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大学城的中西差异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9 (编辑组稿/唐芳) 总第080期 放大 缩小

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但最近10年来很多规划都是模仿欧美国家,如步行街、休闲广场、大学城等。其它方面且不说了,就“大学城”而言,从各种不同角度考良都是不恰当的举措,大学城的建设是集中了教育还是禁锢了教育呢?

 从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开始,大学已经历了近800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大学的功能也不断变化,从最早的教师行会培养少量牧师传授经典知识,发展到后来集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地,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或大学区。

没有围墙的欧美大学城

到过欧美著名大学城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学校都是当地的旅游胜地。这不仅因为它们有古老而辉煌的历史,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学都没有围墙,甚至没有校门。它们是开放式的,规模很大,学校和城镇相互交融,师生和居民和睦共处,完全称得上大学城。漫步其间,就像是来到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古老城镇,却又感受到处处充满现代激情。

大学城带起城市

大学本身是一种重要资源,对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与声望将产生重大影响。大学城由于有大学而成为特殊的吸引和聚集人才之地,通过大学城的建设可以改变城市和产业布局、人口区域分布结构,提高人口的素质……

在大学城里,当地居民能够被大学雇佣,商业网点面向大学提供针对性服务。由于大学对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这里具有浓郁的学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氛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或各类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有些大学将科学应用研究与商业发展较好地发展起来,由此产生了新的经济助推器。

自从50年前在剑桥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之后,英国就一直处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沿。2005年,这一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850亿美元,2年猛涨37.1%。对于生命科学研究而言,以伦敦为中心,牛津、剑桥为两翼的地区是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大约1/3的人类基因研究项目在剑桥的桑格研究院(Sanger Institute)进行。

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镇在20世纪初人口已达到5万,到50年代达到9万,70年代剑桥大学建设成第一个科学园区,周围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群,这就是“剑桥现象”。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坎布里奇地区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已达95800人,此处还是马萨诸塞州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源地。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许多跨学科和专业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同时该地区还聚集了许多技术研究单位和研究公司。

斯坦福大学拥有的地产达8800英亩,学校出租校园空余土地,最终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硅谷。这里形成了人才密集的尖端技术工业中心,在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一大批公司如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都产生于此。硅谷还成为斯坦福大学师生的实习和开发基地,他们可以在这里开办公司或在公司兼职。

高等学府和城市融为一体

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学建校之初在汽车城底特律市内——三大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后来迁到底特律西部40英里外的安娜堡(AnnArbor),安娜堡建于1824年,是一座美国中西部风格的小城,现有人口约11万。

安娜堡分校距底特律市约1小时车程左右,离Detroit机场45分钟的车程,一般的交通以开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根据大学及安娜堡运输局之间的协议,自2004年8月1日起的5年内,只要是密西根大学的学生、教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均可以免费搭乘安娜堡运输局提供的免费与可乘坐无限次的服务。#p#副标题#e#

大学搬迁也给安娜堡这个小城市带来了不同气息。密西根大学与安娜堡市没有界线,可以说是融为一体。学校建筑遍布于城中,而市里的许多机构与游览去处也几乎都与学校有关,大约有一半的居民是学校的教授、学生或职员,在校学生人数约有三万。

“大学城”安娜堡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受教育水平与修养普遍较高,风气保守而又开放。这里的环境得宜,消费水平高,治安好,学校的设施,服务又先进,使得安娜堡经常在“全美最适居住 的城市”之类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大学城与宜居

大学就是城市,城市就是大学。开放性是大学城永恒的魅力。大学城一方面吸引各国、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另一方面又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互相融合,成为与当地居民、企业混合的城镇。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医院都向社会开放。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没有校园墙,没有校门,身处城市即是身处校园,也可以说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大学校园,各个学院分布在全城的街道中,社区服务、公共交通可以说既是学校的,也是社会的。

在美国,高等教育往往是带动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动力,在2005年最新的一次“全美最佳居住地”排行中,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密西根州的安娜堡和俄勒冈州的科瓦利斯(俄勒冈州立大学所在地)都是因为是大学城的缘故跻身全美十大最佳居住城镇。

中国大学城:高等教育的围城

交流与实践的阻隔

大学生从年龄和认知能力来讲已经是成年人,跨出大学他们即将面对的就是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竞争。而且“大学城”围城式的教育方式,让这些嗷嗷待哺的学子们进去了就难以出城。从广州大学城到市区体育中心,从地铁大学城南站走约200米到综合商业南区站(大学城)坐大学城3线(坐3站)、381B路(坐3站)、大学城1线(坐3站)、382路(坐4站)到广美生活区站(大学城)转乘大学城5线(坐7站)到体育中心站下,总共花时至少2个小时。如此繁杂的乘车路线,如此长的坐车时间,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去市区做个兼职增加见识呢?对于大学生来讲,做兼职是他们把所学应用于实际的最好途径,也是他们感受社会、体验生活的最好途径。但是由于大学城偏远的地理位置,有多少学生丧失了绝好的机会,只有在那个“牢笼”里啃书本。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干脆沉醉于网络游戏与谈琴说爱中,宝贵的时间就在这样被“抛尸荒野”了。

畸形的商业氛围

新开发建设的大学城一般地理位置偏远,于是给学生提高后勤服务的部门在利益的“熏陶”下,随意哄抬物价,周边的私营商业机构也就罢了,就连食堂的饭菜价格都高得让常人难以接受。在廊坊东方大学城,一个普通大学生在吃饭方面一个月至少需要700元,去一趟市区至少需要2小时。于是只好在大学城里忍痛“享受”。如果畸形的商业氛围,对于正在接受社会认识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不良的畸形的影响。生活物质供需的价格过高,让他们对社会经济体制产生厌恶,对市场经济现象产生不正常的了解,从而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后的良性竞争。对于教育来说,这也是一个隐性的毒瘤。

生成方式盲目与价值错位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美国的波士顿、日本的筑波等。大学城的功能主要是为高校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系统社会保障,通过一定机制吸纳高校入城办学。国外大学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成,如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城,它们都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另一种是主动构建,如美国的密苏里、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它们是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由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构建的。

但在中国的大学城除了北京大学城、长沙岳麓大学城等少数是自然生成,其它大部分是主动构建,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而且占地面积都超大。近期比较典型的就是广州大学城,43.3平方公里,可以容纳学生达20万,总投资近300亿。这是迫于高校合并与扩招的背景形成的大学城建设风潮,其形势貌似“围城”和“大圈地”运动,完全有重蹈几年前各地大建经济开发区的覆辙。其表现来源于价值观错位,有些地方建设大学城的初衷不是源于教育,而是源于经济利益与地方政府的好大喜功。如此初衷的硬件建设方案能不忽视此种教育产生效应吗?20万学生还有老师集中在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同等起点同等见识的人生活在一起,如同一笼子家禽,能有提高能力的可能吗?

“大学城”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但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初级的啃书本式教育,大学生是即将走入现实社会的人群,他们要接受的是准社会化的教育。大学生活条件的越舒适、安逸只能造成他们进入社会后的越不适应,我们不希望大学是婴儿的襁褓,而希望大学是个训练营,当进入残酷与竞争形势激烈的社会时,从里面走出来的学生已经各自“身怀绝技”,不要再是被西方人嘲笑的“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