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岗区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以满足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增强文化产业实力、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通过加强建设,龙岗区的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公众高尔夫球场等相继投入使用;基层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特色文化、文艺创作、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形成了“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格局;舞龙、舞狮、舞麒麟、客家山歌、舞草龙和渔民迎亲舞等客家传统文化广为传播,深受欢迎;文化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大芬油画村被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一大知名品牌;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也日渐发展为一大文化产业亮点。
同时,龙岗区还加大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鹏所城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江纵队纪念馆和司令部旧址以及鹤湖新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茂盛世居等客家民居资源也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升了龙岗的文化品位,树立了龙岗的文化形象。
十五”期间主要成绩
龙岗区文化产业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起来。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五”期间文化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全区发展文化经营单位2000多家,产值90多亿(含印刷业),从业人数近15万人,对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劳动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形成了“大芬油画、印刷产业、龙城体育休闲、东部海滨人文旅游”的区域特色。包括油画艺术品业、印刷业、体育休闲业、文化旅游业、传媒业、文艺演出业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以大芬油画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业迅速崛起。大芬油画基地已经拥有近600家经营门店,从业人数达5000多人,大芬油画及其相关产业2005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实现产值2.76亿元,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品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和深圳市“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借助文博会、广交会等展示平台,大芬油画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美名享誉海内外,为油画基地交易平台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创造了条件。大芬油画基地已经基本形成集制作、销售、交流、展览、培训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充分利用自发形成的市场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按照大芬油画基地建设模式,辐射带动了布吉三联社区玉石水晶产业和李朗珠宝首饰产业的发展,使其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设计、加工制造、交易、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以印刷业为基础的印刷复制产业实力增强。经过多年发展,以印刷业为龙头、以音像类产品制造为支撑的记录媒介复制产业,已成为龙岗最具实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几乎囊括印刷行业所有门类,涌现了当纳利、天时、力嘉国际、中华商务等实力雄厚的大型印刷企业。据统计,龙岗已发展有570家印刷企业,音像类制品的生产企业近100家。全区印刷业每年增加值超过16亿元,从业人员10万多人,在深圳印刷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大鹏半岛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加快。近年来,龙岗区积极开发以历史文化、客家文化、山海风光、生态环保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魅力凸现的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以大鹏半岛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日益兴旺。“十五”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1608万人次,年均321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33.5%。2005年,全区旅游收入达到29亿元。
以大运中心主场馆建设为契机的体育休闲业前景无限。占地6.5平方公里的体育公园已经完成一期建设,体育中心、公众高尔夫球场、国际标准自行车赛馆、神仙岭国际网球中心等相继建成,并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运会、第十一届省运会自行车比赛、“中信实业银行杯”国际女子网球挑战赛等大型赛事。随着深圳大运中心正式落户龙岗,龙岗体育休闲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以广播电视电影、经营性文化市场为主体的传媒娱乐业健康发展。“十五”期末,龙岗广播电视已发展为1台10站,从业人员650人,收视用户已达57万户,潜在用户预计超过100万户,行业产值达1.1亿元,固定资产3.2亿元。全区电影放映单位15个,年观众达180万人次,固定资产总值已达1200万元。全区发展有歌舞厅、网吧、游戏机室等经营性文化市场项目单位145家,产值近2亿元。龙岗文化中心的投入使用,带动了全区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业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龙岗文化产业所有制形式以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民营资本为主,国有企业比重较低。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在文化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在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的资本结构中占有绝对比重;一批具有相当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不断成长,成为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经过多年的发展,龙岗文化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自由开放、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外向型发展态势明显增强。无论是外资利用,还是文化产品出口,龙岗文化产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开放程度。“十五”期间,文化产业利用外资迅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相继落户。文化产品进出口大幅增长,尤其是出口在文化产业产值中占较大比重,大芬油画艺术品、文教体育用品等文化产品远销欧美,呈现出交易量不断扩大、资金流量不断加速的发展态势。#p#副标题#e#
龙岗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
优良的发展环境。中央、省、市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各级政府支持、扶持的重点。
较好的产业基础。“十五”期间,全区文化产业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而迅速发展。根据经济普查数据统计,2004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49.26亿元,占GDP比重已达6.27%,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含教育)已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9.4%。
广阔的空间资源。龙岗区是深圳市面积最大的行政区,总面积844.0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43%。全区可供成片开发土地储备比较充足,2005年,全区拥有可建设用地存量113.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52%。较为丰厚的土地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独有的品牌优势。大芬油画村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和深圳市“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大鹏所城是深圳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鹏半岛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鹏茜矿山、凤凰山入选“国家矿山公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鹤湖新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茂盛世居等丰富的客家围屋和客家文化资源,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特有的品牌优势。
难得的发展机遇。大运中心落户龙岗,大芬美术馆建成使用,大鹏所城的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深圳市正在规划促成东部新大影视城的建设落址,在平湖打造中心功能的配套发展区,等等。市重点项目落户龙岗,为龙岗区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必将带动龙岗区体育休闲、工艺美术、文化旅游、影视制作和文化产品物流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努力实现“四化”
“十一五”期间,龙岗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效益显著、政策体系健全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企业,建设文化强区和体育先进区,力争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期末50亿元提高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9%,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龙岗区的支柱产业,提高龙岗区文化产业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中的比重和位置,使龙岗区成为深圳市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争取把龙岗建成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一五”期间,龙岗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是:
突出一个品牌:即大芬油画村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把握两个机遇:一是深圳市大运中心落户龙岗;二是大鹏所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改造项目启动。
强化三项措施:一是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二是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等市场主体;三是引进资金和项目。
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即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印刷复制产业集群、体育旅游会展产业集群、动漫创意设计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龙岗区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为突破点,着力实施三大战略,即:
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深度融合,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水平,大力扶持原创作品,打造“龙岗创造”、“龙岗创意”的文化产品品牌,发展创意设计等高端产业。
“外向型”战略。打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交易平台,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知名品牌文化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增强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品出口,走外向型发展之路。
产业集聚战略。充分发挥龙岗区空间优势,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规划、引导、鼓励产业要素的集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聚群,形成产业集聚,实现集约化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并完善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实现集约化发展。
品牌化:充分发挥大芬油画村和大鹏所城、大鹏半岛特色品牌的作用,做大做强,用足用好,使其影响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努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大型文化产业品牌落户龙岗,积极打造自有品牌,建立一批品牌集团、品牌市场主体、品牌文化产品、品牌园区,用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配套化:注重解决文化产业链缺乏,配套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积极培育、发展上下游企业和关联密切的相关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打造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国际化:充分发挥深圳的区位优势,努力发展外向型企业,用市场的国际化带动标准的国际化,用国际化标准的产品去占领国际市场。
价值化: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由文化复制向文化原创转化,加大培育力度,注重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文化产业价值。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