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涨、方便面涨、面包涨、奶粉涨、食糖涨、大米涨、蔬菜水果涨、姜葱蒜翻倍涨……今年以来,各类民生食品价格轮番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CPI同比增长4.4%,此前,国家发改委官员估计全年物价指数将略高于3%。尽管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今年首度破“4”的CPI增长意义仍然比较笼统,但经久不息的“涨”声,已体现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中低收入家庭均表示,今年物价上涨的速度和幅度,已经让他们产生“拮据”的生活危机感。
记者发现,在网上有多个论坛,大家都在热烈地交流着如何应对通胀,并与大家分享油盐酱醋柴米涨价的“节省”妙招。很多市民过日子更加精打细算,正想方设法与CPI涨幅“赛跑”。
“菜奴”们精打细算的日子
对于每天买菜做饭的家庭主妇来讲,最能直接感受到菜价的上涨。“最近什么都在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就是工资没有涨。”谈到最近的CPI上涨,白领徐小姐调侃说,“感觉就连呼吸的空气都因涨价而变冷了许多。”
50多岁的济南市民宋女士说:“物价涨幅太厉害了,大蒜一斤8元、生姜一斤7元,苹果价格更是一天一个价,感觉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不够花。”为此,宋女士每天辗转于自家附近的各大菜市场和超市,比较价格,一遇到打折菜或特价菜总是毫不犹豫买下。
记者在北京、济南、上海等地商贸市场采访发现,面对物价上涨,许多市民开始过起更加精打细算的日子。不少市民利用超市特价、商场“返券”、店庆酬宾以及非高峰时段购买机会,花最少的钱买更多东西。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超市限时特价鸡蛋、豆油、大米、猪肉等较正常市价便宜不少,以往这些商品消费群体以老年人为主,现在一些年轻家庭主妇也加入其中。
对于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家庭主妇张阿姨来讲,涨价直接体现在了每天的两顿饭上。“买了10多年的菜,以前也遇到过涨价的情况,但没像现在这么厉害,感觉物价一直在涨。”她说,10年前的番茄几毛钱一斤,现在菜场里居然卖到了每斤4元,买一个也要1.2元,至少是原来的5倍。于是乎原先的番茄蛋汤一转身变成了卷心菜汤。
张阿姨表示,超市和菜场,现在是哪里便宜去哪里,像打游击一样。“要是番茄贵的话,买其他蔬菜也可以代替,大不了不吃了。但米饭总不可能不吃吧。”一袋20斤的大米,从去年5月份的43元涨到今年过年时的60元,现在的价格则是75至80元,仅一年半就涨了74%。“因为一直吃这个牌子的大米,所以价格是眼睁睁看它涨上去的。由于价格实在太高,我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于是涨到75元就不再买了,现在改吃60元的大米了。”
住在虹口区的马阿姨也感同身受,她向记者列举了不同蔬菜的价格变化。“马铃薯以前都是1块钱3斤的,现在每斤要2.5元;四季豆以前是每斤0.6元,现在要卖3元;芹菜以前是每斤0.5元,现在也要2.5元至3元。”除了吃进嘴巴的,生活用品也在涨价,“一块普通的肥皂,10年前只卖0.8元,现在要卖到3元。”
与绝大多数被动的“菜奴”不同,家住长宁区的陈阿姨就选择了“主动出击”。“附近的超市每天傍晚有一段时间是专门出售特价产品的,所以我就挑那个时间去买菜。很多超市都发宣传单,上面标注的最新价格可以做个参考,多收集一些超市的互相比较。此外,和小区里的主妇们多交流,她们有时也会推荐一些好地方。”
提前囤积生活必需品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自从进入2010年,这句话似乎成为了日用百货的价格纲领。虽然与食品服装相比,日用百货的涨价给市民带来的不是“每天一刀”的肉疼,但细心人早已经发现,最近半年以来,日用百货的涨价狠劲儿丝毫不逊于穿衣、吃喝。记者调查了解到,盒式抽纸3个月提价4成,洗化用品紧随其后平均涨价两成多。因此国内各大中城市均出现了一大批“囤囤族”,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逢低吸纳”,种种理财妙招在这些囤囤族的身上尽显无疑。
因为日用百货保质期长,而且存放方便,所以涨价让不少市民成了“囤囤族”,他们往往趁着便宜买进大批日化用品,以此减轻高CPI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记者近日采访的两位市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有促销就往家搬。直到现在,市民俞女士3个月前购买的那批卫生纸还没有用完,“当时我往家搬卫生纸的时候,全家人都说我闲的,现在他们都说我‘英明’。”俞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她家靠近超市,所以经常收到超市的宣传彩页,有的人家把这些彩页当废纸对待,可俞女士却拿这些彩页当成宝。一有新的超市宣传单,俞女士就仔细研究所有的促销商品,然后选出其中涨价可能性最大的商品,成批买回家存放起来。大约3个月前,俞女士在门缝插着的彩页上看到,超市搞卫生纸促销,联想到报纸关于卫生纸开始涨价的报道,俞女士赶紧推着小车跑到超市,一次性购买了15大包卫生纸。
“搬回家之后,这些卫生纸摞起来,整好挡住一面墙。”俞女士说,她让女婿帮忙搬卫生纸的时候,还被家人埋怨“闲得慌”,可随后卫生纸价格一连长了好几个月,大家才不得不承认俞女士的决定非常“英明”。俞女士算了一笔账,当时购买这批卫生纸的时候每大包价格是13.9元,现在这个品牌的卫生纸每大包是26.7元,这样算下来,俞女士的一个决定,就为家里剩下了192元钱。现在,俞女士研究超市彩页的劲头更足了。
买来棉被当礼品。除了屯卫生纸,还有屯棉被的。市民王先生是老国棉厂的退休工人,他在家存的就是一床床的棉被。“我干了一辈子棉纺,所以退下来对棉纺行业也非常关注。”王先生告诉记者,这几年棉花价格的报道他一直都很关注,今年7月份的时候,王先生听说今年棉花价格涨得厉害,就通过关系买回来五六床棉被,还有好几套床单枕套等床上用品。之所以买这么多,王先生表示,一部分是因为家里用,还有就是今年有几个晚辈都扎堆结婚,他提前买一些棉被,当做结婚礼品送给他们。“我买的时候1.8米宽的一等棉棉被,一床才80来块钱,现在这样一床被没有130块钱买不下来。”王先生说,他正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巧妙避开了棉花涨价带来的生活压力,“现在我送棉被给别人,人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
“换城”消费族赴香港购必需品
“收获太丰富了,下次我要换个大点的购物车!”在香港上水火车站,满载而归的深圳主妇小雯心满意足地笑着,一边等车一边打电话向老公炫耀自己血拼的“战利品”:1.1港元一包的天然海盐、30港元一大瓶的家庭装飘柔、28港元36包装的得宝纸巾……
她的手推购物车里,塞满的可不是访港游客热衷的奢侈品和进口化妆品,而是每天都会用到的生活必需品,甚至还有大大的一桶有机酱油。
“没办法啊,深圳的物价涨得太快,不少东西已经贵过香港了。”精明的小雯算了这样一笔账:在深圳卖2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折合人民币才9毛多;红富士苹果深圳已卖到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四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9毛钱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成人民币一个还不到7毛钱一个;10卷装的维达卫生纸,深圳的超市卖32.5元,香港超市才卖28港元;750毫升装的飘柔洗发水深圳超市卖39块钱,香港61港元就能买两瓶……
“如果一次多买点的话,不光能把来回的40块路费赚回来,还能省下不少钱!”持“一签多行”签证的小雯如今每月至少要到香港采购一次,基本只去离深圳最近的香港上水,路费便宜,给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补完货就走。
像小雯这样的“换城”消费族,在深圳如今不少。随着深圳物价不断上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似乎戛然而止,悄然转为深圳人入港扫货。小雯的很多朋友和同事,如今每每将砂糖、食盐、有机酱油成箱扛回家,连牙线、止血贴也一并买来,可谓乐此不疲。
从深圳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今年9月,深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略高于全国3.6%的水平,但大多数深圳人感受到的物价涨幅则要远高于这一数字。
在小雯每月辛勤赴港扫货的同时,她在香港的姑妈李太却好久不来深圳了。过去几年,家住上水的李太和她的姐妹团常来深圳喝早茶,然后就去超市狂购水果、卷纸、袜子之类的便宜日用品,大包小包地返港。如今,李太和她的姐妹团都捂紧了钱包,不大愿意来深圳度周末了。“前几年深圳的物价还只是香港的一半,现在都追上香港了,吃个快餐也要二、三十块,港币又跌得这么狠,我的钞票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李太时常忍不住向小雯感慨一番。
同样觉得囊中羞涩的是一些常年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以前深圳房价和物价都比香港低,不少中低收入的香港人选择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如今,这种“双城”生活模式也因深圳物价上涨面临改变,不少香港人不得不选择回流。
高校食堂“蹭饭”族
在蔬菜和副食品价格上涨,社会上餐饮机构纷纷涨价的情况下,不少高校附近的居民和务工人员涌入大学食堂。
日前,记者在海南师范大学食堂内看到,部分不是学生的“蹭饭族”也混在打饭队伍中用餐。他们表示,学校食堂的饭菜比外面要便宜很多,分量也足,在学校食堂用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记者在海师大校区的食堂了解到,由于物价上涨,学校食堂的价格也出现了些许上浮。青菜从1元/份涨到了1.5元/份,鸡肉从2.5元/份涨到了3元/份,连菜包也从0.5元/个涨到了0.8元/个。“尽管如此,价格依然要比外面少。”在附近打工的小刘说。在某公司做销售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在外边吃一顿,可以在学校里吃两顿了。据了解,购买饭票是不需要身份验证的,这让附近居民也可以到学校里来买饭。
自主DIY应对高菜价
海南琼海市民街头种菜。面对不断上涨的菜价,海南琼州市不少精打细算的居民在市区的绿化带上种上了菜,准备自给自足,应对高菜价。在海南琼海市人民路两旁一段约一公里长的绿化带成了一些市民的菜园子。里面种有叶菜、豆角、地瓜等作物。种菜的居民说:眼下菜价涨得厉害,他们只好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福州一小区居民用废浴缸种菜吃。在这个小区的路边,摆着一个又一个浴缸和浴盆,里面全是绿油油的青菜。而且这些浴缸浴盆都是回收废品收来的,成本非常低!这些浴缸蔬菜,也成了小区的一道风景。
天台种菜自给自足。芥菜、小白菜、韭菜、葱、蒜……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郊二路张阿婆家的天台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在清风中摇曳。张阿婆的身影穿梭在其中,一会儿给青菜浇浇水,一会儿将已经绿得发油的青菜整齐地切下,再用红绳系上。住在附近的女儿女婿喜欢吃青菜,张阿婆时不时就会给女儿家送一捆新鲜青菜过去。张阿婆说,大半年来,蔬菜价格不断上涨,“芥菜1斤都3块多了!”张阿婆感叹说,眼看着菜价上涨,就干脆自己开辟一块小菜地。有这想法的还不止张阿婆,站在张阿婆的阳台上,记者见到附近两三座房子的天台上都种满各种蔬菜。张阿婆说,近段时间蔬菜上涨得尤其厉害,左邻右舍也纷纷在天台种起了蔬菜。
南昌市民用花盆、空地等种菜。李师傅家住南昌沿江北大道819号一小区内。他用了50来个花盆、箱子在院子角落里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记者走进去就像到了一家菜园子。“辣椒、青菜、萝卜菜、大蒜、葱,这些蔬菜都长得蛮好。”李师傅对记者如数家珍。他说,现在蔬菜价格上涨,种点菜可以省点钱,另外自己平时闲不下来,又不喜欢打麻将,种菜可以打发时间,经济效益和个人爱好两者兼得。
开垦荒地种青菜。在南昌南斯友好路与万达华府之间的一块荒地,几名大妈正在忙活着。龚大妈告诉记者,她自己在小区旁边的荒地上开垦了一小块菜地,自己种的菜卫生、干净,又可以省了买蔬菜的钱。
这些应对物价上涨的“民间攻略”不乏民间智慧的闪光,然而这样的闪光是干涩的,面对汹涌而来的价格波动,我们更需要的,不是这些小智慧小点子,而是相关部门的大智慧大点子。因为小智慧能省一桌饭;而大智慧却能治一国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