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山楂树之恋》

yangguangyule 2010-12-13 17:07:29 □ 本刊记者 温秀云 总第086期 放大 缩小

  因前部电影《三枪》而受到大家抨击的张艺谋,其导演的新片《山楂树之恋》还没上映,就已有脱离电影本身的口诛笔伐了。直到9月16日上映后,尽管电影单薄,那段纯净而青涩的爱情故事也足以让人们动容,至少在故事结局时还打开了不少观众的泪腺。

   但议论最多的还属该片“纯爱”观,因为从宣传伊始,张导和他的团队就大打“纯爱牌”,并称之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甚至不久前为了宣传造势,张艺谋感叹,现在清纯的女孩太难找了;还撂出狠话,“现在的孩子越生越难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帅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所以现在的‘90后’,真长得不行。”

  上映后,“纯爱牌”确实凑效,纵观所有《山楂树之恋》的报道和评论,简直就是一场关于“纯爱”的大讨论。很多人感慨电影里的纯爱已经很难在现实中找到了;也有“80后”、“90后”痛批《山楂树之恋》是把无知当单纯。

  那么,人们对纯爱如何定义?难道当今时代真的就难寻纯爱?

  真实再现纯真爱情

  电影改编自作家艾米的同名文革小说《山楂树之恋》,此次张艺谋将之回归文艺片,没有了《英雄》的华丽,没有了《三枪》的嘻哈,张艺谋用最平实的方式讲述了一段纯净而悲伤的爱情故事。100分钟的电影,完全平淡、自然、朴实,没有用任何特技,也没有任何激情,但是很多人就是被这平实感动着。

  《山楂树之恋》的观影效果很有趣,影片对于文革年代景象的还原,对知青下乡生活方式的再塑,还有那个年代人物的服饰、语言,都让一些中年观众感到亲切,比如老三送给静秋钢笔时,说“我不是送你礼物,是为革命节约墨水”时,他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片中,老师(成泰燊饰)带着教育革命实践小组来到西坪村采风编教材。高中生静秋(周冬雨饰)被安排在老村长(李雪健饰)家,村长媳妇(萨日娜饰)介绍情况时,提到了一个名叫老三(窦骁 饰)的小伙子,他是地质勘探队成员,平日作业,很少回家。

  自此,静秋对老三很好奇,终于两人相见,以山楂树为话题,袒露心扉,互有好感。老三送她钢笔,陪她解忧,慢慢两人暗生情愫。但静秋返城时,听到老三有女友的传闻,态度骤冷。静秋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奚美娟饰)在劳动改造,她和弟弟妹妹课余帮母亲糊信封,生活很艰苦。为了能留校,静秋还要辛勤打工。

  越到后面,影片越是渐入佳境。被误会的老三对静秋的体谅与爱护,更是让人心里痛痛的。但他们的事被静秋的母亲撞见了。为了静秋的前途,老三被迫一年后才能见静秋。

  故事中,老三和静秋牵树枝过河,静秋给老三编小金鱼,老三给静秋洗脚包纱布,老三隐瞒病情,一直到最后的诀别,几乎让人哭到肝肠寸断……

  过来人怀旧那个年代

  电影放映完毕,镜头定格在那棵开满花的山楂树上,随着影院的灯光徐徐亮起,才发现不少人的眼圈都是红的,他们多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50后”、“60后”。

  “我是那个年代过来的,所以看着非常亲切。电影拍得非常真实,影片中的很多片段都和我们当年上山下乡的经历一模一样,我当年也是梳着和静秋一样的小辫,身穿草绿色上衣,深蓝裤子,拎着洗脸盆、背着行李下乡的。我当年还是文艺队的,一看到静秋她们跳那时候的舞蹈,我仿佛被带回了那个纯真的年代。”今年55岁的董老师激动地说。

  曾经有过20年知青经历的高先生表示,片中“老三捡起一根木棍牵着她过河,慢慢地两个人手紧紧地抓在一起”的情节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确实有,“我们当年在农村过河时也像剧中那样,由于河水湍急,必须得有人在前面牵着你才能过去,同时它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少男少女对于爱情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

  一位网友在博客中称,“没有什么枝节,一切都在两个人的对视中展开。一个笑容、一次同行、一块大白兔奶糖……懵懂、纯真,又那么的坚定。即使有了误会,也没有那些惯常的争吵和解释。静静的,时间就化解了一切。这一段看得我眼睛湿湿的,为了里面的宁静、为了那份怀旧的感觉。”

  在“70后”的记忆中,知青岁月模糊,但是对真爱的理解依旧深刻。观影团中40岁的广告人张先生表示,他最感动于“静秋,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这句对白,“老三确实做到了,但是老天却没有给有情人好的结果。”

  这样纯真的爱情更是他们心中真爱的典范。一位中年女观众说,“我们那时对爱情的理解就是这样子的。”今年35岁的王先生也说:“它同我们现在年轻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我不是推崇当时那种感情,但总觉得比当下快餐式的爱情更有韵味。”

  年轻人理解为“富二代恋爱记”

  与沉寂在剧情中而不能自拔的老一辈或过来人不同,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山楂树之恋》显然没有那么大的魅力。

  22岁的大学生小贾坦言剧情过于简单:“我反而笑得比较多,把它当做一部喜剧片来看也未尝不可。”

  更有“80后”把《山楂树之恋》解构成一部“富二代恋爱记”:“那个时候的老三就好比现在的富二代嘛,他对静秋确实很好,但必须有雄厚的财力才行。见第一面,就送钢笔,之后还托人给静秋送去100块钱,听说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吧,而且后来说送鞋就送鞋,说去医院就立刻搞来一辆自行车,脸盆一买就是俩。”

  在一旁的朋友小王更搞笑:“我们历史书上说当时一个月工资才30多块,那时送钢笔和洗脸盆就相当于现在送苹果笔记本电脑和iphone手机,老三出手也太阔绰了吧。”

  网络上的评语就显得含蓄多了,比如在豆瓣上,一位网友将之比作“富二代与文青女的蓝色生死恋”。还有网友称,对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可用“非常韩剧”来形容,不过好在有个现实的底子,不会令人生厌。

  “纯爱”观引争议

  最具有争议的,还属张艺谋打出的“纯爱牌”宣传语。影片的海报上赫然写着“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而影片选角时张艺谋感叹“清纯女孩难寻”也引起了全国范围的热议。干净、清纯、爱情——这些早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奢侈品,在当前物欲横流,流行非主流、御姐和一夜情的时代,去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有些讽刺!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位资深导演观影后说:“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张艺谋用一部纯爱影片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爱情观的沦落。”更有评论指出,在“星、性、腥”长期占据着各大媒体头条,“二奶”、“自曝性经历”日渐成为“高频”词汇的今天,“柏拉图”式的纯洁爱情早已变成了令人倍感“陌生”的陈年往事,在此背景下,《山楂树之恋》自然成了公众寄托“纯净”与“美好”的“许愿树”。

  总之,80年代以前的人的普遍论调是,《山楂树之恋》中的纯爱、忠贞不二、毫不势利,与性爱无关,和所谓现代“堕落”的爱情观完全相悖。

  而“80后”则普遍认为,这种刻意营造的时代冲突实属谬论。显然,该片的纯爱标准中最强调的是“无性”和“清纯”。然而,这样的标准本身就有问题。有评论指出,在那个缺乏教育,太多禁忌的年代,年轻人个个都很傻很天真。“无知”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青少年的主要特征。所以才干了那么多不可理喻的事。静秋在性问题上无知,难道那个怀孕的女孩魏红就不无知了吗?

  此外,那时候也普遍缺少爱情。在80年代以前,不少年轻人的恋爱几乎是通过组织安排的,爱情也是伴随着阶级感情、革命友谊。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年轻的姑娘们纷纷应征入伍,目的则是解决新疆镇守边防军人的婚姻问题。不能说他们之间都没有爱情,但是显然,这不是自由恋爱,没有产生爱情的情况也占大多数。在农村,婚姻主要还是由双方亲属坐在一起谈来决定,婚姻的基础是家长意志,又哪里是“纯爱”?

  再来说“纯真”层面。都说现在的爱情堕落、腐化,被物质化了,但实际上,那个时代的择偶也是有标准的。比如说在70年代,女青年的择偶标准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和“72条腿”(一套家具)。另外,在成分上,还有这么一个顺口溜——“50年代找干部,60年代找军人,70年代找工人,80年代找大学生。”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恋爱是被怎样的因素左右的。上面说的这些,与“宝马”或者“富二代”标准有什么质的区别呢?

  当今社会也有“纯爱”

  其实,严格意义上的纯爱在中国社会从来都是稀缺品。而在每个时代,我们似乎又都能找到关于纯爱的个案来颂扬。在古代有张生和崔莺莺、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在现代社会也不鲜见,比如舍身救男友的郑楠、4年来一直呵护着绝症女友的耿亮、汶川地震发生时一直陪着埋在废墟里的女友的郑光明……只是,人们显然不能拿个案当普遍。

  而59岁的张艺谋拍此片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怀旧而已。《山楂树之恋》是以文革为背景,却又无意彰显文革的痛苦,那个年代的人是多么单纯,但总有个别的美好时刻吧。比如情窦初开偷偷摸摸的暧昧,比如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的豪情,比如油菜花地里的田园生活和纯朴的村民,比如黑白照片上像静秋和老三那样纯真和开心的笑容……

  现代人的爱情观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那种“无知的清纯”只有在一个封闭的社会才可能养成。现代信息社会所培养的“清纯”,不是这种对人情世故的一无所知,而是在充分地认识了这个复杂世界过后,依然独立、自强,相信爱情、相信美好。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依然能够保持一份纯净的心灵,真可堪称“圣人”。

  当然,现代人的爱情,亦存在很多让人憎恶的扭曲,但这是由于人们还不够自由造成的,而不是禁锢太少演变的。张导团队怀念的那个禁锢年代,只是个传说罢了。

  再说,纯爱是每个人恋爱时自己心里的特有感受,谁说相爱的时候就不够纯真?恋爱不仅是缓解压力的药方,在爱自己的同时,更能培养出爱别人的能力,并懂得宽容和理解,用爱的态度解决诸多矛盾。

  最后,愿各位都能找到自己的纯爱。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