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呼唤『志行风格』 期待涅槃重生

yangguangbaodao 2010-12-13 17:07:29 (文/徐锋 薛七七 编辑/唐芳) 总第070期 放大 缩小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济南接见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来涌现出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代表时,握着原中国足球队中场核心容志行的手说:“中国足球还要继续发扬‘志行风格’”。

重提“志行风格”

“志行风格”对中国足球的最大启示,不仅在于技术或战术,更在于体育精神和竞技道德的沉重反省。发扬“志行风格”,就是要唤回绿茵场上的一代球风——不骄不馁、不疲不躁、敢于拼搏而恪守风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广东足球名宿容志行时说:“中国足球还要继续发扬‘志行风格’。”而此前,习近平、刘延东也曾相继对中国足球专门作出指示。

针对单个体育项目,最高层作出如此密集的表态,实属罕见。联系现状,人们很容易将其信号解读为:中国足球内部积累的问题已相当紧迫,必须迅速加以猛剂治疗。事实上有目共睹,足球已然成为中国这个日益崛起的体育强国的一块难看“短板”——竞技水准江河日下,已经沦为亚洲三流球队;职业道德良莠不齐,场上群殴、脚踹外国球员私处、追打裁判、辱骂观众、涉嫌贿赂,洋相频出……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曾经“在路上”的中国足球,在昙花一现的商业化运作高潮之后,只留下一地鸡毛,让不少国人发誓再不看中国队比赛。

在这样的语境下,重提“志行风格”,自然意味深长。那么,这个为广东人所熟悉、曾被球王贝利评价为“世界级球员”的容志行,其个人风格到底如何?这个听起来有点恍若隔世的“风格”,是否真的能够救赎日益滑坡的中国足球?

作为一名昔日的明星球员,容志行最能打动观众和对手的,除了其精湛的球技,更关键的是其高尚的体育道德和谦和的作风:赛场上无论是面对对方球员恶意铲球还是本方队员的急躁和牢骚,他始终保持平常心,有时被对方野蛮犯规放倒甚至血染绿茵,他也不会进行报复。这种风度,在国内今天的绿茵场上,已属久违。

中国足球的短板之“短”,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技术或人才短缺;其二,体制之弊;其三,竞技理念和圈内小气候浑浊。显而易见,人才和技术,尚是皮毛和枝节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出在体制和风气上。有史为鉴:无论是当年健力宝小将们的学成归国,还是米卢等洋教头的加盟,都只能带来短期的兴奋,而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足球。

呼唤“志行风格”,就是呼唤竞技道德。足球本是一种文明的竞技运动,而不是野蛮、粗俗的代名词。以中国今日的自信、对体育的从容淡定,对足球的振兴,绝不会局限于技术和名次的提高,而更多是对竞技秩序和体育道德重塑的期许。

呼唤“志行风格”,更是呼唤拼搏精神。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这是老女排激励几代国人的座右铭。同为亚洲球队,我们羡慕地看到,日本和韩国男足“拼”和“狠”的劲头,让他们迈入第一梯队;我们也无奈看到,一些中国男足队员的大爷作派、小痞子习气、小富即安心态,让他们保持着萎靡和疲软。

发扬“志行风格”,就是要唤回绿茵场上的一代球风。中国足代会正酝酿重大改革,而工作重心“肯定是青少年足球工作”。无疑,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而要从头抓起的,不仅仅是后备力量的发掘和训练,更重要的还是新一代国脚们体育精神和竞技道德的树立和培育。这种重塑,既在于道德的倡导,更需要体制性、组织性的规矩约束。

涅槃重生

从职业化初期的火爆一时,到其后各种负面新闻甚至是丑闻事件的不断出现,及至渐次被公共舆论冷落和边缘化,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历程可谓潮起潮落、大喜大悲,与之如影随形的,则是各个年龄段国字号球队在世界大赛中的相继折戟沉沙。可以想象,一个市场号召力陷入熊市困境,国际大赛成绩乏善可陈、雷人式新闻层出不穷的体育运动项目,必然陷入尴尬的现实窘迫与恶性循环之中。于是我们看到,关于中国足球的小丑化、小品化戏谑蔚为大观,甚至在连续多年的央视春晚这样的文艺盛宴上,都成为顺手拈来、必不可少的被奚落和嘲讽的对象。如此娱乐化、大众化的广泛质疑和批评,固然有非理性的一面,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的复杂心绪表现?

是的,中国足球曾经很迷失很狂乱很不争气,它应该被质疑被解剖被鞭策,但与此同时,也应秉持冷静和科学的态度,毕竟,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运动有其特定的行业发展规律,它同样应遵循严谨客观的内在逻辑,这个过程可能因国情、体制环境乃至运动项目本身的生理性特点而显得颇为漫长与艰难,对此,无论是足球业内人士,还是媒体舆论与普通观众,都应有清醒认知,它没有理由被简单化、功利化和口水化对待与“处理”。历数数十年的新中国足球史及十多年的足球职业化进程,公平地讲,中国足球绝非一无是处,它有过跻身世界杯决赛圈的光彩荣誉时刻,有过担纲体育改革探路尖兵的先锋体验,并且在一定时间段及相当多领域,取得了较丰盈的收益回报和体育改革经验积蓄。对此,理应给予公允评价。

中国足球不应沦为弃子。原因还在于,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所发挥的特殊影响力,某些时候,它甚至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比如在影响力仅次于奥运会的世界杯时段,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和非凡市场号召力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不同国度的观众眼中,它不仅是体育形象、体育实力的竞技拼争,甚至被浓缩为国民精神、国家气质的实时展现;在这方面,我们的近邻韩国,可谓收获良多。并且,足球运动的市场化空间,远非一些冷门、偏门体育运动可相比拟。在职业足球发达的英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美地区,足球作为新兴经济产业、无烟绿色产业的作用多年来一直颇为可观,如在意大利,足球产业相当长时间是该国的第八大经济支柱产业,税收贡献及上下游的相关经济链产出很是惊人。与此同时,足球产业的发达往往带动着全民健身的热潮,如在德国的中西部地区,有超过三分之一14岁以下的男孩是某个足球俱乐部的会员,近年,年轻女孩加入俱乐部会员、参与足球运动的数字也在急剧上升。很显然,足球运动所催生的经济效应、健康效应、文化效应及其他绿色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

由此可以窥见,中央高层领导人近期针对中国足球的暖风频吹,实是有的放矢。在全球化的经济、文化浪潮中,与世界性的新兴产业热点、文体中心议题全面接驳,既是顺应国际潮流之举,亦是对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产业二次突破、深化改革的空中加油。它来得及时而到位,于此而言很值得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界人士庆幸与鼓呼。

发轫于1992年北京西郊红山口会议的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已到了全面盘点进而重装上路的关键转折点。显然,职业化、市场化的方向主轴是确定无疑不可动摇的,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十多年足球职业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次生态、逆市场行为,予以重厘再塑。比如对“行政足球”、指标化足球、出线足球等有悖足球运动客观规律的行政干预现象坚决纠正,对商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予以严格缜密的制度化监管,同时创造条件,制定完善的足球市场游戏规则,以促进各职业俱乐部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适应真正“全流通”环境下的中国职业化足球。当然,即便在今天,小平同志所说的足球从娃娃抓起,仍不失为金玉良言。说到底,足球俱乐部、足球职业化经营,拼的是人才,拼的是梯队建设,遵循合理有序、层次井然、科学规范原则的足球人才梯队培养,才是保持足球长久健康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借鉴和吸收职业足球发达国家的经营与管理经验,摆正心态,端正作风,并且,借着这股舆论暖流适时进行强化整合的二次改革,中国足球的涅槃新生才可能水到渠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