落后。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发挥一部分率先发展起来村庄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省广大农村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各个村子的情况不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经济,从根本上给农民带来实惠;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推进,住在新房里的农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从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做起,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看病、入学、出行等问题,让广大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水,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学,用得上电,走上便捷的路,用上清洁卫生的气,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记者:中原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建设文化强省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请问徐书记,河南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过程中,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徐光春:建设文化强省,关键是要有产业支撑。河南现在之所以不是一个文化强省,而只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问题就在于没有强有力的文化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还仅仅只是资源,就像煤炭还在矿井里没有挖掘出来,没有进入电厂,没有进入化工厂,还不能产生效益。二是现在的很多文化作品和文艺作品还仅仅具备了认识世界、宣传世界的功能,而没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没有经济效益,所以只能说是文化作品,而不能说是文化产品。三是相当一部分文化单位还只是文化工作部门,不是文化生产单位,没有进入市场,不是市场主体。

要把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关键是要实现三个创新:一是体制要创新,把文化事业单位转化为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二是艺术要创新,生产的文化产品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三是运行要创新,通过市场运作使艺术作品更好地面向市场,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河南有一台非常好的戏叫《程婴救孤》,艺术上很有创新,还获得了全国十大舞台精品剧目,但是由于运行机制上没有大的创新,难以进入市场,因而还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要通过推进运行创新,让更多的企业、投资家来投资、生产和经营,而不是全靠政府拨款运转,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

在建设文化强省方面,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河南与港澳地区的合作。河南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河南博物院里珍藏的文物就很多,都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货,货真价实。现在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不少好东西还在仓库里。总让文物躺在仓库里睡觉不是一个好办法,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河南丰富的文物资源,我们正在认真研究解决。可以考虑把省博物院里的文物拿出来一部分,到港澳地区去展出一段时间后再送回来。这样不仅能够让港澳同胞更好地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充分发挥这些珍贵文物的作用。2007年2-5月份,我们就准备去展出一次。另外双方合作开发一些文化产业,不但政策允许,也可以使双方受益。譬如文物仿制品的生产,河南既有丰富的资源,也有不少技术人才,但是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主是问题是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机制,也没有探索出成功的营销方式,想买的不知道到哪里去买,想卖的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卖。港澳地区的企业如果前来投资,双方合作经营,生产出便于游客携带的产品,在河南的火车站、机场和百货商场摆上柜台进行销售,还可以到港澳地区销售,也可以走向世界,获得的利益大家分享。对于这样的合作我们欢迎和鼓励,大家也要积极尝试,共同闯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来。

记者:徐书记,您到河南执政两年来,河南形象有了很大变化,请问如何进一步提升河南形象?

徐光春: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人的形象本来一直是很好的。但是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社会各方沟通不够,外界对河南的了解不够等原因,社会上一些人对河南人有这样那样的微辞。提升河南的形象,首先是靠自身的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管子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就是解决不了人的吃饭问题,就无法解决人的文明问题。只有发展了,才能够使人们普遍受到教育;只有发展了,才能够有雄厚的财力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只有发展了,才能够提高文明程度,使每个人仪表堂堂、彬彬有礼;只有发展了,才能够改变社会风气,提升整体形象。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发展来赢得尊重,用发展来赢得美名,用发展来赢得幸福,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广大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河南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河南在国际国内的形象越来越好了。同时,也要加强对广大干部、工人、农民的教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群众,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富有河南特色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认真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处处维护河南人的良好形象。靠发展赢得尊重,靠教育提高素质,河南人的形象将会越来越好,一个开放、开发、文明的新河南,将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