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中心城区的福田,理直气壮地向社会宣布:基本完成“一公里文化圈”的建设,摘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区”的桂冠。
目前,以“一公里文化圈”唱响全国的“福田模式”继续发酵着,以“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环境”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然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社区图书馆、文化广场、博物馆等仍不断落成;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种文化事业齐头并进,百姓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充分地实现着他们的文化权利。
同时,福田打造城市文化的模式已经和广州的“海珠模式”、苏州的“沧浪模式”形成了中国城市城区“文化立区”的三个模式之一。在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讨会”上,来自中宣部、文化部和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领导与专家学者们对福田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为何年轻的福田好似一夜之间,和全国非常有“文化底蕴”的老先进一起,在全国“火”了起来?探索“福田模式”的背后,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何启发?
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让福田人高举“文化立市”
2003年,深圳市提出了实施“文化立市”的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深圳第四大产业的同时,更把满足广大市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和实现广大市民的文化权利作为出发点,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而福田区作为深圳的中心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深圳整个城市的形象、品格和品位,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中心区文化建设的重任,高举“文化立市”的大旗,以自觉的文化创新、积极的理论探索、踏实的工作实践推进着辖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出了完整的思想理念和创建思路“一公里文化圈”框架,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一个文明、祥和、繁荣、幸福的社会不可能只有财富没有礼德,只有高科技而没有人文关怀。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经过特区25年改革开放和福田建区16年的经济发展所积累的财富,福田区提出“大文化”的发展战略,以建设“一公里文化圈”为载体,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回馈于民,这个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规划,很快使福田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社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社区公园等等相继落成,一场场文化活动几乎使得福田每天都是节庆。
福田的文化建设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同时,也以文化为原动力来构建和谐社会。他们以各种文化活动为纽带,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使社区富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针对不同社区的不同特点,注入不同的文化情趣,致力于打造各具特色的个性化的文明小区,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知礼崇德、和睦互助、健康文明”的温馨家园。这一个个和谐社区都离不开先进文化,而整体的和谐社会则需要有许许多多的和谐社区来构成。
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催生一公里文化圈和3个15条
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年轻的福田一路走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提出了“一公里文化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念,又在全国首创了保障文化建设的3个15条,从理念和制度上将城市文化建设提升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予以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
三年投资13亿元建设一大批“小而精”、“多而全”、“星罗棋布”、“遍布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这不是每个城市或者城区都能学的,可福田构建“一公里文化圈”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绝非得益于“财大气粗”,而是其对于先进的文化理念理解和实践,即通过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多的一流的文体设施和场地,既充分保障了居民应享的文化权利,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辖区居民出门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就能找到公益性的文化活动场所”,这就是2003年福田中心区向辖区百万市民描绘的文化蓝图,这就是“一公里文化圈”的源头,这个以每个辖区市民为中心的服务构想的提出,立即在全市、全省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从理念到现实,福田区只用了3年时间。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5年,福田共投入13亿元建设了7个文化馆(一个中心馆和6个分馆),8个街道文化站(6个特级站和2个一级站)、16个文化广场、2间区级图书馆、79个街道和社区图书馆、7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一个大型体育中心、2个片区文体休闲公园。目前,这些文化设施绝大部分完成并投入使用,“一公里文化圈”变为市民看得见、用得上、从中受益的现实。
同时,在当时国内其它城区文化建设没有具体法规政策提供保障的情况下,福田再一次站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以长远的视角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区委、区政府的事业的高度。不仅将“大文化”写入辖区发展战略,而且从2003年以来,该区先后出台了《福田区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15条)、《福田区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试行)》(15条)和《福田区公共文化场所管理暂行办法》(15条)等被称为“三个十五条”重要文件,三个文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管理责任、运营机制、经费保障、政策支持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例如,文化活动不用再到处“讨钱”,按照规定每年财政拨付给街道、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直接到位,保障了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文化事业有了保障,街道、社区图书馆每年有一定的经费购置新书刊杂志,维持运作服务居民。
这三个十五条的出台,可以说通过一次性的法规政策建设,解决了福田区公共文化体系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也是福田文化事业能够制度化,不断前行的一个重要保障。
主角意识和配角意识打造以社区文化为基调的“福田模式
拥有市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青少年宫、新深圳书城和新深圳大剧院等众多大型市级公共文化设施,这是福田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作为中心区的福田又有何作为呢?首先它们定位自己要当好“配角”,“一公里文化圈”的提出,就是配合中心区市政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其次,他们更定位自己是“主角”,社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细胞”,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福田区主动承担起建设社区文化的重责,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着力,使之成为福田模式的精髓。
福田区委、区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时,提出了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网络。为了在社区层面更好地为公共文化服务,福田实施了街道“一二三”工程。所谓“一二三”工程,就是每个街道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两个文化体育设施,形成教育、文化、服务三个体系。每个街道分布一间区属文化馆分馆,使之成为辖区文化中心、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此外,每个街道均成立了艺术团和书画社,辅导、培训基层文艺队伍,组织、策划基层市民文化活动。例如,仅福田街道就有10个书画院。
在福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实实在在地体现着“为市民找乐子、为市民的文化生活服务、让文化成为市民生活的基本点”这一着眼点和着力点。全区3年内建设了20多个大型文化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有的文化广场每天都有活动,每年一届的社区艺术节成为群众文化的一次“大检阅”。而“百千工程”的实施,更是让群众文化变成了这个城市一道永不落幕的文化风景,每年组织文艺演出100多场、放映电影100多场、各类展览200多场、组织各类文体活动1000多场。大量的文化活动带动了辖区无数市民参与到文化品牌的创造活动中来。如园岭街道的“老来乐民乐队”,曾到澳大利亚布里斯本等城市演出;南园街道的“秋之语合唱团”,也曾被中国音乐协会推荐参加夏威夷国际音乐节……
而针对人口倒挂问题,大量青年外来建设者在福田工作学习,每年5月份左右的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已经成为福田区的一个文化品牌,外来建设者尽情展示着才华和自信,也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移民文化。同时,通过“读书月”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用先进、积极的文化活动引导着他们、关爱着他们。
通过把文化设施建到百姓家门口,通过建立区、街道和社区三级文化网络、通过搭建各种平台,福田区不断地实践着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的理念。
环境意识和精品意识让文化成为城市软实力
在福田河畔的福田路上,一组长达百米的以“湖山拥福、田地生辉”为主题的大型城市浮雕异常醒目,它以雕塑的形式记录了福田的昨天和今天;而在景田片区的另一处城市浮雕设计独具匠心,分为“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和“在灿烂阳光下”3组浮雕,更是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了特区26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这一系列的雕塑不仅有着记录历史的功能,更是福田的一道道景观,这些在交通要道和市民集中活动场所兴建的环境文化工程,不仅装点着城市,更提高了福田中心城区的文化品位。
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表现在文化上,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内在的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带来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就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除了大规模的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福田区近年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大型、有影响的文化活动,使得这个中心城区在全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从2004年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命名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不仅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媒体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进行了报道,而且受到中央文明委的表扬;到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的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国际公开赛,吸引了来自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选手参加;而“时代强音”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200台钢琴广场音乐会,则是获得了英国吉尼斯世界记录。2006年,为配合文博会的举行,福田区政府委托区文化中心承办“克莱德曼钢琴演奏会”,晚会选址市民中心广场,4月28日、29日连开两场。克莱德曼是世界级的钢琴大师,在中国有着大批的发烧友,消息一经发布,订票电话就打得爆满,场场座无虚席。
通过举办这一系列全国有影响大型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高品位文化的需求,同时体现了福田区大手笔、高水准办文化的气魄,不仅大大提升了福田的文化环境,而且对增强整个城区的竞争力,无愧于市委、市政府为福田定位“五大中心”的“文化中心”使命。
图书馆之区、钢琴之区应运而生,设计之区呼之欲出
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是深圳实行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意义在于把深圳文化发展的相对优势转换为绝对优势,培育和树立深圳的文化特色。
作为中心区的福田,应对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四张文化名片的战略,提出了把福田区建设成“图书馆之区”、“钢琴之区”、“设计之区”和主要“动漫基地”之一的目标,并且提出了力争“两城一都一基地”在福田率先实现的奋斗目标。
双百计划建成图书馆
2003年10月开始,深圳迈开了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步伐,目标是以全市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设覆盖全城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力争用几年时间,把深圳建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数字图书馆。
同年,福田区提出了用5年时间建设“图书馆之区”的方案,明确了建设100个公共图书馆和100个学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的“双百”目标。福田还率先在全市提出了图书馆总分馆制。按照总分馆模式,区图书总馆对8个街道分馆和已经建成的79个社区图书馆实行统一拨款、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基本保证每个分馆藏书达到3100册,订阅报纸20份、期刊100种,并配备电脑,由专人管理。同时通过图书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实现了区图书馆总馆和8个街道图书馆分馆以及市图书馆、6个区图书馆“通借通还”,老百姓可以“一馆借书,十五馆还书”。
据初步统计,目前福田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有300多万册,同时位于景田商报路,投资2亿多元、馆舍面积1万平方米,以“高标准、高起点、创一流”为目标的福田区图书馆将于今年五月开馆,预计藏书量将达到30万册,福田实现“图书馆之区”目标指日可待。
2万钢琴家庭在福田 名人名家培训机构汇聚钢琴之区
2004年,福田区举办了一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文化活动,这场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举办的200台钢琴音乐会创下了世界上钢琴同台演奏的吉尼斯新纪录。这项活动的成功举办,让福田人意识到了自己有着雄厚的钢琴文化积淀,他们以此为契机,全区、街道和社区总动员,为创建“钢琴之区”进行钢琴大普查,根据初步统计结果,发现全市有10万个钢琴家庭,其中2万个在福田区。
打造“钢琴之区”福田的优势还不止于此,首先他们聘请著名旅美钢琴家孔祥东为“福田文化形象大使”,并且开展以钢琴为主题的艺术教育普及和表演系列活动。其次,引进名人名家战略,目前,国内几个钢琴大师的培训机构都在深圳落地开花,如孔祥东、刘诗昆、但昭义等,这让福田拥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三,由于福田区文化艺术培训行业是全国艺术行业发展最成熟的区域之一,汇集了众多的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每年有近万名学生经过艺术培训,通过了众多的音乐、舞蹈、美术等级别考试,参加国内国际的各类比赛屡获大奖,大大地提升了辖区人民群众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并带动了乐器销售、演出市场等相关文化产业的繁荣,这为福田建设钢琴之区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
八成设计人才云集福田 “设度之区”呼之欲出
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福田辖区聚集了近2万名工业设计、建筑和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各个门类从业人员,约占全市总量的80%。而包括媒体、会展、印刷等都在全国实现了领先行业的发展,设计业在福田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在全国设计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很多精英人才在福田开办了设计公司、工作室,如设计大师王粤飞、陈绍华、韩家英、毕学峰、张达利等人,使得福田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设计基地。
为了打造福田“设计之都”的品牌,福田区在田面村打造“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由区政府引导专业公司将田面工业区改建而成,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000万元,定位为一个专业化、品牌化的设计产业基地,主要吸引世界顶尖的创意公司、设计大师以及从事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的优质企业入驻,届时,“设计之都”将成为福田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名片。
汇集优秀动漫公司让福田成为动漫产业发展“福地
在实现深圳市打造动漫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上,福田区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据了解,深圳市动漫协会注册地在天安数码城内,现有43家会员单位,其中30家在福田;同时,福田也汇集了数家领先于全国的优秀动漫制作公司,如翡翠动画、艺能数字影视、唐人数码等业内知名企业,美国迪士尼公司动画大片《花木兰》、《星际宝贝》、原创动画片《憨八龟》等优秀作品都在福田产生。
为了鼓励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福田区从2006年起,每年拿出5000万的专项扶持资金,并且也在酝酿为动漫业开辟专门的发展基地,让福田成为动漫产业发展的“福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