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如何做『会说话』的新闻发言人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文:张涛甫 编辑:广舒) 总第061期 放大 缩小

做会说话的新闻发言人”,这句话从表面上理解,好像很成问题,常识告诉我们,“会说话”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绝对不是个问题,我们没有见过哪一位新闻发言人存在语言表达障碍。这里的 “说话”绝不是日常生活“语境”中的“说话”,不能说一个人的日常表达言通句顺、字正腔圆乃至口若悬河就可以做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日常语境中的能说会道是远远不够的,新闻发言人要能够在特殊语境中应对自如,驾轻就熟地表达语言,需要有高度专业化的素质。

在西方发达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发育得十分成熟了。这些国家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已进入高度专业化阶段,甚至进入了流水线作业的程度。作为职业培训的核心项目,语言表达训练已成为新闻发言人职业训练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经常看到西方国家的新闻发言人在台前谈吐自如、从容应对,心中好生羡慕,但要知道,这台前的精彩需要多少幕后的艰辛作为铺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成功的细节背后都浸蘸着许多汗水和智力投入。

新闻发言人的特殊“语境”

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理念和业务能力主要是靠“说话”来展示的,也就俗话所说的:吃“开口饭”。与其他那些靠嘴巴吃饭的社会角色比起来,新闻发言人的说话是比较特殊的。像教师、媒体主持人、律师等同样都是吃“开口饭”,但他们“说话”的语境相对单纯。比如说: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学生,其规模比较固定,知识水平也较为整齐,而且教学内容相对单一,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控制说话语境。即便是公共性很强的媒体主持人,职业语境也与新闻发言人不同,媒体主持人面对的是普通层面的受众,而新闻发言人面对的则是训练有素、挑剔的媒体记者。更为重要的差异在于,媒体记者所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诉求,而新闻发言人则直接代表某一级政府或者政府部门的立场,彼此之间在很多场合存在着信息博弈的微妙关系。

政府新闻发言人说话的特殊“语境”决定了发言的内容与形式,新闻发言人的说话语境可以分为常规语境与特殊语境。在常规语境下,新闻发言人按照例行程序定期向媒体记者发布公共信息。这种语境相对来说可控性比较强,只要新闻发言人的“课前”准备做得充分、仔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风险比较大的是那种特殊语境,比如政府的重大信息发布、公共性的危机事件处理等,这要求新闻发言人在应对这种语境时要高度慎重。如果语境失控、出言不慎,很有可能会“祸从口出”,引发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应,导致严重的后果。对新闻发言人最严峻的考验是这种布满风险的特殊语境,面对特殊语境,新闻发言人往往如履薄冰、如临大敌。重大新闻发布负载着沉重的公众期待,而这个时刻的媒体记者出于职业追求,对新闻发言人的挑剔也是最苛刻的。这种语境下的新闻发布会就像一个聚光灯和放大镜,既能放大一个新闻发言人的优势,又能放大他的缺点,操作这把双刃剑,是一项高难度的艺术。#p#副标题#e#

练好语言“内功”是关键

表面上理解,新闻发言人只要有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应付场面了,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说话”只是整个语言加工流程的终端环节,此前还有很复杂的语言生产工序,诸多复杂 的语言生产环节共同制约着“说话”的质量与风格。“说话”作为语言生产系统工程的终端环节,在它前面的暗箱里,还有很多的秘密有待于我们琢磨与探索。我们把这些藏在暗处的语言生产机制称之为人的语言“内功”,新闻发言人要练好“说话”功夫,打造好这种语言“内功”是最关键的。

对于新闻发言人而言,无论是在常规语境,还是在特殊语境,如果没有扎实、过硬的内功,腹中空空,绝对驾驭不了台面。这内功包括哪些内容?概括起来,包括政治素质、逻辑思维能力、新闻敏感度、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因素共同支撑并制约着新闻发言人的“说话”能力。

用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政策

政治素质不仅要求新闻发言人要有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还要有很高的政策水平。这里的政策水平绝不仅仅指新闻发言人脑子里装着最新最全的政策条文,而且要求新闻发言人有很强的政策理解与解释能力。新闻发言人对政策的理解与解释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站在他所代表的政府或部门的立场上进行解释。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多是从原来的官员转换而来,短时间内不可能在角色意识和职业能力上突飞猛进。虽然在工作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但是他们的政策理解和解释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他们解释政策的环境也有待于改善。不少新闻发言人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充当眼前政策的复读机,他们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也不善于用媒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说话,背着政策的包袱上场,自然没有什么好效果。

了解和满足记者的需求

新闻发言人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新闻发言人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媒体记者,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主要是冲着新闻来。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了解记者的需要和诉求,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自说自话。

白岩松说过,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记者并非你看到的一个又一个的个人,他代表的是他身后的媒体以及媒体能影响到的公众,不同的媒体,代表的人群和角度都不同。所以新闻发言人在准备发布新闻时,不光说我要接受记者的采访,还要做到心中有数,接受哪些新闻媒体的采访,他们可能对哪些问题更感兴趣,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可能更对路。媒体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除了不那么敬业的记者,多数记者都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念。

白岩松的这些话说得很到位。新闻发言人在履行自身职责时都带有自己的诉求和立场,因此难免在信息的控制与反控制方面与记者们暗中较量。新闻发言人与记者在职业理念和信息诉求上时常会发生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发言人不需要理解媒体和记者,相反,这对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新闻敏感是不可缺少的。

轻装上阵控制场面

心理关口是新闻发言人必须面对的“坎”。如上所述,新闻发言人的说话语境与普通说话者乃至职业说话者不同,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向媒体或公众公开发布信息,责任重大,存在着很多变数和风险,承受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心理关口是一个阀门,这个环节不解决好,新闻发言人脑子里的内容存量即便很大,也不能顺利过“关”,心理不稳定常常使新闻发言人的能力大打折扣。

很多新闻发言人在幕后演习操练时还能够应付,可一旦上台“实战”,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事前精心准备的台词一上场就蒸发了,弄得自己很狼狈,这主要是心理素质不过关造成的。有时,遇到记者提了一些刁钻的问题,就乱了阵脚,不知所措,失去了控制场面的能力。作为新闻发言人,一定不能有这样的奢望:刀枪不入,能够应对记者全部提问。即便事前准备得十分充分,把记者们的心思全都猜准了,也不能说完全有把握赢得新闻发布会。既然遭遇记者们出其不意的提问是工作的常态,就需要新闻发言人在心态上适度释放压力,以平常心来对待新闻发布。

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有句名言:“新闻发言人不是人”,他的真正意思是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制度”。在此,笔者要说的是:新闻发言人也是人,而且是一个常人。新闻发言人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即便是其业务范围内的事情,也不可能无所不知,这种超人式的新闻发言人只有在传奇故事或文学作品中才会出现。新闻发言人不要奢望把记者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而真正要做的是:调整心态、释放压力、轻装上阵。只有这样,才能有比较出色的表现。新闻发言人还要有很强的心理负荷化解能力。一个再老练的新闻发言人,临场实战,不可能没有心理压力,关键要看新闻发言人有没有能力化解此时此刻的精神负荷。这需要新闻发言人具有较强的精神抗震能力及心理控制能力,有能力自我调适。#p#副标题#e#

把握协调与沟通的主动权

新闻发言人承担着政府公关的角色。随着我国政府职能、执政理念的转变,政府不再是以自身为本位,官本位的思想在悄悄地改变。政府的形象渐渐变得亲和起来,政府开始意识到协调社会各方面 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媒体作为人民的耳目喉舌,政府当然要与它搞好关系。因此,与媒体沟通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政府的必修课,这要求政府新闻发言人具有很强的协调沟通能力。

这种沟通能力既表现在台前,也表现在幕后。台前,要求新闻发言人在实战语境中善于把握媒体记者的接受期待,善于把握记者们的微妙反应和场面波澜;台后,要求新闻发言人及时了解媒体,尽可能与记者广泛交流、深度沟通。新闻发言人要正确认识新闻媒体,了解记者工作的辛苦,让记者随时随地能找到新闻发言人或他的助手,让记者们感到你在帮助他,这样双方才能建立一个平等友好的关系,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知己知彼,进而把握政府沟通的主动权。

“即兴”应对化解危机

反应能力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据一位资深的上海新闻发言人说,即便她的课前准备再充分,也最多能命中记者们一半的提问。据笔者所知,这位新闻发言人是机敏加勤奋型的,工作十分出色,至少在中国新闻发言人群体中是凤毛麟角的精英分子,她的命中率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即兴”应对、临场发挥的概率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当然,这种临场应变能力不是要求新闻发言人逢场作戏、不懂装懂、敷衍塞责,说套话、大话、空话,而是要求新闻发言人能够对记者的提问及时做出有质量的回应。如果记者的提问超出了新闻发言人的“家庭作业”范围,需要新闻发言人迅速调整心态、整理思路、快速反应、沉着应对。

新闻发言人的临场反应能力,实际上就是新闻发言人的情景危机的化解与处理能力。新闻发言人在应对一场新闻发布会时,很难预料会有什么棘手的问题半路杀出来。在这种场合,需要新闻发言人随机应变、化险为夷。当然,这种能力也不是天生的,有的新闻发言人在台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实际上,其背后无不付出了超乎我们想象的艰辛劳动。

有“口”有“心”

对于新闻发言人而言,语言表达是基本功。表面上看,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嘴巴子功夫,可实质上,所谓语言问题就是思维的问题。语言从口头流出,只是终端环节,语言的内容实际上是经过思维加工出来的。

这就说明,训练语言的关键是训练思维。思维包括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使得语言有弹性、有灵性、有感情;理性思维使得语言有逻辑、有深度、有概括力、有力度。对于新闻发言人而言,这两种能力都不可偏废,只有把思维练得很成熟了,嘴巴才能真正厉害起来。否则,就成为一张嘴皮子,至多会夸夸其谈、油嘴滑舌,糊弄一般人,可糊弄不了精明的记者。空有一张有“口”无“心”的嘴巴,绝对胜任不了新闻发言人这个角色。

新闻发言人的“说话”内功是“道”的层面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仅在一些表层的技术上下功夫,是不能真正解决新闻发言人的说话问题的。这并不是说技巧不重要,而是认为,相对于“道”而言,“技”则次之。反观我们当前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存在重外轻内、重“器”轻“道”的偏向,这是需要警惕的。只有练好内功,新闻发言人才能真正“会说话”,而练好内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勤学苦练,这是根本之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