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8 金鑫 赵玉 王烨 总第009期 放大 缩小

如果用辛弃疾的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来比喻当前深圳的文化现象,应该是非常贴切的。继2003年深圳市委提出“文化立市”发展战略之后,2004年又提出建设“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的文化发展目标。至此,深圳的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在文化事业取得全面繁荣的形势下,市委又一次审时度势,果断做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一时间,四方来朝,八面响应,百舸争流。已故湘籍画家王憨山先生曾有一幅名作《群鸡图》,题款为“便觉春光四面来”,用这句话来形容今天深圳文化产业的形势再恰当不过。

老深圳人都知道,深圳的今天来之不易。

多年以前,记者看到一本以深圳为故事背景的书,名叫《浮躁的烟尘》,“浮躁”这个词就是形容深圳的。作为一个著名的移民城市,深圳一直有“经济的旺角,文化的沙漠”之称,为改变人们心目中这一印象,二十多年来,深圳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毫无疑问,深圳的发展速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奇迹,深圳人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和自身的地缘优势,二十多年风雨兼程,原来的边陲小渔村,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但在人们心目中,缺少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一直是深圳的硬伤。诚然,与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相比,深圳实在显得太年轻、太稚嫩了。深圳人也早已明白这一处境,从特区成立之初,就开始了艰难的文化培养和积累。秦砖汉瓦不可复制,历史车轮无法重转,然而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却生活着一批批富有激情和开拓精神的人们,是他们,让深圳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打造“文化绿洲”

考察深圳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实在是一个太大的工程,“事情太多了,两天两夜也说不完。”曾任市委宣传部分管文艺的副部长、现任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郭永航对记者说。

特区建立之初,深圳就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当时财政收入微薄,政府“勒紧裤腰带也要办文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馆、博物馆、深圳大学等八大文化设施先后建成,成为特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上世纪90年代,深圳把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投巨资建成了深圳书城、关山月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进入21世纪,文化的作用和地位空前彰显,深圳的决策者深刻认识到,对一个城市来说,首先是拼经济,其次拼管理,最终莫不归结于文化。文化,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市委书记李鸿忠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文化根基显得不够深,文化档次不够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与现代化进程仍不相适应。如果不对文化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推进文化的发展,深圳的发展优势必然会逐步下降。

近几年来,在“文化载体”上,深圳市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投入,市政府专门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给广大市民提供最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市政府先后投资50多亿元,用于30多个城市文化新设施建设。据统计,深圳现已拥有19个博物馆,58个文化馆,520个公共图书馆,160个公共文化广场,极大扩展了市民的文化活动范围和空间。

除在硬件设施上投入,深圳还把大量精力用在培养全市的文化艺术氛围和提高文化品位上。政府着力打造了一大批文化节庆品牌,如深圳大剧院艺术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少儿艺术花会、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社科普及周等等,以高雅的艺术陶冶市民情操。

从“读书月”、“文化大讲堂”到“创意十二月”,继而提出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的目标。深圳方向明确,就是要彻底告别“文化沙漠”,向“文化绿洲”迈进。

200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倡导和创立了“读书月”活动。“读书月”秉承营造书香社会、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宗旨,着力于提升市民素质。创办至今,参与读者近千万人次,创出了 “深圳读书论坛”、“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学习在社区”等品牌活动。“读书月”期间,还邀请国学大师、两院院士、知名教授学者参加。国学大师金庸先生说:“一个新的城市有如此欣欣向荣的读书尚学风气,是我没有意料到的”。

如果说“读书月”推动了深圳市民读书学习的热潮,那么“文化大讲堂”则更是着眼于提升深圳市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品位。自2005年6月推出以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鉴赏·品位”为主题,先后邀请易中天、白先勇、但昭义、徐沛东、林贤治等130余位文化界名家学者举办了137场讲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和支持,该活动先后被市民推选为最喜爱的“深圳市年度十大文化事项”和“深圳市十大文化品牌”。

2005年12月,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展在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隆重开幕,来自全球设计界的各路精英汇聚一堂,共同交流最新的设计成果与理念,标志着“创意十二月”设计深圳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出席展会的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指出,深圳虽然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深圳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不缺乏宽容性和包容性。这里正在缔造着新的传统,正在创造一种活的文化。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内外设计先进经验,努力寻找在工业、建筑、服装设计等诸多设计领域的差距。

“对于‘设计之都’,深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贵的是,我们一直在风尘仆仆地走着。”王京生最后说。

文化立市战略

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做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而早在2003年1月召开的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深圳就把“文化立市”确立为发展战略,并提出树立“文化经济”的理念,把深圳建设成为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城市。

通过若干年的发展和积累,深圳市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成绩,无论是动漫游戏、影视剧制作还是出版印刷,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动漫游戏产业承载了许多深圳人的光荣与梦想,深圳是中国最早的动画制作基地之一,全国大约有70%的动画人才聚集在深圳,全市有超过300家动漫企业,深圳动漫产业年生产能力逾两万分钟,并于2006年创作出全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

据统计,深圳现有影视剧制作经营机构约120家,年制作影视剧产量超过20部,且多为热播剧,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电影市场成绩喜人,票房收入突破1亿元,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票房过亿的城市。

深圳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城市,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深圳同样走在了全国前面。2002年深圳抓住时机,成立了报业集团,并于2004年先后成立了广电和发行集团,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的蛋糕。深圳出版业年出版图书逾700种,年增幅达25%,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数量年增幅达20%。深圳报业集团去年一年总收入达到17.8亿元,而发行集团年营业额也达到4.5亿元。全市印刷业年工业生产总值更高达288.75亿元。

为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圳市又于2005年确立发展文化产业的“十个一”方案。在方案中,文化产业被定位为与金融、高新技术、物流平行发展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方案决定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和条例,并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专门拿出3个亿用来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独立的、专门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市政府直属机构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

谈到深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时,郭永航介绍说,深圳市拥有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全国9个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市的文化环境规范、自由。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文化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资金和人才则是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和人力基础,深圳市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是深圳市最珍贵的无形资产。再加上毗邻香港这个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和会展之都,更是深圳的地缘优势。这些都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作为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负责人,郭永航坦言,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划,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许多工作还不够深入,比如对文化产业的涵盖面还有待深度挖掘,对一些企业还有待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等等。

发展文化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特别是在深圳这样的城市,更要注意在优势上打造特色。对文化产业,要做精、做美、做强、做大。做精,就是要力求精致;美就是要求具有美感;做强,就是要发展成强势,立于不败之地;做大,夺取市场地位。郭永航强调要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以借鉴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在鼓励文化企业发展时,要着力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就像当初扶持华为、中兴一样,为大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努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但对于一些很小的尚处于襁褓中的企业,政府也要扶一把,助其破壳,因为文化产业的项目评估机制还不健全,文化产业不像高新技术产业前景一目了然,它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创意,一个点子,成就了一个企业。比如腾讯QQ,开始就是一个聊天软件,但目前在纳斯达克已经突破三十亿美元市值。

兴展兴会兴文化

“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了文博会,而文博会的成功举办反过来又促进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郭永航说。

在市政府确立的“十个一”方案中,要求精心打造一个平台文博会。深圳市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吸引了文博会的进驻。2004年11月,惟一的国家级、国际化文化产业盛会落户深圳,这既是对深圳文化实力的信任,也是一种考验。深圳不负众望,在第一届文博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二届文博会再攀高峰,参观宾客总数超过90.63万人次,比首届增加近一倍,投融资签约额突破200亿元,拍卖总成交额接近7000万元,出口成交额约100亿元。初步搭建起了高起点、高规格的文化产业展示、交易、信息平台。目前,第三届文博会筹备工作已获得多项突破,据郭永航透露,本届文博会将以主会场为中心,设18个分会场与之相互协调和呼应,突出展会的专业性水准。

文博会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在文博会的促进下,深圳文化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布吉大芬油画村、古玩城、水贝珠宝交易中心、满京华艺展中心、怡景动漫基地、雅昌艺术馆在第二届文博会上闪亮登场,如今这些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基地,仅大芬村每年油画出口就达3000多万元。2006年至今,三旧改造工程使多个旧工业区变为高端创意文化服务区,与此同时,罗湖创意文化广场、东部华侨城、田面设计之都创意设计产业园、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南山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南海意库等一批新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深圳文化产业的提升凝聚了无穷潜力。

关于本届文博会,郭永航说,还将以实现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为最高目标。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综合性展会,深圳市文博会挑起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旗,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深圳要把握好定位,在推出深圳文化的同时,还要为全国其他各参展省市做好服务工作。

深圳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把最具代表性的顶级文化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对深圳来说是一个挑战。“文博会不能为办展而办展,为招商而招商,要把功夫花在会外。文博会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如何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实现最大的价值和目标,这都是我们要做的工作”。郭永航说。

时至今日,深圳的文化,无论是事业还是产业,都迈开了坚实的步伐,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当年唱响大江南北的那首《春天的故事》,已经写成《秋天的诉说》。深圳文化已经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人们更加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盛开的深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花,定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