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原之州 华夏之源

gangaotai 2010-12-13 17:07:28 金鑫 总第007期 放大 缩小

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古为“豫州”,又有“中州”、“中原”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李准等。

全省现有18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4%,平原、山丘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5.7%和44.3%。现有耕地面积1.18亿亩,总人口9768万,其中城镇人口2994万;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共有51个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史前文化。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太昊陵。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就在新郑市诞生并建都。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河南更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戏剧传统,素有“戏剧之乡”之称,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和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其中,《花木兰》、《朝阳沟》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具有浓郁的中原特色,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即将赴港演出的豫剧《程婴救孤》,已荣获全国专业舞台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第一名,位居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榜首;舞剧《风中少林》已成功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地大物博 资源丰富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来,河南小麦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全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有81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天然碱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河南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全省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493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其中黄河横贯河南中部,境内干流700多公里。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

人文自然景观 交相辉映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河南被誉为“中国历史的自然博物馆”。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3万余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河南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200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登封观星台、中岳庙、汤阴岳飞庙、洛阳关帝庙、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开封铁塔等古建筑群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河南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全省拥有风景名胜区3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个,森林公园76处,比较有名的风景区有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南阳宝天曼、鲁山石人山、嵩县白云山等景区。

交通便利 区位优势明显

河南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全国铁路“八纵八横”主通道,贯穿河南省的就有“三纵三横”,境内铁路通车里程4000公里。国家高速公路有“三纵三横”贯穿河南,2006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700公里,居全国第二位。2007年年底将达400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全省18个省辖市都通高速,全省95%的县都通高速。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95万公里。全国光缆干线有“三纵三横”经过河南,全省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2348.6万门。有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郑州出口加工区。穿越河南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进一步彰显了河南的区位优势。

经济发展迅猛 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河南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薄弱环节、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87亿元,居全国第5位,成为全国五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之一;人均生产总值11346元,超过1000美元。粮食总产量今年突破了1000亿斤大关,已连续7年居全国第1位;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896亿元,总量居全国第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8亿元,均居全国第5位;进出口总额77.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1亿美元。财政总收入1081.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7.65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4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85.2万人,2006年达到97.4万人,居全国第5位。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21.4万张,居全国第2位。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奋发进取,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在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踏上了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跨越的新征程。

2006年,河南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主动地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结构性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继续朝着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901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国第5位;前10个月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3.7亿元,增长29.3%。

河南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0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达到107个,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流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省形成了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多业态、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国粮油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郑州价格”是世界粮油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价格之一。#p#副标题#e#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河南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11亿斤,增长10.3%,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3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61%,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4612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1.4%。畜牧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和牛奶产量分别增长7.0%、8%和42%。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发展加快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11.6亿元,同比增长23%,总量及增速均居全国第6位;主营业务收入10833亿元,增长40.3%,增速居全国第3位;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392亿元和815.8亿元,利润总额在全国总量居第7位,等于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省之和。重点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今年全省有2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居中西部首位,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超2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006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8.31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旅游、现代物流、会展业、邮政、电信等行业快速发展,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增长30%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9.8%;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13.2%、28.8%。建筑业发展迅速,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845.46亿元,增长44.7%,同比提高22.2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64.64亿元,增长10.5%。

以点带面 协调发展

河南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各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18个省辖市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0%以上,10个市利润增长超过40%。中原城市群9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增长23.8%和71.8%,县级财政收入增长30.7%。

“绿色经济”初见成效

河南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的管理,出台了节能降耗的政策,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前10个月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同比下降13.3%。沙颍河等流域和辉县水泥群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关闭取缔了重污染企业或生产线1016家(条),停产或限产治理2057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前10个月,全省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量达标率为93.9%,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同比分别提高11个和2个百分点。

社会安定和谐 弱势人群生活有保障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扩容工程取得新成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5%。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一批贫困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级“两馆”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预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顺利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前10个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12.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86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63万人,达到172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得到城市低保救助的居民130多万人、农村低保救助农民200万人左右。河南省委、省政府2006年确定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得到较好落实,解决了134.5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改建新建农村公路2万多公里,新增沼气用户50多万户;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4.5亿元,春秋两季共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260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65个,覆盖全省农村人口一半以上。药品价格连续3次大幅度降低,医疗机构药品加价率下降到了15%,每年为患者减轻负担10多亿元;中小学教材价格调低,减轻学生家长负担2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立足河南当前实际,于2003年提出了中原崛起的远景目标,这一目标得到全省上下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部署后,中原崛起更加深入人心,加快中原崛起成为全省上下的强烈愿望。2006年10月下旬,河南省召开的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的历史性任务。实现中原崛起,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分两步走:经过五年努力,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谐中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再经过近十年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保持社会和谐,实现中原崛起。这一历史性任务,体现了新时期加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9700多万中原儿女的殷切期盼。

目标明确 任务艰巨 前景光明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达到两万亿元左右,人均达到两万元左右;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转变增长方式取得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中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未来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

紧紧围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这一主题,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 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两大跨越”是指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不仅发展速度要快、经济规模要大,而且经济结构要优、经济效益要好、体制机制要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要强、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要多。

 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表示,河南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注重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在转变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河南、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不仅要求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而且要求科学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河南将努力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两大建设”是指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说,推进和谐中原建设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河南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创业环境建设、平安河南建设和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河南将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理论武装党员干部、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媒体搭桥 合作共赢

河南与港澳在产业发展上有极强的互补性,双方的经贸合作有着良好的传统,同时也具有很大潜力。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就是港澳活猪、活鸡、鸡蛋的主要供应省,最高年份供港鲜活副食品占到全国供港量的20%。改革开放之后,河南与香港的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目前河南利用港澳资金占全省利用外商和港澳台商直接投资的三分之一。豫港豫澳合资、合作和独资项目近3500个,其中已建成1300多家。一批豫港豫澳合资、合作企业在河南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河南产业体系全、门类广、市场容量大,港澳有着资金、管理、技术方面的优势,河南与港澳合作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我们热诚期望通过港澳媒体架起豫港、豫澳合作共赢的桥梁,欢迎港澳的商界朋友来河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欢迎港澳企业家利用拥有的技术、信息、营销渠道等参与河南制造业的重组改造,欢迎港澳的朋友们到河南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只要我们继续发挥优势、加强合作、多向拓展、互惠互利,豫港、豫澳合作空间一定会更加广阔,合作的前景一定会更加。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