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科技保障食品安全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编辑组稿/广舒) 总第067期 放大 缩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为了让老百姓吃得安心,我国正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统筹资源,建立主动出击的食品安全科学管理机制,提高食品检验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排查、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仲裁等能力。

 新法实施 免检叫停

2009年6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该法推行“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形成以一个监管部门为主、其它部门履行相关职责并相互配合的监管模式。还进一步规范了食品生产的安全性,从生产、销售、监管等相关环节为食品安全加上多重保险,让市民吃得更放心。

另外,因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原料来源广泛复杂,企业诚信体系尚未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的长期稳定难以保证。免检制度不适用于我国食品生产及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因此《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对于一系列违规使用添加剂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市民“谈剂色变”。根据新法规: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技术把好关口

南京市民高大妈过去在超市买食品的时候,总会特别仔细地检查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说明。她说:“经常看电视里说有的超市食品存在着保质期不明、卫生不合格、过期仍在叫卖等安全隐患,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只能自己仔细点。”

高大妈的担心现在有望得到解决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超市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将为老百姓把好超市食品安全的关口。

近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超市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验收。这项2009年末刚通过验收的研究以超市生鲜配送中心为关键环节,重点围绕豆制品、盘菜、面点、猪肉等超市加工食品和蔬菜、果品、稻米、酱油、鸡蛋等3大类型9个品种的操作规范和关键技术,开展了控制点前移的超市防控体系和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科技人员还自主研发了7项农兽药、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建立了超市内控与第三方验证检验相结合的检测体系;初步建立了超市示范食品的安全信息数据库和检测、查询与货架期管理体系。围绕3大类型9个品种的良好操作规范和HACCP关键技术进行了示范。对于“十五”成果,如食品安全检测车、酶抑制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等6项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该项研究主要以苏果超市采购配送中心为关键环节,从进货到门店的商品建立了超市全程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从体制、规范、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监管保障模式,带动苏果生鲜产品销售金额和销售利润显着增长,并辐射一批区域农产品生产企业与基地,较好地发挥了安全优质食品在市场上的引导作用,成果集成应用比较突出,为以超市为平台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

食品安全离不开科技

法律法规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对制售不安全食品行为进行制裁的手段,而法律本身无法知道一种食品是否安全,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在哪里,这就有赖于科技手段的应用。因此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科技是不可或缺的。

谈食品安全是不能离开科技水平的,发现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然后再去了解什么情况下它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去控制它,这都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完成,尤其是检测技术。国外发达国家的检测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已经很成熟,如日本实施新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管理制度,即<肯定列表制度>,依据该法规,除了已经制定了最大残留限量(MRLs)和可以豁免的物质(如维生素等)外,食品中其余农业化学品,如兽药、农药执行10ppb(ppb为浓度单位,10ppb是指十亿分之十)的统一限量,这也就意味着每1000吨食品中有害物不得超过10g。再如目前国际上对多种违禁药物制定了极低的最大残留量,如氯霉素为0.3ppb、瘦肉精为0.5ppb、孔雀石绿为2ppb,有些污染物要求检测能力在ppt级,如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分析的难度简直就如“大海捞针”。对此,我国正加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

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检测技术上,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最为基础的手段。在食品的不安全因素无法检出的情况下,安全是无法保证的。没有可靠的检测技术,就无法知道一种食品是不是存在不安全因素,也无法获知这种不安全因素危害的程度如何,因此可能导致人们长期受其危害却浑然不觉。比如目前已知毒性最大的物质“二恶英(一级致癌物)”对食品的污染,如果没有相应检测技术的出现,我们至今可能仍不知道这种污染,更无法去防范它。

随着国外风险评估和检测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这给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一种食品往往是有多种微量或者痕量有害物,如日本仅对大米检测的有害物就达200多项,这也因此大大增加了出口的贸易的成本。目前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食品中360多种农药残留,德国方法可检测325种,加拿大的方法可也检测251种。我国最新研制的仪器,能检测180种农药残留。#p#副标题#e#

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第一种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比如对“二恶英”的检测技术,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国际上认可的先进检测技术;第二种是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一些快速、简便的检测技 术,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工作所需,比如一些便携式的检测仪,便于在执法现场中使用,增加行政执法的效率,及早发现和控制危害;第三种是我国痕量污染物的自主检测技术的开发,如国外食品一般不存在吊白块、甲醛、毒鼠强污染和中毒的问题,这就需要自主开发。

目前我国正努力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针对一些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源性危害(化学性、生物性)进行系统攻关,大力加强关键检测、监控技术与仪器设备开发研究。特别加强了对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食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监测与溯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例如,研制的石英表面发射火焰光度(QSIL-FPD)检测仪为世界首创,在有机锡的检测方面,其分析灵敏度较国外常规检测方法高3倍;研制的亚硝酸盐和氰化物快速检测系统应用到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食品检测中,研制的RT-PCR禽流感检测试剂盒,其检测时间由过去的21天缩短到4小时,该试剂盒在我国口岸检验机构和部分出口型养殖企业中推广应用。近期研制成功的甲醛检测仪,可以在3分种内同时检测32个样品的甲醛含量。

链接:

新技术保障食品安全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近70%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主要靠政府监管而非靠厂商企业自觉。政府的监管包含了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对物质成分的分析就是一种技术手段。虽然黑心厂商们造假掺假的技术越来越高明,消费者往往无法辨识,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使用新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出食品中的化工原料和病菌,使问题食品无所遁形。

质谱仪检测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生产塑料、阻燃剂和其它产品常用的工业化学品,目前各国已禁止用于食品和动物饲料中。添加这种化工原料的食物,可以在仪器检测时显示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然而,使用它却会带来严重后果,会让人或动物食用之后出现肾结石而导致肾衰竭,严重者会使人或动物死亡。2007年美国有宠物猫狗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饲料后死亡,2008年我国有些儿童饮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后死亡。

美国国家食品安全与技术中心借助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的先进分析技术,建立了一个新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食品中的三聚氰胺。这种新方法更容易对成分复杂的样品进行快速和有效的分析。测定食品中三聚氰胺残留的现有先进方法,首先是由位于美国丹佛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动物研究中心建立的。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并且非常耐用。

激光让二恶英现形

二恶英是一种很容易诱发癌症的有毒物质,故它对人类巨大的潜在威胁让人无法忽视。二恶英污染食物没有最低限量,只要它存在,哪怕极其微量,都可能诱发癌症,它对人类的污染还可能是跨代的,因此它受到全球普遍关注。

为检测食品中二恶英等有毒化工物质,日本大阪大学和大阪激光技术综合研究所合作,开发出利用激光击射快速测定二恶英的仪器,并且只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得出结论。

其检测方法为:先用低能量的激光把食品中的二恶英击射成气态,接着再用高能量的近红外线激光对二恶英反复进行十万亿分之一秒的“超瞬间”照射,在不破坏分子结构的情况下使其处于停电状态,最后根据这些“分子”在测试装置内移动的时间,计算出它们在食品中的含量。

生物传感器检测病菌

近年影响比较大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如疯牛病、禽流感等,都与病毒有关。最近,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在检测沙门氏菌等食源性病原菌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科学家通过掠射角沉积技术装备薄膜法,构造出异质结构的硅合金纳米棒阵列,并让抗沙门氏菌抗体和有机染料分子附着在上面,一个生物传感器就制成了。当这个传感器接触含有沙门氏菌的食物时,传感器上的抗体就会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有机燃料分子产生肉眼可见的强荧光。如果改变传感器中的抗体类型,就可以用于检测食物中是否有其它病菌,所以这种传感器用途十分广泛。

快速测毒试纸

目前科学家正着手研究一种快速测毒试纸。用这种高科技试纸往食物上一碰,便能立即知道食品是否安全。但是,有人认为,人们购买食品是交了税的,不应再掏钱购买这种试纸来测毒。而且,人人手持试纸去购买蔬菜、果品及食物的场景,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所以恐难推行。但不管怎样,这种检测食品安全的创新技术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