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傻杨的数来宝声中,大幕徐徐拉开,灯光伴着袅袅的轻烟笼罩在舞台上,人声嘈杂,晚清的市井小民坐在茶馆里吵吵嚷嚷地聊天……凝聚浓郁京腔的《茶馆》又开演了。
这部在建国后诞生的中国现代话剧代表作,从创作之初至今已走过了49个年头,如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次上演座无虚席。区区18000多字的剧本,仅有两个主要演出版本,却已成为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招牌,堪称“戏魂国粹”,不能不说是一个戏剧奇迹。
不足两万字的剧本,20来个人物,一个小茶馆,道出了中国旧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于是之主演的焦版《茶馆》当得起“戏魂国粹”四个字。
前身《秦氏三兄弟》,结尾源自于是之
或许大家不知道,《茶馆》的前身是个应景之作。1956年,老舍写成一部宣传普选的话剧《秦氏三兄弟》,四幕六场,人物众多。戏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写起,直写到1948年反动派“选举北京市参议院”。初稿完成,老舍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读给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听。剧中第一幕第二场,写到了“北京裕泰大茶馆”。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清楚地记得那天曹禺听老舍朗读剧本,突然站起来说了声:“classic”(经典)。在座的人都认为剧中茶馆这段戏最精彩,建议以它为基础单独发展成一个戏,以小见大,反映整个社会变迁。老舍当即表示:“这个意见好!”三个月后一部新剧作诞生,定名《茶馆》。
《茶馆》写成后,老舍几经修改。其中一稿结尾是“王掌柜掩护革命者,救了‘说书人’和‘听书人’,自己饮弹牺牲。”童道明也记得,面对老舍的设计,于是之提了一个意见,希望在戏最后加一小段几个老头话沧桑的戏,然后王利发上吊了。当时,老舍似乎只是随便应付了两声。几天后,老舍写出结尾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三人一生掏心窝的话。最后,他们掷起漫天的纸钱。这才有了《茶馆》全剧为人称道的“华彩乐章”。
剧本总共18000字,细节靠演员体验生活
大幕拉开,裕泰茶馆里,进进出出二十多人。如何让这么多角色一亮相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至于千人一面,老舍和焦菊隐导演等主创人员绞尽脑汁。“排练伊始的一个晚上,焦菊隐先生带着一干主创人员到老舍家里讨论。从布景怎样设计到八张桌子如何放置,从人物的出场方式,到每个人坐在什么位置,激烈的讨论整整持续了一夜”。焦版《茶馆》中饰演常四爷的郑榕如今年过八旬,回忆40余年前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很遗憾没有人做会议录音,气氛太感人了。
《茶馆》剧本一共约18400个字,没有生僻字词,也没有浮夸的感情描写,却概括了半个世纪的历史。简约的剧本对导演与演员是个考验,如何用细节真实地反映生活?导演焦菊隐“强调从生活出发”。他认为,剧组所有创作人员只有熟悉剧中的生活和人物,并深刻理解之后,才能进入艺术创造。焦菊隐组织全体演职员查阅有关资料,请专家和熟悉北京历史风情的老人讲解三个历史时代的历史风貌、世俗民情和各色人物。演员还寻访当年北京尚残存的几处旧式茶馆。剧中扮演庞太监的童超找到晚清宫中老太监,了解太监的心理;扮演松二爷的黄宗洛也整天打扮成没落旗人,提笼架鸟,出入茶楼,寻找感觉。剧中具体场景由此鲜活起来。
特殊岁月首演遭批,一改再改坎坷演出
作为一部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戏,《茶馆》在特殊年代遭遇十分坎坷。舒乙说起个小故事。剧中有个情节讲两个大兵为了省钱娶一个媳妇。有一天,周恩来总理看了这段戏,表示不满,他觉得这对青年人影响不好,建议老舍改一改。但是老舍知道后说:“这都是真事!”于是这段情节保留了下来。正是因为过于“真实”,《茶馆》的首轮演出没有轰动还引来批评。当时,“左倾”思想严重,阶级斗争是主旋律。
一天,文化部一位领导来到人艺,批评《茶馆》第一幕为什么搞得那么红火热闹?第二幕逮学生为什么不让群众多一些并展示出反抗力量?“当时,《人民日报》上也有文章批评《茶馆》怀旧情绪浓重,影射今不如昔。于是,《茶馆》在1958年3月29日首演后,于同年7月10日停演,只演了49场。五年之后的1963年,为了配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老舍决定给《茶馆》“加一条红线”,于是增加了一些学生闹革命的情节。就这样,1963年4月7日,《茶馆》终于再次上演!舒乙回忆说,虽然当时报纸不给宣传,悄悄上演的《茶馆》还是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一位青年导演演出结束后跑到后台,不敢说话,不敢握手,只是在桌子底下竖起了大拇指以示敬意!周恩来再来看《茶馆》,对焦菊隐说:“《茶馆》没问题,是一出好戏。”《茶馆》的第二轮演出,自1963年4月7日起,在首都剧场演出了53场。
可叹“文革”十年扼杀了话剧,老舍也含恨离开了人世。1979年,为了纪念老舍诞辰80周年,《茶馆》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用原班人马演出了第一幕。据舒乙回忆,2月3日晚上,首都剧场“沸腾”了。二十多个演员,每出来一个便引发场下欢呼喝彩,不绝于耳。虽然只演出了第一幕,观众见到演员像见到亲人般欣慰。大家没想到,经过十年动乱,这些演员竟然全都活着,还能在舞台上为大家演绎那些熟悉的角色,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盛名之下出访多国,写下中国戏剧神话
《茶馆》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国人,也让外国人叹服。许多看过《茶馆》的外国人,成了它的义务宣传员。从此,很多外国人来到北京,一下飞机就要看《茶馆》。甚至到北京不看《茶馆》,就如同不逛故宫,不登长城一样遗憾。
自1980年起,《茶馆》先后出访了德国、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所到之处无不引起极大的轰动。许多观众还穿着中式衣服走进剧场以表敬意。“什么是雷鸣般的掌声,什么是响彻云霄,那天你就能感受得到。”童道明在回忆之中激动地说。在日本,演出三场之后,800个座位的剧院为《茶馆》破例加售出200多张站票。
作为第一部走出国门的话剧,《茶馆》博得了全世界的肯定,“通过《茶馆》,外国人发现中国竟有‘世界上最好的导演和演员’。”郑榕回忆到。
焦版“绝唱”谢幕,林版“改良”涅磐
“绝版《茶馆》门票,300元一张!”1992年7月16日晚,首都剧场外有人在叫卖黄牛票。当晚,焦版《茶馆》在这里“绝唱”谢幕。剧场内外众多戏迷一直伫立着,散场仍不舍离去,为了多看《茶馆》一眼。剧终谢幕时,剧组完全淹没在暴风雨般的掌声和真诚的泪水中。几个观众跳上台,自发献上一条横幅“戏魂国粹”。焦版话剧《茶馆》自1957年创作完成,经过35年的坎坷历程,终于将自己的脚步定格在了第374场。但这场演出并不是《茶馆》的“绝唱”。1992年,于是之便建议导演林兆华重排《茶馆》,七年之后,这个建议成为现实。
新版《茶馆》推出后还是招来了激烈的批评。最大争议在结尾。焦版《茶馆》中,以王利发拿着秦二爷的围巾走向后台结束。而在林版中,又加出一小段:国民党党棍沈处长乘坐美式吉普得意地宣布茶馆已归他所有,并用一连串的“好”随口回答随从的建议。也许,一切创新面对的都是争议,《茶馆》也是在多年种种争议中完成凤凰涅磐。
2004年,林版《茶馆》迎来了《茶馆》500场纪念演出。看完戏后,有年轻的观众议论:“比我想象的《茶馆》要好,有那个京味。”也有年老的观众说:“看来,茶馆真的改良了。”
《茶馆》版本年表
第一版:1958年首演,1992年结束。
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林连昆、郑榕、英若诚、蓝天野等主演。
第二版:1999年首演。林兆华导演;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主演。
恢复焦版:2005年演出。焦菊隐、夏淳导演;林兆华任复排艺术指导;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主演。
台词绝句
秦仲义: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了!哈哈!
王利发: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想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