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老影院的前世今生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9 (编辑/朱华斌) 总第074期 放大 缩小

放映大厅里,正上演着热火朝天的二人转,座无虚席,叫好声一片;二楼的小包房中,近百名观众靠在舒适的沙发椅上,聚精会神地欣赏影片……这里,就是人民影院。走过一路的风风雨雨,沧桑巨变,如今,它像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用温和慈祥的目光观察着自己身上乃至整个石家庄的变化发展。

人民影院的红色岁月

一块写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会址”的金色牌匾,如今依旧安静地悬挂在人民影院的前厅。它记录了当年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的历史瞬间,也记载了石家庄解放初期的历史往事。

 历史追溯到1948年8月5日至8月19日,石家庄市人民礼堂(即人民影院)迎来了解放后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大会被称作“中国民主历史的里程碑”。来自各解放区、各军区及国统区的542名各界代表济济一堂,共商国事。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礼堂举行开幕式,邓小平同志以中共中原局第一书记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8月的石家庄酷暑难耐。然而礼堂却依然门窗紧闭,还拉着厚厚的帘幔;礼堂门口有荷枪的军人把守。这是因为刚刚解放的石家庄仍处于临战状态:国民党三天两头派飞机轰炸,敌特残余尚未彻底肃清。作为会址的人民礼堂修建得坚固,密封性能良好,容纳量大,各种设施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非常符合会议安全、保密的要求,因此大会选择在这里召开。

“整个会场布置的庄重而简朴:会场上方的大幅会标‘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特别醒目;主席台正中央悬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两侧各列着三面鲜艳的党旗。”曾任石家庄解放后首任市长秘书的王子兴老人回忆起当时的会场情景,“当时,会议是在保密的状态下召开的。为了确保安全,会议都在夜间召开。其间还遭到敌机的空袭,礼堂内的照明设施突然间全部熄灭,会场漆黑一片。沙石和灰土从屋顶及四壁簌簌而下,好在没有任何人受伤。不多时,敌机离去,电力恢复,会议才得以继续进行。”

8月18日入夜,人民礼堂内座无虚席,此次大会议程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在热烈而凝重的氛围中进行着。会议采取差额选举的方法,从39名候选人中,选出董必武、聂荣臻、薄一波等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选举董必武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至此,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人民礼堂作为此次大会的会址,见证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在政权建设、发展经济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纲领。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新中国统一财政,恢复发展经济积累了经验。

北平和平解放后,建立全国政权很快变为现实,华北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31日正式撤销。13个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它在特定的时期所肩负的由华北走向全国的光荣使命,永远不会被历史所磨灭。

此后,在1947年至1957年,石家庄市大型及重要会议都是在人民礼堂召开的。1949年2月,新中国第一部有声战争纪录片《人民解放战争新闻第三号》在石家庄制作完成,开创了解放区电影事业的新纪元。影片用大量珍贵的镜头,记录了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3月份在人民礼堂首映,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1956年,“人民礼堂”更名为“人民影院”至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影院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据人民影院经理安胜霞介绍,1973年,影院落地重修,占地1631平方米,总面积2448平方米,也由原来的一层增至三层,主要用于放映电影。

此后,又经历了数次装修,影院摇身而成今天美观、大方的模样。它拥有着无数光荣的称号:曾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集体,多次被省文化厅评为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

“目前,我们影院有软席单人靠背椅900多个,双人雅座40多个,并配有立体声放映设备,同时兼营台球、电子游艺等项目。”安胜霞说,“市民们对文化场所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要求吃、住、行、购物、娱乐为一体。因此,影院由一厅变成多厅,同时也由单一经营转向多种经营。条件比过去好了,节目更丰富了,我们员工的服务质量也提高了。近几年,新影院的不断增加,给我们这些老影院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面对挑战,我们更应坚守阵地、全面发展,保证‘重点影片跟首轮’,寻找新的出路,真正做到‘人民影院为人民’。”

据了解,人民影院,由当时驻扎在石门(即石家庄)的日本人,于1940年初,在朝阳路南侧(今中山西路96号)修建,当时名为“石门剧场”,以放映日本电影为主,是当时市内唯一的电影放映场所。该建筑坐南朝北,为砖木结构,极为牢固,可容纳千人左右。1947年11月2日石门解放后,剧场被政府接管,更名为“人民礼堂”。当时市政府副市长臧伯平亲自为礼堂题名。1956年,“人民礼堂”又更名为“人民影院”至今。#p#副标题#e#

回忆那些“影事”

1918年,厦门市青年会主持人王宗仁从国外带回一部电影机和一些影片,逢周六、日晚在小走马路“基督教青年会”游艺部(今厦门华辉广场后面),为教友放映圣经故事和一些外国风景纪录片。那是厦门最早的电影院的雏形。

电影登陆厦门后,戏院也开始放映电影。1928年,位于厦门田仔土乾(今南田巷)的“中华茶园”为招徕顾客,开始放映风景片、短片,及美国喜剧短片等。当时一般电影的票价为戏院戏价的二分之一或更少,电影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娱乐形式,得到了厦门人的青睐。到抗战前,5平方公里、十来万人口的厦门城,拥有了13家电影放映场所。其中,开明大戏院、中华戏院、思明戏院在厦门 众多电影院中脱颖而出,成三足鼎立之势。

抗战胜利后,厦门电影院所剩无几,仅有思明、中华、开明、鼓浪屿(延平戏院)等6家,且设备陈旧,片源困难,很难吸引观众。在这种情况下,华侨叶银汉与林怡乐、林绍宗、林金沧创办了“和乐影业公司”。厦门各戏院影片上映逐渐恢复正常。

1988年,厦门成立厦门电影评论学会。此后,与全国电影院同步,厦门电影院上映的影片,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各种国内大片及国外大片在电影院的上映,电影已日益影响着厦门人日常的娱乐生活。

中华电影院:厦门第一家电影院

中华戏院,1907年邵利杏初建时称“中华茶园”,规模较小,为二层木结构建筑。场内设圆桌藤椅,可容纳观众500人。1932年,中华戏院为华侨林绍裘所承购,改座椅为569个,并在舞台前框顶上塑“视听全球”4个大字。中华戏院坐落在繁华路段,又拥有米高梅、派拉蒙、雷电华等数家世界最大的制片公司的专映权,且票价公道,有不错的上座率。

1938年,中华戏院被日伪占据并一度改名鹭江分院。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戏院由归国华侨林怡乐为总经理的“和乐影业公司”经营。1946年12月22日,由于开支浩大,中华戏院宣告停业。1951年至1952年4月,中华戏院自行经营。1953年,中华戏院同开明戏院合并。成立影剧院办事处。1954年元旦起,中华戏院改名为“中华电影院”,座位增添到728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华电影院曾一度改名东风电影院,1972年恢复现名。

1992年10月,该院投资210万元在南田巷43号原市影剧管理处木工场翻建成多功能娱乐场所,共5层,取名“中华影视城”,内设豪华小电影厅、录像厅、卡拉OK演唱厅。中华电影院由于建筑老化,厦门市房管局和市文化局相继下文通知停止使用。1993年7月,厦门市文化局与厦门龙立房地产公司签署合同,联合改建中华电影院大楼,1995年动工拆建。全新的中华影院再度成为厦门市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所。

思明电影院:曾经是厦门的文化标杆

1927年,华侨曾国办、曾国聪两兄弟投资15万银元,在后岸土乾与蕹菜河之间兴建思明电影院,1929年竣工开业。占地84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门庭六层,观众厅二层。内有小舞台,设有池座包厢,专为达官阔佬服务。为厦门首家设备最完善,放映无声电影兼演歌舞戏曲的戏院。

思明电影院曾一度专门放映美国好莱坞影片,每天放映两三场。落成开幕的第一部影片即美高梅出品的无声歌舞片《华丽的巴特利》。大片上映时,电影院前美女如云,鬓影衣香,锦车华服,风光旖旎。

解放前夕,由于通货恶性膨胀,思明戏院财政情况日益恶化,勉强维持。厦门解放后,思明戏院进行大修,座位从780位增到890位,并于1952年11月改名为思明电影院。1988年11月,由厦门市财政拨款,中影公司低息贷款和自筹资金,再次进行了翻修改建,于1990年1月春节建成并对外营业。

改建后的思明电影院,实际使用面积增至2150平方米,增设了3个可容200名观众的录像厅。1980年,思明电影院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整修改建,安装空调冷气设备,扩宽舞台银幕和观众厅,座椅全部采用流线型塑板椅面,宽敞舒适。改建以后的思明电影院,是厦门第一座装配冷气设备的宽银幕电影院。1994年该院又投资17万元将观众厅后段改为包厢雅座184位、普遍座468位,总座位652位,成为厦门市以放映电影为主兼办多功能项目、比较上乘的文化娱乐场所。

1998年,一部《泰坦尼克号》创下当年186万元的票房记录,使得思明电影院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标杆。

开明电影城:变身豪华四星级影院

开明戏院,由缅甸华侨杨德1929年动工兴建,1931年竣工开业。该院位于思明北路171号(今思明北路与厦禾路交叉口),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为6层建筑。电影院设有固定座椅668位。开明大戏院放映国产影片居多,以联华公司出品的电影为主,甚至放映过立体声电影,也算得上一种时尚。影院场所大,票价低,服务也一般,并雇佣保镖看门。

1938年,开明戏院被日伪占据。1946年由华侨林怡乐为总经理的“和乐影业公司”承租经营。1956年开明戏院被批准为公私合营。解放后,该院进行过二次大的改造和翻修,1969年改名为开明电影院,1994年11月将旧院拆除。在沉寂10年之后,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8000多平方米,堪称目前福建省最豪华的四星级电影院——开明电影城亮相江头。该影城按四星级标准设计建造。内设三个豪华电影厅、两个数码电影厅、一个自选电影厅共516个座位,咖啡厅、中餐厅、RTV等娱乐休闲设施。#p#副标题#e#

群众电影院的红火岁月

位于汕头老市区的群众电影院是1931年由英国人建造的,原名银宫。后来产权卖给太古洋行老板林万泰,再由林万泰出租给官僚资本家,成为官股和商股共拥股权的合资企业,影院也改名为华坛。

抗战胜利后,华坛电影院改名胜利电影院,影院门前还立了一大型“V”字图形。不难想见,当时的汕头市民是如何的扬眉吐气。

新中国成立之后,影院改名“群众”。群众电影院实行公私合营,后由政府向资方赎买,影院属国家所有。“群众”平时一般上映二轮片。因是复映片,那票价便比“新观”、“新华”便宜几分钱。加上它面对国平路和小公园的闹市,离工厂密集的乌桥与光华埠及西港又不远,许多工薪阶层和船工平民总喜欢光顾“群众”,这注定了群众电影院鲜明的群众性和草根性。

1974年10月,因安装宽银幕需要,“群众”开始停业,修缮过程又出现倒塌事故,经鉴定属危房,1978年拆除重建,投资100万元。至1982年元旦,停业7年多的群众电影院终于落成,重新营业。它有座位1061个,设备也更新换代,是汕头市第一家带空调设备的影院,不仅可放映宽银幕影片,还能放映立体电影。此后数年,每到晚上,群众电影院门口总是车水马龙,和附近的“大观园”一样灯光辉煌,人声鼎沸。要搞到一张好的票,还真不容易,往往要高价向票贩子买。这一时期,是群众电影院最红火的年月。

可惜,好景不长,才数年热闹日子,电影的低潮便降临了。旧时老市区和乌桥岛的人们一个个飞向东部,流向远方,留下来的也都不进影院。终于,电影院渐渐不映电影,只放录像,或偶尔租给人家开讲座,办学习班。

几年前汕头市政部门规划中山路西延,镇平路首当其冲。改建快30年,仍很坚固的群众电影院又面临拆迁的命运。

周围的老电影院,一个个都拆除了,改头换脸了,华丽转身为高级商住楼了。“群众”还在孤寂中等待,苦苦撑持。

崇和电影院的今昔嬗变

在临海市的崇和电影院正在放映刚刚上映的某部国产,门票的价格是55块钱一张,尽管价格不便宜,但是仍然有不少市民愿意为它买单。从电影院10月黄金周的报表来看,单单国庆7天,这场电影就已经获得了16万的票房收入。这个数目在30年前,董事长朱云辉是想都不敢想,因为当时一张电影票只有5分钱。

临海市崇和影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云辉回忆说:“最早的话像50年代初期的话呢可能在5分到1毛之间,那么后来的话因为从电影成本的增加也比较快,那么逐步逐步提升到现在的话可能要到50到60元一张这个样子。”

临海崇和电影城现在有6个放映厅同时放映电影,能够做到每隔20分钟就能循环播放一部电影,也就是说如果您想来看电影,只需买上一张票,最多也只有等上20分钟时间,就能欣赏到自己想看的影片。和现代化的电影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州电影院,这家成立于1953年的电影院是台州最早的一家电影院,但是现在除了在周末放几场电影外,平时都是大门紧闭。临海影剧院和人民影剧院原先也都是放映电影的地方,票房收入也曾经辉煌一时,但是现在这里都已经改行做起了餐馆和大卖场。

朱董事长说:“电影呢,应该说多厅电影这肯定是趋势,那么作为逐步的就是说那个作为我们来讲一个电影即要做高档的又要考虑到一般的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

从5分钱的一张电影票到现在的50多块钱的电影票,仅在价格上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电影的发展只能用飞速两个字来形容。

关于片子的内容,朱董事长介绍说:“从内容来讲,原来因为电影作为政治教育,所以题材方面就以教育片、战争题材为主。那么从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多元文化,所以包括现在引进的国外片子比较多,国内也有贺岁片。那么各种方面的题材也相当丰富,所以作为对观众来讲的话,他整个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了。”

从电影的播放硬件上,30年前由于用的是胶片电影,所以厚重的影片以及电源需要三四个人同时为它工作,因此每个放映厅至少都需要3个人在倒片,换带,才能保证正常的电影播出。但是现在这些手续都省了,现在六个电影厅正在同时播放影片,整个机房里只有1个人在值守,他只需在换片时把胶带放上去就能够正常播出。电影城新引进的数字播放机,有了它机房里就算是无人值守也能够正常播放。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