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九天之内,温家宝总理两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次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并召开能源委第一次会议,密集部署宏调政策的目标都指向了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矛盾焦点——价格。”近日,权威人士解读说,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了“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在显现,强化了通胀预期,特别是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重要判断,定下了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宏调关注重点。
他告诉本刊记者,一季度GDP高达11.9%的增长率“包含着潜在的不稳定”。一方面,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加快,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以及PPI涨幅较高,资产价格更是高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因此出现困难,加上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差距继续扩大,导致内需和自主增长的可持续性比较脆弱。
“最关键的是,以房价为主的资产价格暴涨,已经成为导致通胀预期增强的主因,不但是潜在推动中国经济虚高的重大可疑因素,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健康复苏的最大威胁,而且正在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拦路石’。”在他看来,当前的价格问题不是实体经济过热所导致,而是流动性过剩下投机炒作引发的资产价格虚涨,而此次中央以“霹雳手段”治理房价,真正抓住了当前经济问题的“七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采访时肯定了中央政策调控的思路,并解读说,治理高房价不能采取全面紧缩需求的政策,否则就会与保增长目标产生尖锐矛盾,“目前采取的针对性很强的收紧按揭贷款的政策就很好,既防止了过量货币向房地产市场的流动,也有效地抑制了购房需求的快速扩张。”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长向东也说,应对当前的复杂形势,不宜出台“关总闸式”的加息政策,“与其‘关总闸’,不如修类似房价这样的‘漏水龙头’。要根据经济形势的演变,更多地体现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何况我们手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政策空间和工具还很多,不一定非要到加息这一步。”
“过热”强化通胀隐忧
围绕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一个主要争议焦点是,通胀预期加强导致的经济过热担忧。一个直观的体现是,一季度CPI上涨2.2个百分点的数据,并没有使民众的通胀预期降低,加上对今年农产品价格的担忧,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增强,加重了市场通胀预期。
向东亦表示了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当前的通胀预期主要缘于四个方面:第一,防灾抗灾的形势比较严峻;第二,今年春天的到来晚于往年,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些问题;第三,最近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有上涨趋势;第四,房价的大幅上涨。”
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看来,CPI高涨的可能性并不大。他说,如果仅从一季度数据的表面来看,“既有高速增长,又没有通货膨胀,单从速度来看,是很幸运的数字。”他表示,从CPI数据来看,3月份CPI环比回落,表明此前的价格上涨是短期的波动性的,今后一段时间不大可能有持续性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不像日用品等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不会随着流动性的增加就出现价格大涨,因此,此番CPI下落具有趋势性。但是要考虑到,燃油价格上涨可能会对居民的心理、感受产生影响。
张立群则从货币供应的角度表示了赞同,“实际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投放超常增长的状态就已经结束。这表明通货膨胀预期不会向持续增强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流通中超量的货币并未导致需求的剧烈扩张。一季度消费、投资实际增长率下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他看来,目前企业投资仍然相当谨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政府投资的逐步收缩,需求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过热,而是相对不足,“未来市场供求关系是总体平衡,局部供大于求的。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水平不会大幅度提高。预计全年CPI涨幅不会超过3%,PPI涨幅也会趋稳。”
向东也表示,“今年物价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其一,尽管受干旱和冰冻雨雪等因素影响,但6年连续丰收,在保证农产品供给上,只要措施得当,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其二,全球经济复苏依旧脆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承受高油价能力也较弱,油价暴涨至当年每桶140多美元的景象暂时难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不会过度演绎。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全年整体价格形势乐观。袁钢明表示,当前一些价格指数的高企所带来的问题比CPI更加严重,比如原料、燃料、动力指数,“一般而言,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警戒值是10%,超过这一数字就表明经济热度过高,而3月份已经达到9.9%。”这也需要宏调部门时刻保持警惕。#p#副标题#e#
转型仍未上轨道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仍极为复杂,经济快速增长较大程度上还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最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经济尚未进入新一轮可持续增长轨道。
张立群分析说,首先,内需增速趋降。从消费方面看,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今年一季度消费实际增长率较上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投资方面看,随着政府投资增量的减少,今年一季度投资实际增长率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一季度投资实际增长率较上年同期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
其次,外贸出口的强劲恢复是一季度经济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一季度外贸出口同比增长28.7%,较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依据出口增量计算,2010年一季度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4个百分点,而2009年同期则为-3.35个百分点。二者比较,外需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幅度超过6个百分点。可见,今年一季度支持经济继续回升的主要是出口强劲恢复。
他因此指出,一季度经济指标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势头越来越好,增长率水平持续提高,似乎需要警惕的主要应该是过快升温了,而实际则不然。分析支持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可以发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
一方面,未来出口增长继续保持一季度水平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内需增长在较大程度上还依靠政府力量支持,需求的自主增长能力还不够,由市场主导的需求增长能力还不强。在政府投资增量逐步减少时,一季度投资增幅出现明显下降,就是具体反映。
“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经济还没有进入新一轮可持续增长轨道。”张立群说。同样没有看出“转方式”成效的还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张承惠。用她的说法,连“趋势性的东西”都看不到。
不过,向东表示,“在今年各项政府工作安排中,应该说每项工作都体现了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转方式’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迫切要求,‘转方式’既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要长期坚持下去,还是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张立群认为,宏观经济政策重点仍然宜放在引导经济进入可持续增长轨道方面,“在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相互转换,市场需求不断恢复的过程中,宜密切监测投资、出口变动趋势,加强政策的动态微调,逐步将政策着力点由短期目标转向中长期目标,通过抓改革、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打造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基础,加快将经济增长尽快推入新一轮可持续的轨道。”
房价泡沫,最后一棒?
“3月份最严重的情况出现在房地产。”袁钢明认为,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已经遭遇了典型的投机狂潮。”在他看来,当前的“抢房狂潮”,反映出买房人关注的不是房价有多高,“而是一种追之不及的追高投机。”
据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2010年1~2月的最新环路价格,四环路内商品住宅期房均价首次突破3万元。根据北京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1~10月城镇居民收入22316元计算,家庭年收入在5万左右,1/3的收入用于购房,在四环路内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近180年的收入才行。
然而,实际上住房贷款一般为30年,这就意味着用30年的贷款买180年的收入才付得起的房子。他由此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买房,并不是按入来支撑,靠贷款亦支撑不下去,而是按房地产将来的投资回报率来支撑的,当前房地产暴炒的程度已经过头了。”
“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模式,在泡沫破灭前,不仅有高增长,而且由于资金大多被吸进了房地产市场,通货膨胀率也很低。但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灾难性的危险。”他强调,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展到“击鼓传花”的地步,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棒”,“只要房价涨幅低于贷款利率,贷款炒房无利可图,房地产泡沫马上就会破灭。”
袁钢明表示,中国此前的房地产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房地产投机行为。比如,2007年曾采取过控制二套房的政策,房价上涨幅度趋缓。但是,2009年初,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层面再次把限制二套房的政策重新放宽,由此导致房价再度过快上涨。他甚至认为,2009年的经济回升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销售的上升。
向东认为,针对当前的房地产泡沫,政策层面会逐步地出台全面系统的一些措施。他以近期频出的房地产重拳为例指出,现在的政策是“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强调精准打击,对象非常清楚,就是要打击投机炒房行为,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捂盘惜售和圈地不建。”
不过袁钢明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仍不稳固,只需提高房地产利率即可,其他的不需提高,“如果一刀切,经济如果出现下滑,就中了房地产商的计,好像一打压房地产中国经济都垮了一样。”
向东亦对此认同,有关部门在宏观调控上非常谨慎,调控措施都比较考虑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打个比方,现在应该是哪个龙头漏了就修哪个龙头,而不宜过多地采用一个龙头漏水就把总闸关了。现在的政策针对性非常强,强调分类指导,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本身的需要来决定。”
x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