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西南大旱成物价新变数

yangguangyule 2010-12-13 17:07:29 总第073期 放大 缩小

本刊讯(记者 唐芳)随着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调控逐步显现成效,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春节因素推动下只达到2.7%,低于此前超过3%的普遍预期。然而,就在许多经济研究者认为物价形势正在变得可控的时候,西南的持续大旱推高了人们对农粮价格上涨的担心,让本来已经被逐渐控制的CPI再次出现新的变化,成为当前物价问题的新变数。

 去年入秋以来,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目前旱情仍在持续,抗旱减灾任务相当艰巨。黄淮海及华北冬麦区连续低温,严重影响春耕春播春管,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据了解,我国西南五省区200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为15.8%,而受旱情况最严重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占全国比重为7.7%。以主要的粮食情况来看,西南五省区谷物类产量占全国谷物类产量的比重为14.45%,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占全国比重为7.23%。目前看来,受灾区今年粮食生产及主要农作物减产已成定局。粗略估计,如果受旱区粮食减产10%,全国粮食减产预计在1.8%左右。

虽然西南并不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粮食价格,进而是整体物价可能上升的预期增强。随之而来的则是农产品的期货和现货价格双双加速上行。2月份以来,全国主要粮食期货价格欲跌还涨:以白糖为例,该品种的芝加哥价格虽然遭遇了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严冬时的深度暴跌,但中国价格受西南旱情支撑,并未出现暴跌;大连玉米价格、大连大豆价格、郑州小麦价格等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价格更是以旱情为导火索,集体大涨。而根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的监测显示,在旱情最严重的云南省超过半数的地州市,大米价格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我国粮食尽管连续6年增产,但随着城镇化脚步的扩展与深入,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比重实际呈下降趋势,而口粮直接消费减少部分,足以解决新增人口的吃粮问题。因此,粮食增产的大部分主要用作饲料用途。西南大旱导致的粮食整体减产势必影响到饲料量的供应,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肉禽水产类价格水平。

因此,受西南大旱影响,金融机构纷纷上调对C PI涨幅的预测,认为二季度物价将重回上升趋势,C PI平均达到3%的通胀警戒线,通胀压力总体增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