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的拜金社会之路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9 总第079期 放大 缩小

拜金主义的蔓延,既有思想根源,也有社会历史根源。所以中国成为拜金社会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促成的事实,而是有其历史的根源和深入骨髓的思想根源。

自古就是拜金社会

“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谓之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这是韩非的法家治国之道,就是说一个大臣如果不爱钱财,那么皇上可千万不能用他——这是在朝中。在民间,则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乃至诞生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拜金哲学的巅峰,甚至“有钱能使鬼推磨”!可见中国古代,儒家的重义轻利在朝野都是用来嘴上说的,真实的行事哲学从来都是重利的。

大家都知道,秦朝奉行的是法家,而“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可以说,社会管理层奉行的就是以利驱官,官大利大、官小利小,利之大小,与权力等级高低是划等号的。可见,传统社会中,金钱在管理层中就是举足轻重的要素,如果把管理层看做一个小社会,可以说管理层就是个拜金社会。

而古今中外,王朝兴起时一般不许民间拜金,但管理层还是拜金的,用黄宗羲的话说,是“使天下人不得自私,不得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而在王朝维持时,则逐渐放开甚至鼓励民间拜金,史记《货殖列传》说得清楚“人富而仁义附焉……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简而言之就是:老百姓富有了,就仁义了,比如有钱人家的子弟就不会犯法。所以不但要以利驱官,还应该以利驱民。

 

金钱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如今,如果留心一下中国和美国在报纸上的征婚启事,就会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美国人要求的条件大多是关于兴趣爱好、对于事物的看法等方面,往往是要求对方要和自己志趣相投、有幽默感,热爱运动等等。

这些要求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无足轻重,因为在中国,年轻人找对象,收入状况、家庭条件、学历、职业等是最先考虑的要素,金钱在择偶中的重要地位更是日益凸显。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人拜金是因为贫穷,认为发达国家的人富惯了所以不那么爱钱了。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因为即使在富裕的美国,普通人也必须辛勤劳作才能养家糊口,一般老百姓并没有多少余钱,奔驰宝马对于他们同样是奢侈品。而在中国,许多年收入超20万,和美国普通工薪阶层持平的人,依然相当拜金。

金钱=权力=地位。以利驱民,本是想让老百姓有钱了,就不闹事了。可惜的是,在以利驱官的前提下,民间社会实际变成了官逐民利,民利逐官,用白话说就是有权的捞钱,有钱的捞权。在民间,钱与权也是画了等号,进而从钱的多少也就能看出等级、地位、权利、尊严。比如要去衙门打官司,衙门吃了原告吃被告,有权的要捞钱,而原告被告,自然是谁的钱多才能反捞到权。所以钱不只是穷富的问题,甚至也可以决定有理没理。

 真正的奥妙还可能在于金钱对于中国人有一些特殊的意义,涉及基本的权利与尊严。在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即使是穷人,其基本权利和做人尊严,在法律面前的地位,与富人并没有多少差别。不管他多穷,住的房子有多破,法律依然保护他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保护他的破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富人不能为所欲为,穷人也不是一无所有。富人有金钱不能逾越的边界,穷人有自己的尊严和快乐。

如果一个社会法治缺失,那就有可能导致这一局面:有钱的可以为所欲为,没钱就没有权利和尊严的边界。正如马诺的名言,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种极端的表达可能源自她的生活观察:坐在自行车后面是不太可能笑得长久的。

 

拜金主义产生的根源

拜金主义的产生,与中国的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有关。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鄙视利益、耻于金钱的。在义与利的取舍上,总是以义为先,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另外一面,有的人赤裸裸地宣扬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如春秋时期的杨朱,就公开宣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民间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这些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一直为统治阶级所信奉。必须看到,这些腐朽、没落、消极的思想观念在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又沉渣泛起,为一些人所奉行。

拜金主义在封建社会就已经产生,但它真正成为盛行的观念却是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资本主义和拜金主义恰如一对孪生姐妹,或者说,拜金主义是附着在资本主义身上、去除不掉的毒瘤。资本主义之所以会盛行拜金主义,就在于资产阶级的本性(实际也就是资本的本性)就是无休止地聚敛财富,追求资本的增值;就在于金钱作为财富的化身,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左右一切。

应当说,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拜金主义的危害,并展开了对它的批判,但是拜金主义并没有被清除,也不可能被清除。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引进资金、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这些腐朽思想也传了进来。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拜金主义的滋生与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但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

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二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追求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

同时,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消费经济”,靠消费引导生产,依赖消费拉动经济。结果是:一方面,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这就有可能诱发人的趋利性,刺激人对物或金钱的欲求,从而滋生出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心理,导致“一切向钱看”。

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都要讲等价交换,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被看作金钱利益关系。比如,看到有人落水,先权衡利弊再救人;看到歹徒抢劫,先谈好价钱再去抓歹徒,等等。

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与财富和经济活动的符号化也有一定关系。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离不开货币,作为中介的货币因而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成为普遍价值的代表,拥有了货币似乎就可以购买一切、占有一切。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货币无所不能,使人产生对货币、金钱的崇拜,诱发对货币的无限制的追逐和占有,从而走向拜金主义。

从拜金主义的产生看,拜金主义表面上是对金钱的崇拜,但这种崇拜的背后实际上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作祟。一个贪图享乐、极端自私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表现为拜金主义。

 

不怕拜金,就怕逼人拜金

在一个正常社会,有的人认为金钱等于幸福,有的人则安贫乐道。可以说这是多元价值观,各得其所。但是如果逼着你不能“安贫”呢?前段时间的一个话题《是什么逼女服务员下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月入5000(大概估算)的大学老师,就可以牛逼哄哄成那样,在美国富如比尔�盖茨者,也远远做不到吧;而一个月入千把元的服务员,却不得不屈辱下跪,在美国乞丐也不至于如此吧。

就拿近期很火的节目《非诚勿扰》而言,与其说是这个节目真的破了什么底线,不如说是习惯了被教育的观众,对该节目中透露的信息感到恐惧——它泄露了几乎人人心中都有但又都在千方百计加以掩饰的秘密,那就是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狂潮。

随后又有一个新闻让人们受到刺激。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这两位美国巨富发布“赠与誓言”,广邀美国富豪慷慨解囊,在生前或死后捐出至少一半财富,赠与慈善公益事业。不出所料,多数中国网民的反应是,我们的富人们呢?除了吃喝嫖赌,收买贪官,移民国外,还能干点别的吗?

我们不相信所有人天生都只喜欢钱,无论穷人和富人,都存在多元化的人生价值设定。同时,也不相信听了电视机喇叭里传出的几句“拜金主义宣言”,所有人都会争先恐后拜金去了。盖茨基金会负责人、梅琳达�盖茨针对“赠与誓言”说,“它真的想要帮助人们开始自己的生活,无论他们想要干什么。慈善事业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让人们随心所欲地生活。”

这段话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社会为什么盛行拜金主义,或者说人们为什么对“拜金主义宣言”感到愤怒或恐惧。一个人没有钱,不要说随心所欲地生活,连基本的公民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民众的税收负担可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政府官员的公款吃喝、公车开支和公款出国一年可以用掉9000亿,维稳经费一年可以花上 5000亿,但是社会保障在发展中国家都排不上位。当挣钱就是挣尊严的时候,拜金风盛行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那么穷人们是否可以寄希望于富人的慷慨解囊呢?问题是富人除了钱也什么都没有。他们作为公民的每一点尊严和权利,都要用钱去买来。他们自己终于买到了保障,他们的儿女呢?假如他们也像比尔�盖茨那样,几乎不给孩子留什么钱,他们能保证孩子不像别的没钱人那样受欺负吗?最后,很多中国富人要比美国富人多花一笔巨款,那就是移民费和再次安家费。移民国外之后,他们终于可以放心地回头捐助慈善了。然后他们发现,在中国民间慈善难以生存,慈善几乎都控制在政府手里。缺乏足够监督的政府官员,怎么能够让人相信他们不会把你捐给穷人的钱拿去修建豪华办公楼、购置豪华办公车呢?

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十分庸俗浅薄,对人类文明不会有什么贡献,因此人们对它的愤怒与恐惧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与其对几个上电视过嘴瘾的女孩口诛笔伐,不如花点心思去想一下,我们为什么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拜金,可怜的中国女人

中国人拜金,源自于弱者害怕权利受侵害的不安全感。而相亲中拜金女更多,源自于她们比男性更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更依附金钱的保护。在相亲节目中的拜金女经常表现得很张狂,要跑车、要豪宅、要鸽子蛋大的钻戒,不然就让男人滚一边去。这种表面的张狂和伪女权背后,实际是一种自贱和虚弱,是标准的色厉内荏。

在近年的各种相亲中,最被追捧的男性莫过于“富二代”。这也是近年来社会经济状况的一个折射。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更重要的是,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由于一部分精英全方位掌握了社会资源,并运用体制的壁垒来排除竞争者的进入,使得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固定化。因为赢者通吃,阶层之间的流动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上升的渠道也越来越狭窄。

对于那些出生于普通人家的女性而言,她们无法选择出身,但她们还有一次机会向上一阶层流动,那就是通过婚姻。

在美国,男婚女嫁,不太把收入、住房看成最重要的事,只要两人情投意合,想结婚,租个公寓就结了。他们大多都相信,只要两人同心协力奋斗,最后面包、房子、汽车都会有的。根据经济危机之后的一个民调显示,仍有81%的美国大学生说,他们将比父辈更富有,59%的美国大学生说他们会成为百万富翁。

显然,不少国人越来越缺少这种对未来的自信,拜金女更是一种代表,公众在痛斥她们拜金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造成马诺们这种思潮的社会环境?

 

拜性,浅薄的中国男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献里,要找女性对男性的爱慕和思念的文字有不少。而要找一个男性对女性的真情实感的描述,则极其困难。对这种情感,诸子百家那里,几乎一句都没有。描述男性爱情的,则是“宠”、“嬖”、“惑”之类的词语。项羽与虞姬貌似很动人,但在《史记》中,对她和项羽的关系,用三个字来概括:“常幸从。”汉武帝爱李夫人,叫做“有宠”;韩寿偷香,出于“心动”。这里,找不到平等人格的爱情,女性的地位和宠物似乎更接近。

比如在《非诚勿扰》里长相不佳的朱真芳在阐述其拜金立场的时候之所以引起一片哗然,就在于很多人认为她的姿色决定了她没有资格要求太多。看来,今天的中国男人对于女性伴侣的看法,与古人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中国男人大多不喜欢女强人,甚至不喜欢和妻子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他们更喜欢自己是家庭的主宰者,以女性保护者的姿态生活。这或许也源自于社会生活中的人格不独立和自卑。这些人往往希望在家庭生活里,找到主宰和尊严的感觉。

而在一个个人尊严普遍得到确立的社会,男人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他们更需要的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独立尊严的个体之间的平等交流。

我们常听到很多中国女人说,她们喜欢和外国男人在一起,因为“感觉好”,因为他们给中国女人平等和尊重。中国男人常讲,如果想追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首先要打掉她的骄傲。这样的比较,中国女人怎能不“弃暗投明”?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视为成功婚姻的最重要因素中,性只占2%,“尊重”和“信任”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社会的男性择偶,过于重视外表和性,其实是一种生活要求低下的表现,因为他们还在拼命地寻求最基本的生物需求的满足。

(编辑组稿/薇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