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5年里,罗湖戏剧小品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15年间,罗湖以一区之力,获得国家级奖项26项,省级奖项27项,有几件作品还被搬上中央电视台的晚会,引起了文化部领导和中国剧协的高度重视。
2006 年8月27日,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深圳市罗湖区,迎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深圳小品创作基地” 的挂牌仪式。当天罗湖区文化馆,来自全国17个城市和兄弟市区的文宣部门专家及小品创作基地有关人员近200人欢聚一堂,庆祝中国戏剧家协会深圳小品创作基地挂牌。小小一个罗湖区,何以受到中国剧协如此青睐?
“戏窝子”前传
现在已是罗湖区剧协主席的张福生,回顾罗湖小品15年来的发展历程时,颇多感慨。
1991年,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张福生从江西借调深圳。当时罗湖区文化馆还设在东门老街的一个小阁楼上,只有几间小房子,放一张床和一张办公桌就转不过身来,连吃饭和冲凉都要跑到外面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罗湖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始起步。
当时,罗湖区水仙小学老师张英伟创作了一个小戏《绚丽枫业》,张福生指导,埋头苦干半个月,当年这个戏代表深圳参加广东省群众戏剧花会比赛,一举夺得金奖。
第二年,张福生和刘爽又发起并组织了“深圳市首届戏曲小品大赛”,尽管当时全市大兴炒股热,大街上买股票的长龙到处都是,但他们仍然潜心工作,没日没夜赶写剧本,联络演员,结果有24件作品参加汇演,一些群众业余演员脱颖而出,如演员王少先,剧本作者梅玉文等,小品创作和表演由此一炮走红。也许正是这种良好的创作氛围,使罗湖区小品创作人才辈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不断出炉。罗湖区的小品创演活动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断有全省乃至全国的小品大奖光顾罗湖区。
“罗湖现象”
1997年,由张英伟编剧的小品《特别祝福》获该年度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二等奖。12月,由张福生编剧,张福生、方伟元导演的小品《钥匙》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第七届群星奖评比,获得银奖。
1999年由张福生编剧的《一碗面条》参加了在南昌举办的“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决赛,获得一等奖。
……
从1997年获得全国群星奖开始,罗湖区连续7年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一等奖。
因为佳作频出,文化部社图司副司长蔺永均在2002年广东省第四届群众戏剧花会期间,称赞罗湖是个“戏窝子”,罗湖区“戏窝子”的名称从此叫开。
2003年,由于文化工作成绩突出,罗湖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区”,而戏剧小品这个品牌,则是罗湖文化的重头戏。
2005年10月,邸叙然任编导的《你要相信我》和张福生的新作《四人空间》、宝安区文化馆的《桃色新闻》参加了在珠海市举办的“首届全国戏剧小品大赛”,并获得“中国戏剧小品小戏奖”。据悉,此奖全国只设10个,深圳一举夺得3个,罗湖区就占两项,再一次扬起深圳小品鲜明的旗帜。接着小品《四人空间》获文化部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节目评选金奖。
2006年底,罗湖区文化馆组织排演的小品《最近我不烦》捷报频传。该小品先是在“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中获得金奖,后又顺利入选中央电视台元旦小品晚会“2007中国小品总动员”,成为继小品《第五大名著》后深圳原创小品的又一力作。
截止今年,罗湖区的群众戏剧创作已走过了近16年的历程。“深圳小品创作基地”挂牌成立前一天,在罗湖区图书馆举行的记者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周光指出,罗湖区多年来大力开展群众戏剧活动,大抓业余戏剧创作,在荧屏和舞台经常展示戏剧新作,群众戏剧创作在15年的历程中成绩骄人,每年都能创作十余部戏剧作品,共获国家各类奖项作品26部,获省级各类奖项作品27部,这在全国是很突出的,被文艺界誉为“罗湖现象”。尤其是小品创作演出已经成了叫得响的全国文化品牌,小品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俱佳,这种作品创新及队伍建设的模式在全国也是领先的。“罗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方面带了个好头”。
“藏艺于民”
说起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罗湖区剧协主席张福生认为,这首先得益于区委领导的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委区政府就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实施群众文化精品战略。他说,区文化局每年都要召开创作会议,区领导都会亲临会场与作者直接交流,久而久之就建立了一种平等的文友关系,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为了提高作者水平,文化局给重点作者订阅戏剧刊物,并邀请北京和省内专家列席创作研讨会。张福生说到几件最难忘的往事,其中之一是2002年,区委曾经组织了40多位作者和演员专程前往福建南安观摩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决赛现场,令大家欢欣鼓舞。作为一名创作人员,张福生自己也曾经多次受到区领导的鼓励,比如他创作的小品《一碗面条》,当时的区领导不仅认真看了剧本,还专门约他交流意见。
“罗湖区是‘藏艺于民’,文艺精品是罗湖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戏窝子’的名号不是吹的!”在评价罗湖的文艺现状时,罗湖区文化馆理论部部长、副研究馆员段亚平说。张福生认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是罗湖戏剧小品之所以迅速成长起来的又一重要原因。作品创作出来之后,放到基层去公开排练,首先过人民群众这一关。在实际排练中不断发现作品的缺陷和不足,及时予以修改完善,再排再演。期间排练的很多作品在全省全国的大赛中获奖,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了各文化站的创作和排演激情。作品经受群众考验的同时,带动了全区的小品创演热潮。
“精品都是磨练出来的。”作为导演兼编剧,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张福生深有感触地说。他编剧的的《四人空间》从形成最初意象,到动笔写、反复修改到最终成稿,前后历经七年之久。他们在排练小品节目时,还邀请北京的专家来指导。虚心接受专家的建议,不断进步。
最重要的是兴趣,爱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带动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罗湖区有个很好的戏剧创作群体,其中包括比较固定的创作集体和一批比较稳定的业余演员。他们大多是曾经从事专业戏剧且有一定造诣的艺术人才,比如来自体委的唐秀明、法院系统的侯继宽、公安系统的张铁军,他们都是搞好群众戏剧的依靠力量。”张福生对记者说。
新鲜血液
罗湖区的小品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要想实现新的超越,是不是还有若干瓶颈?谈起罗湖区小品的继续发展,张福生很有信心。他说,深圳小品创作基地的成立,让我们感觉成立了一个小品的阵地,有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热情激情,作为小品创作人员,虽然没有什么死任务,但责任促使我们,丝毫不能松懈!现在罗湖区的戏剧创作机制很活跃,每年都可以创作十几部戏剧作品,而且还有新鲜血液不断输入。2005年在珠海市“首届全国戏剧小品大赛”获金奖的《你要相信我》的编剧邸叙然,就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由他编剧的《第五大名著》等小品打破了传统的创演路子,该剧讲述了一位业余编剧突发奇想、欲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攒到一起编出一部电视剧《第五大名著》的故事。小品融歌曲、舞蹈形式于小品之中,运用搞笑的台词、夸张的表演、奇特的情节、另类的导演手法,不仅有与时代精神契合的生活内涵,而且形式活泼。在2006新年来临之际,《第五大名著》剧组接到了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的邀请,代表深圳参加“2006年元旦小品晚会”的录制,成为深圳历史上第一个参加央视重大晚会的小品。
新的创作班底的吸收和培养,新的表演形式的融入,使罗湖小品焕发出勃勃生机。张福生透露,目前罗湖区正在紧张排演新的小品,准备参加今年全国的小品大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