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美国“黄色新闻”潮的中国启示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9 总第084期 放大 缩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陈力丹近日在《人民论坛》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大众化报纸的现代黄色新闻倾向大有超过美国100多年前的低俗风气。中国媒体需要学习美国纠偏经验,建立多家真正能够满足公众新闻需求的权威报纸,引领报纸专业主义的好风气,同时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陈力丹教授援引19世纪末美国“黄色新闻”潮中的代表性报纸《世界报》和《新闻报》煽情新闻标题:

  孩子们是怎样被烤死的/尖叫饶命/血的洗礼/货真价实的巨兽(考古报道)/杀死小贝西的神秘凶手/年轻姑娘为何寻短见?/大作家令人惊讶地投身煽情小说/是什么使他偷窃?/凶手投案,请求处以绞刑……

  而南方最大晚报8月2日头版头条至三条标题新闻则为:

  起纠纷酒后杀死客户/驾铲车疯撞致死8人/三车相撞11死2伤/神仙李一叫卖“特训”/伪娘刘著渐失“透明”……

  陈力丹教授指出,现在中国报纸的标题直追美国100多年前,大有发展继承的意味,但是二者并没有历史和文化上的渊源联系,中国报纸的低俗是自己发展出来的,很多新闻工作者甚至都不知道美国的“黄色新闻潮”,就连黄色新闻的“发明人”约瑟夫·普利策因为创立了普利策新闻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新闻理念,在中国也是以正面形象示人。

  美国的“黄色新闻”不等同于我国语境中的黄色(色情)新闻,它是煽情新闻的一种美国化表达,只是因为当初《世界报》和《新闻报》竞争,抢夺以“黄孩子”为主角的连载漫画的作者群,故把以这两个报纸为代表的新闻报道类型(煽情新闻)称为黄色新闻,这类新闻包括性的煽情,也包括暴力煽情、政治煽情和伪科学煽情。

  “黄色新闻”的主要目的是刺激人们的感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带来传媒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对新闻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却很少考虑。

  这是一类没有灵魂的新闻思潮,传媒和记者在标榜关心人民的同时,用骇人听闻、华而不实、刺激人的新闻吸引人,把十分重大的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中国的低俗化新闻潮虽然和美国没有历史渊源,但是所循的路数,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与百年前的美国黄色新闻基本相同。

  陈力丹教授认为,几句批评不可能撼动利益驱动下报业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学习美国成功抵制黄色新闻潮的经验。

  美国抵制这股黄色新闻潮的代表人物是阿道夫·奥克斯,他于1896年成为《纽约时报》的新老板。《纽约时报》自1896年起至今,每天头版左上角的箴言是:“本报刊登所有值得刊登的新闻。”这句话意在表明抵制黄色新闻的立场,反对报纸玩弄“噱头”,宣布报纸只刊登具有时事新闻意义的而不是娱乐性的文章。

  1908年,玛丽·艾迪夫人在波士顿创办《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她曾受到媒体的伤害,因而在87岁高龄决心办一份公正的报纸。该报追随《纽约时报》开创的严肃报纸传统,每天报纸左上角有一句话:“不伤害而是祝福所有人。”

  有《纽约时报》等一批报纸做出榜样,是黄色新闻潮得以转向的原因之一。这些传媒既提供了正面且能满足公众实在新闻需求的媒体榜样,又为黄色新闻潮的转向提供了确定目标。

  陈力丹教授认为,中国大众化报纸的低俗之所以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像《纽约时报》或《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那样成功而比较规范的真正的新闻报纸。大家都在摸索中,缺少正确的行业理念,发行量和影响力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于是竞争促成了类似美国当年黄色新闻的报道模式流行。

  党报有可能成为引领报业规范报道的榜样,但党报的办报理念长期滞后,至今仍然以指导工作而不是及时提供丰富的新闻为主。没有可以效仿的榜样,必然是煽情主义盛行。

  而新闻传播业的问题一直有赖于党政机关出面来规范,规范的主要方式是下达各种禁令,重复提出种种“不许”、“严禁”。而低俗问题基本上属于职业道德范围内的事情。道德是弹性的,需要根据情境以自律的方式解决问题。

  (编辑/云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