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其实很短暂,电脑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2010年,这个流行职场的QQ签名让人感觉充满着无奈的沧桑。
“我刚刚成年,便已饱经沧桑。”这是1986年,王朔在他的小说《橡皮人》中一句很有沧桑味儿的话。主人公“我”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充分反映出当代都市中一群迷失自我的年轻人的状态。而如今“橡皮人”再次成为热门名词,备受职场人士关注。
除了“橡皮人”,职场上还存在着“草莓人”、“隐形人”、“苍蝇人”等问题人士。这种现象的恶化,与其说是一种职场状态和生活状态,不如说已成为一种社会状态。
价值观的飘荡,高房价、高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疏离……这些无疑是造成越来越多职场问题人士出现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似乎以我们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变得更加无为和消极。
橡皮人
他们是最糟糕的员工,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于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感和荣誉感。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91%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场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较多”。参与调查的人中,80后占49.5%,70后占34%;80.3%的人是职场人士。
小李从大四开始在一家贸易公司实习。他工作很用心,非常希望能获得认可。但几次和同事的争执后,感觉到坚持原则并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不痛不痒,却能混个平安。最终他在公司留了下来,更把“沉默是金”当成至理名言。在他看来,现在的工作就像是一块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于那些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因对现实缺乏正确认识,往往怀揣雄心壮志,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事物。一旦在工作中遭遇挫折,便会用橡皮外套麻痹自己,而短暂的成功,又会让他们建立下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直到自己力所不及。而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5年以上的人,有超过半数的职场人会出现“橡皮人”倾向:对工作渐渐失去了激情,内心充满职业倦怠。
对于那些存在“橡皮”倾向的职场人来说,要想摆脱“橡皮”境遇,首先要加强与上司和同事的交流。除了工作之外,在平时的休息时间,和上司、同事多一点聚会、交流,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东西。
草莓人
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草莓,却“不堪一压”,很容易被压烂。职场“草莓人”很难接受挫折和批判,不堪一击,往往选择辞职或跳槽来逃避职场压力。
当今衣履光鲜的白领们,他们并非职场生手,也不见得不聪明或没有能力,但是往往遇到问题就选择辞职。“快闪”的初衷是为了找一份真正适合自己、可以长做的工作,结果却成了永远的“职场新鲜人”。
小谢是一家房产公司的行政人员,今年她所在的部门招聘了几名大学毕业生。“这下可是开了眼界”,公司新来的行政助理让她见识了“草莓人”。
小谢说,小姑娘刚来时,给大家留下的印象还挺好,文静乖巧、做事积极。但是有次她录入数据,出了不少错,小谢说了她几句,她回到座位上就哭了起来,劝了半个小时才继续工作。
小谢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要是都这样,办公室就成了琼瑶剧了,眼泪说来就来。”作为职场新人,这么禁不起批评,很难在工作中进步,也很难适应职场氛围。
职场“草莓人”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特点:从小娇生惯养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造成了他们一贯的优越感和自信心,因此在遇到挫折时抗压能力较差。他们在工作中一旦落在人后或受到领导批评、同事冷落,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心理上很难平衡,往往将过错推卸到别人身上,认为是领导过分苛求自己。
在工作中,即使确实受到领导冷遇、同事排挤等情况,也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坦然接受,告诉自己这是进入职场后的“必修课”。同时学会科学减压,如培养业余爱好,多到户外活动等。
苍蝇人
像一只趴在玻璃板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却找不到出路。这是对“苍蝇人”最好的形容。
他们坚定地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却苦于找不到方向;他们很年轻,精力充沛,愿意为梦想去燃烧生命,但是却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或者还不知道实现梦想的途径;他们空有一腔激情,却在现实中无精打采,他们身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迷茫!
学市场营销的小张临近毕业终于拿到了北京一家贸易公司的offer,当上了一名销售助理。“本以为做销售的上班时间有弹性,收入可观。”可上班后才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不仅上下班要打卡,薪酬也少得可怜。”
刚进入公司时,他捧着客户名单打电话,很是卖力,但几次拒绝让他觉得很受打击。越来越觉得销售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但究竟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一直没想清楚。“现在只好一边应付工作,一边到处投简历,说不定哪天能撞进一家大公司。”
对于新入职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迷茫基本上是个通病。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他们比前辈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但相对于这样的特定背景,他们并没有比前辈们接受到更多的关于职业选择的教育,迷茫自是必然。
工作永远是为自己,不要因为待遇或和领导关系不好,而不认真工作。寻找职场的导师。在迷茫的时候,职场中有经验的人是他们可以依赖的。
隐形人
性格内向,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工作中的表现不够突出,久而久之就会被团队中的成员忽略,无论升职还是加薪都是被忽略或最后考虑的人选。在公司里犹如隐形人一般可以被任何人忽略。
小韩现在在上海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她自认自己工作努力,认真完成上司交待的工作,但是却从未得到过大家的肯定。
几天前,为了完成一个紧急项目,她加班加点赶计划书,想到了一个好的方案,准备次日在会议上好好表现。可是在自由发言阶段,所有人都在热烈地参与头脑风暴,而她却始终开不了口,最后另一个同事的计划被公司采纳了,而她从始至终都未发一言。
她觉得自己在公司里就像是一个“隐形人”,很担心这样隐形下去,难以度过试用期。
随着80、90后陆续进入职场,他们与生俱来的年代特征恰恰激化了隐形人的出现。比如特立独行、追求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从不主动与他人说话,缺乏自信、不喜欢当前的工作等等。另外,之所以会成为隐形人,也是因为新人缺少适度的“表现”,沟通、适应和团队协作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工作中应该多和同事接触,工作之余和同事一起用餐、聚会,渐渐摆脱当一名隐形人的尴尬。
“生活是荒谬的”
文艺评论家陈丹青说:“生活是荒谬的”,这句充满哲理色彩的话,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显得格外朴素和通俗。
对于多数人而言,当他们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能轻易改变生活的格局,比如你身心投入地经营一份事业,10年,用牺牲健康换来的全部成果,还不如某些人转包一个工程挣得多;买一套房子,需要你20年、甚至一辈子的薪水,前提还是不消费;换一份工作,也不过是从一个浴池走进了另一个浴池,换了一些陌生人,水还是那样一池水……这些对生活的无能无力,很容易让人产生严重的沮丧感和挫败感。
日复一日,这种情绪会渐渐转化成一种日常的、见惯不惊的一种生活状态:对工作丧失热情和创造力,反正那就是一份仅能勉强糊口的差事而已。对理想失去坚持,反正能在这个城市安身立命已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对生活没有了知觉,失去热情和好奇,忽略和淡漠一切美好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甚至对人际关系充满了焦虑和敌意……
如今,越来越多的80后,推崇“不要房子不要车子也不要压力”的“零帕”生活,他们“裸婚”、“乐活”、“低碳生活”,丢掉了那些华丽但不具操作性的梦想,直面现实。与其说这是在消极地逃避生活的压力,不如说他们寻找到了一条减压的捷径。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拿高薪、住豪宅、开名车、娶美女或嫁有钱人;过一份力所能及的生活,反倒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
更多的人选择这样的生活,前提是价值观的多元化。或者,我们更加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而这一切的前提,又必须是我们对生活安全感的需求得到保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