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新片《唐山大地震》7月22日上映当天就以3620万元的高票房创下国内首日票房纪录,在接下来的周末3天,该片表现仍然强劲。据业内人士估算,该片首周票房破亿已经毫无悬念,全国票房预计在1.5亿左右。
影评人和网友对《唐山大地震》的评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影片的故事、视觉特效,以及价值观等等,都成为讨论的对象。不同的声音形成两大阵营,或深或浅地探讨着《唐山大地震》的得失和功过。
《唐山大地震》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母亲在地震发生后最终选择救儿子,但女儿却奇迹般生还并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
看了“地震”忘了地震
对电影批评指责的一方几乎推倒式地众口一词,对电影持好评的观众则大多停留在“电影很感人”的层面上。那些“批判者”们认为《唐山大地震》名不副实,欺骗观众,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部温情片。有人说这一次电影的英文名字倒是相当恰当,中文翻译过来就是:震后。冯导其实想讲的是“震后”(电影改编自小说《震后》),但是却用了一个远远比“震后”要震撼得多得多的名字:“唐山大地震”。这是相当一部分人纠结的主要原因。
有个别观点比较偏激的网友认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观众会忘了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忘了官方数字下的24万人的罹难。忘了有关地震是否曾经被预测的种种是是非非。忘了我们曾经不顾一切的拒绝任何来自国外的援助。忘了这事儿发生在1976年。电影虽名为“唐山大地震”,但实际上唐山和大地震这两个如此重要背景却都被严重虚化,剩下的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家庭一开始他们家的房子塌了,然后他们家妻离子散,后来他们家又破镜重圆。他们甚至连邻居都没有。一场大地震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只限于骨肉亲人的死去,而是发现生活的世界居然能够在瞬间崩塌成碎片,这种深切的不安将会伴随一生。黑泽明在回顾关东大地震时,将其形容为人间地狱。所以他拍《梦》的时候,观众会看到一个极端残酷的末日场景。
看到一个影评:“冯导,这电影太感人了,是我继《妈妈再爱我一次》后哭得最厉害的一次。”
有人说,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样东西被泪水冲走了,被纸巾抹去了,那就是真实的历史。
由于地震的短暂,《唐山大地震》把讲述中心放在了内心的余震上,一个拆散开来的家庭和几个阴影未退的亲人。试图以小见大,这个想法也没错,然而冯小刚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实在一般,他就是在试图要打动你。当年哥能让你笑,这回要让你们哭。惨不忍睹的地震现场,步步紧追的生离死别,片中人物时不时会痛哭落泪,并且感染观众也跟着落泪。
在这部名为“大地震”的戏里,地震倒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或陪衬。花费巨资的三分钟地震戏有没有,甚至唐山有没有地震过,都一点不影响这部片子的剧情,也不影响大家为了苦女找妈妈的故事而泪流满面。
在这部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1976年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在唐山,在陡河,在开滦,那一刻谁在战斗,谁逃走了,谁苦苦求生,谁趁火抢劫,人性在灾难中如何呈现出两面?在灾难后历史是否真正得到了反思,下一次灾难来时是否可以不重演悲剧?
好一出温情剧
影评人木卫二认为,好一出温情重逢剧,却缺乏深度与批判。
这个剧本不错,可惜被改编得有些温吞,无益枝叶实在太多。对话对话再对话,演员说的基本是人话,但也仅是人话而已,要想提炼出什么经典台词是不必了。《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一个家庭从破碎到完整的过程,却完全没有任何的深度与批判,好一出落难家庭的温情重逢剧。有人会说你一个人不哭并不代表什么,我可以找到成百上千个人哭,整齐划一,好似某场追悼会。可那样有劲么?如果泪水有用,制造它一吨又何妨。这部电影无法透过表面去看问题,给观众带来更多思考。
而影评人麻绳认为,《唐山大地震》根本不能算作一部灾难片,称之为电视剧倒是更恰当。
《唐山大地震》绝对不是灾难片,地震的场面和时间很短,地震只是一家人悲欢离合故事的起因。不过,冯小刚占用了《唐山大地震》这个博人眼球的片名,如果以后有人真要拍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名副其实的灾难片,至少这个最直接最有力的片名是不能用了。
如果从类型上来划分,《唐山大地震》只能算作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冯小刚确实知道长期在电视机前浸淫于肥皂剧中的中国观众需要什么和习惯于感受什么。这部电影与充斥于中国电视屏幕上的大量苦情戏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制作的精良程度而已。
心灵重建史
也有影评人对冯小刚的“悲情戏”手法表示认同。对于冯导的哭戏,影评人谭飞说:哭戏酝酿到让人感同身受,已经算是成功。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里成功地展示了一个无比纠结的人性故事,谁都知道这会是一部“泪飞化作倾盆雨”的电影。但悲剧也是双刃剑,容易让电影陷入过于煽情甚至滥情的流俗境地。
在导演手法上,冯小刚很注意把悲伤的层次感有节制地呈现,这是《唐山大地震》超越一般心灵灾难片的地方。
里面的每一次哭戏,都有不一样的情绪酝酿,不是为哭而哭,而是细腻体味某种苦楚后,发自内心的真切痛感。
比如陈道明大吼“这些年你去了哪里”后的嚎哭,比如张静初与母亲重逢时的欲哭无泪以及后来在墓地的那次痛哭。几乎所有的哭戏都在精准把握人物命运的脉搏以及观众的泪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让人感同身受。
影评人关雅荻则认为这部电影能够让人重新理解“家庭”的社会意义。
冯小刚这次摒弃了花哨的电影语言和所谓的历史宏大叙事,把镜头对准了几个灾难的幸存者,用两个小时安静地讲述了一个家庭在灾难后的32年里心灵重建的故事。
看完影片,每个人都能感到一份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让可能早已麻木的心灵被一份善良再次感动。它可能会带动上千万的国人重新回归关注家庭,重新理解“家庭”这个概念,让电影重新回归主流家庭价值观,具有相当社会意义的转折点。
不会绝望的灾难片
针对网友的批评,日前冯小刚忍不住撸袖子亲自上阵,以通过验证的实名微博回击各种质疑。针对“催泪不走心”的说法,冯小刚以一贯的冯氏幽默回应:“能控制观众仅止步于哗哗流泪,一点不往心里去,走泪不走心的科技含量肯定是在《阿凡达》之上的……这种特异功能小冯还没练成,您真是高抬我了。另据调查目前我国影院尚无安装喷洒风油精催泪的计划。”
冯小刚表示,除了眼泪,其实还是希望观众够通过这个电影,唤起内心深处被抑制着的那些爱和善。很多人都说我这个电影特别人性,我还是摸不着脉,怎么叫特别人性,你是人性的猥琐,还是人性的黑暗,还是人性的爱?我觉得《唐山大地震》拍的是一个特别人道主义的电影。
冯小刚说,影片的特效是形,情感是魂,特效在真实感上超越了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而对于先期媒体记者观看该片泪流满面的情况,他表示影片虽然煽情,但不会让人绝望,“我相信里面人性的力量,会让人心动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