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很久:当官的和当兵的难是一家人。这句话可以分两种解释:一种是“官”与“兵”在权利的享用上不在一个档次;一种是 “官”与 “兵”说话的调子不是一路人。然而这还不足以使老百姓“怕官”。老百姓所怕的官大抵也有两种:一种是吃老百姓拿老百姓还要害老百姓的贪官——这种屡杀不绝屡抓不止的坏官迄今为止还有多少人继续潜伏在干部队伍中。还有一种既算不上坏、也好不到哪里去的官,而且这种官在当今各级领导层中普遍存在,那就是只有一纸文凭,却没有实际管理能力的“官嘴”。光说不练的“嘴官”在老百姓心目当中是永远也找不到自己位置的。
每一个官员都有自己的为官之道。比如做官样文章,这是再轻松不过的为官之道,也是当今“官界”最流行的“明哲保官”之道。官样文章在老百姓心目当中名声之臭,自不必多说,然而还有一样东西比官样文章更臭,那就是在老百姓面前不失时宜地耍着官腔官调说话。所谓官腔官调,说到底就是拉着与众不同的调子讲官话,讲空话、大话、套话、废话。这种坐而论道之风小则使许多工作无法真正地落到实处,大则误国误民又误己,乃至错失某种关键的历史机遇。这种教训不用多赘笔,只要让历史的车轮倒转30年、40年,就足已让所有的现代人胆寒。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耍着官腔官调说话看似轻松,满嘴的香气缭绕,但究其内在实为臭不可闻!
为官者如果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老百姓,就自然地会使自己的话游离在官本位意识之中,官腔官调也正是怂恿这种意识膨胀的一种语言载体。其实这类官员未必不知官腔官调会使自己远离老百姓,甚至会坑害老百姓。官腔依然、官调依旧,是因为他们始终抱定一个想法:反正误事不误己——只要不犯大错误,绝对符合“此地被免彼地走马上任”的中国一些官场“游戏规则”。因此有些官员在老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地做几把“语秀”,就算是把话讲到了,“尽责”了;至于能不能落实、谁去落实、怎么落实,那是下面的事情。更有些高官深谙如何以“官资本”养尊处优、省心省力的哲学,逢得迫不得已下基层时,在动身之前必是先通过电话向基层领导官腔官调一番,基层领导自然心领神会,立马在最短的时间里为遮羞避丑巧做安排,让领导看到一片大好的局面。高官乘奥迪A6款款而来,扯着官腔官调的语式做几句照本宣科的“指示”,然后匆匆上路,再去下一个同样玩心眼、耍滑头“规格”的基层。中国最典型的官员不负责任的假政绩现象,大多是由此而出炉的。
还有的官员似乎很重视通过说话来提高自己的形象意识。说话怎么说呢?把“开会惯性”发扬光大,则是最好的说话机会。因此有“开会癖”的官员管理的团队,定是会议不断,他们很善于找事开会,也善于在会上无话找话说,一来对下耍耍官腔、显显威风,二来为自己出出风头、露露水平。殊不知又爱说话,又怕丢乌纱帽,因而所说的话大都是变着法儿的空话和废话,是冷饭,既无新意又无主题。然而更劳民伤财的是,这种有“开会癖”的官员动辄想开的会议本来就够多,若是逢得上头开了什么会,更高的领导讲了什么话,则会更理直气壮地紧密跟随,接着又是层层开会、层层官腔官调,看似很重视,实际上都在用会议贯彻会议,用官腔官调落实官腔官调。以说代干“抓落实”,自然是只务虚不务实。但凡官僚作风出于空谈,止于实干。想想看,现如今我们能看到有多少官员能具有焦裕禄实干的意志品质呢?
事实证明,官腔官调越多,空话、大话、套话和废话的含分也越大;喊口号的精力花得越多,意志品质越麻木不仁。为官者先必自正清廉,在管好官腔官调的嘴的同时,凡事走在老百姓前面,这样的官才能服众。如果能力不足,愣以为官腔官调可以侥幸地保己太平,即使国家新出台的“问责制”或“渎职罪”不找上门来,总有一天老百姓也会把你给轰下去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