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血荒”,青岛“血荒”,南京“血荒”,北京“血荒”……
在一些地方,医院接到了限血令“省着点用”。手术被迫推迟,患者安全受到威胁。全国大面积凸显的用血告急,一个不解之惑是:“血荒”究竟为何出现?是否存在背后的推手?
调查显示,不献血者最担心的是传染疾病。此外他们担心献的血会被拿去牟利。一知情人说,大家无偿献血,血站却用市场手段卖给医院,医院再卖给患者,“我献出去的血,会成他人牟利的资源。”
全国多城市用血告急
据报道,截至10月中旬,昆明血液中心库存的O型血仅2200毫升;8成以上的手术因缺血被迫推迟,有的医院储血量甚至不够一次手术使用,“血荒”被认为达到了10年来最严重的程度。
在北京,本是献血旺季的9月、10月,首次出现用血紧张,血库库存仅为正常值的一半,不得不延长采血车工作的时间。
在广州,A型血和O型血的库存量在近几个月来也持续偏低,接近供不应求临界点。
南京“血荒”从年初已开始,持续近10个多月。有限的血源只能用来救助重病患者和事故中严重失血人员,可以说是救命血。有的医院因缺血一天停开手术数10台,约占手术总量的20%。
武汉、太原、重庆、长春、青岛……“血荒”,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蔓延,形成了近年来较严重的“血荒”危机,也引发了人们对无偿献血机制的思考。
“血荒”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保证临床充足用血一直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难题。成都夏季最严重的一次血荒,导致近百台手术推迟。就连在全国属于无偿献血标兵的东北三省,也出现供血不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血荒”分为两种,一是结构性血荒。就是说“A”、“B”、“AB”和“O”型四种血型系统中缺少其中一种。比如一般情况下,在献血人群中,O型血的献血者约占总献血人数的35%~40%,而在临床用血方面,O型血的使用比例达到45%~48%,存在一定缺口。记者调查发现,在南京,目前最缺的是A、O型血,而在扬州,A型血、AB型血库存量都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季节性血荒。目前采血主要以学校等单位的集体献血为主。春节临近,学校放假,献血者大量减少,而此间病人用血量并没有减少。不仅春节,每年7、8月份也是献血淡季,血液量不能满足用血需求。在南京,每天最少要200人以上献血,才能保证供给。
不献血是因为有疑虑
“血荒”的背后,是献血人群严重不足。目前,无偿献血的主要人群是在校大学生,另外还有民工和一小部分市民。这就造成一到学校放假,学生民工返乡,献血人群就大大减少。
对此,有人简单地在道德层面探寻解决之路。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事情不完全是这样。对于不愿献血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来自某广告公司的吴小姐说,近两年有关艾滋病和乙肝的报道非常多,看到有些地区因卖血而感染疾病,觉得很可怕,不敢献血。她的同事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对记者抱怨:“我献过一次血,但后来我的朋友住院手术需要输血,医院却要收费,这不是把我们无偿献的血拿去卖吗?”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献血了。
“许多人还认为献血损害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等,其实这完全是误传。人体血液即使不捐献,3个月后血液细胞也会衰老死亡代谢出体外,通过正当渠道献血会传染疾病更是无稽之谈。”南京市血液中心副主任傅强说,献血者以及其直系亲属用血是可以免费的,这对献血者是一种回报。据介绍,医院采集的血液只是原材料,在变成成品输入病人体内之前,医院要保证血液的质量,也付出了一定的管理成本和质量成本。$nextpage$
支持方:
献血无害,干部带头
“献血,学生激动,农民工主动,公务员岿然不动?”网友“孙亚非”如此表述。
有专家表示,“中国的官员,尤其是领导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国家领导人可以在植树上作出表率,在献血上也应当有所作为,这也是树立政府形象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献血的好处,让公众对于献血是否安全打消疑虑。同时加大违规采血的打击力度,使百姓能够放心献血。对违法用血,倒卖血液等违法行为加大惩罚的力度。”
专家建议说,“正规采血车也应该增加密度,市民想献血要‘长途跋涉’,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献血的积极性。献血车应当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工厂,走进机关单位,应从便民的角度来考虑。”
血站的透明化运作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消除公众疑虑的重要方面。”对血液的整个流转过程应当进行公示,特别是医院的用血价格,价格包括哪些方面,成本是如何形成的,都应当让公民一目了然。在对待无偿献血者也应加大优惠政策,体现出无偿献血者在用血上的优势,这样才能激发公民献血的积极性。
有偿供血只收成本价
10月29日,卫生部陈竺部长率先垂范献血,同时还向媒体强调献血无害,并对医院“卖血”的说法予以澄清,说只是为了收回成本。
200毫升/袋的血液所收取的210元又是什么费用呢?血液中心负责人表示,这项费用只针对没有无偿献血的人群(有过无偿献血的群体这项费用在“献一还三”范围内也是可以报销的,如果献血量超过800毫升,则是全免的)。
其次,用血时所收的费用也并不是血液本身的价格,而是血液的采集、制备、检测、储存和运输等费用。仅就检测来说,每一份血液,中心共检测3次乙肝表面抗原、2次丙肝抗体、2次艾滋病病毒抗体、2次梅毒抗体、3次转氨酶、6次血型和1次血红蛋白等19项基本检测,所有血液产品均为国家物价部门核定的统一价格。
“实际上,上述的相关检测费用已经大大超过210元,在任何一家医院,做这么多检测,相信价格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由于血液中心是全额拨款,也就意味着,国家也承担了一部分血液检测的相关费用,所以全国各大血液中心才能支撑下来,否则仅检测费就无法承担。”
负责人介绍说,总结为一句话,血液是无价的,采血、用血等,都是血液的各个流通环节,医院收取的费用,是流通环节的费用,包括检测费、血袋费、运输成本等等。血液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实行“献一还三”
“无偿献血者用血,在规定范围内是可以报销的,而且还有‘献一还三’的政策!”南京市血液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市血液中心负责人表示,虽然献血无偿,但他们还是会准备一些小礼品,并给大家一份保险,比如医疗上的,生病可以报销多少等,“事实上,市民在无偿献血时也为自己和家人做了一份血液储备,江苏实行的是‘献一还三’政策,即今天你献了300ml,将来需要时就可免费使用900ml,达800ml时,则可终身免费用血,如果他本人不用,也可等量转给直系亲属如父母、孩子等免费使用。”
其实,《献血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无偿献血者献血量在800ml以上(含800ml)的,终身享受免费用血;无偿献血者献血量未达到800ml的,按本人献血量的3倍享受免费用血。无偿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及子女需要用血的,其累计免费用血按献血者献血量等量提供。负责人说,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献一还三”的概念。
很多人也许难以理解:我献过血了,但是在医院需要输血时,为什么还要付费?该负责人称,这是暂时的,由于血站和医院没有联网,因此医院无法知道患者是否无偿献过血,因此还是收费的,“但是,无偿献过血的患者,可以拿着医院血液付费单,到我们血液中心来报销。”
反对方:
无偿献血为何高价叫卖
伴着这一轮血液供应紧张,一些网站上出现了“血站在利用无偿献血盈利”的质疑声,并很快演变成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最紧张的时候,血液库存仅够一天的医疗临床使用量。”11月1日,谈起一周前的“血荒”,市中心血站站长王浦南眉头紧锁。血源告急的消息传开后,市民纷纷加入爱心献血队伍。但就在爱心市民纷纷捋袖献血的时候,有市民在论坛发贴质疑:“为什么献血是无偿的,用血却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网友纷纷“拍砖”……
一方面是市民纷纷献血,但一方面却有市民心存疑虑。近来,论坛上不时有网友发贴质疑:“为什么献血是无偿的,用血却要花钱?”这种疑虑也影响了部分市民献血的热情。
新疆乌鲁木齐市民张女士也多次献血,而后收到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发来的感谢短信,自豪感油然而生。张女士带着愉悦的心情与同事聊天。那位同事说,她的一个亲戚做手术时输了大量的血,光输血就花了2000多元。张女士听后一愣:“难道我无偿献的血,被血液中心卖掉了?”
与张女士有同样疑问的人还有不少。市民殷女士曾无偿献血,去年分娩时,她因剖宫产曾输过4袋血。“好像要1000多元,觉得挺贵的。”她表示,人生病的时候,顾不了太多,虽然觉得贵,但该用的还是要用。
记者发现,很多市民都和广大网友一样,认为血液中心就是“皮包公司”,用无偿献血者的爱心去牟取暴利,而很多人之所以走上无偿献血之路,为的就是买个“保险”。最近刚献血满800毫升的张先生毫不隐晦地告诉记者:“现在到医院看病那么贵,用血同样是笔很大的开支,只要我献满800毫升,就相当于给我自己和家人买了个用血保险。”长得很结实的张先生笑着说:“现在,我800毫升献满了,这个永久保险也生效了,今后我也没必要再去献血了。”$nextpage$
有偿变无偿,积极性减弱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科主任方明认为,血荒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过去在无偿献血实施之前,因为有偿,人们献血的积极性比较高,特别是有部分低收入者长期以卖血为生。无偿献血使人们献血的积极性降低,即使认识到献血对身体无害,但主动去献血毕竟也付出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交通路费等,造成血荒一直存在。尽管目前无偿献血有免费用血的鼓励政策,但有的人以前献过血,等到自己有病需要输血时,又被告知没有血了,需要家人进行互助,即到血站献血来作为交换,令他们的心理产生反感。另一方面,医疗技术的发展使用血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例如心脏手术等“用血大户”开展得越来越多,进一步加重了血荒。
方明称,无偿献血是世界范围内的趋势,因为血液是一种器官,买卖器官有违伦理。无偿献血需要全社会的人的信念支持,而且要树立对献血科学的认识。
献血简单,用血麻烦
有市民认为,献血的时候程序很简单,但是等到真正用血的时候却很复杂,这对无偿献血的人来说,心里很不舒服。
网友“我是飞翔”直言:“鼓励别人献血的时候说得多好听啊,真正用的时候好多规定制约着你,我是不会献了……”网友rourou315则跟贴道:“看得好难受。我也曾很主动地排了2~3小时队去献血,没有需要什么报答,只是想让真正需要的人能用上,希望我的血液也可以在别人的身体内流动,希望能够挽救回哪怕只是一条小生命。可是看到上面的文字,真的好心酸。这就是对一个无偿献血者的报答吗?”
有同样经历的网友nnjj表示:“上次我母亲住院也用了好几千块钱的血。之前我和妹妹二人累积起来一共献血有2200ml,我前前后后跑医院和血液中心好几趟。先是说医院的发票上用血名称不符合要求,让我到医院收费处在发票上更改并盖章,后又说收费处的盖章不行,非得要医院医务部的盖章。但我去更改时人家都懒得理我,并说以前没有人来改过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用的。赔笑脸说好话人家才肯给改。真是太难了!”
对此,网友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既然献血不受地域限制,程序也很简单,用血报销同样应该如此。也有人建议,献血者或其直系亲属在医院用血时,就应该直接抵扣掉这部分费用,免得二次报销的麻烦。
结语:
“开源”关键在完善机制
“采血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引发的新问题,应该引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能坐视不管。”云南大学社会学专家马竞欧认为,按照中国献血法有关规定,地方各级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不该把所有的职责推给血液中心。这次“血荒”暴露了有关部门行政管理方面的漏洞。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讲师余成普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血荒”的发生有许多原因,将其简单归咎于季节或无偿献血制度本身,那是肤浅的。要想避免供血危机,必须在稳定现有供血队伍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供血渠道,这需要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毕竟,政府的行政干预是无可替代的。”
据他分析,稳定供血队伍,首先要稳定对献血者的鼓励政策。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相关的鼓励政策不落实,献血者需要用血时,往往会遭遇收费、缺血的尴尬。对献血者的优惠政策必须落实,不能开“空头支票”。
现行的用血制度需要改革。当血液中心储备不足时,家属为患者献血非常麻烦,正如陈女士的亲属那样。他们不能在医院现场献血,而必须经过献血车、血液中心的辗转,这无疑加大了病患的风险。对此,应当准许医院、血液中心联手设计合理的制度,保障血液安全、快速地到达。
其次,要拓展供血渠道。献血车不应当只进高校,还应当进公共事业单位、企业、社区,但血液中心与社区、县区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而一些社区、县区在宣传发动、场地提供等方面不太积极。如果运用政府考核、评奖等手段给予鼓励、奖励,这样做起来就容易得多。
从七八十年代普遍的有偿卖血,到九十年代后的计划式的强制献血,献血政策从一个极端出来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而最应该普及推广的自愿无偿献血却被严重忽视。当计划时代的指标相继被弃,而自愿无偿献血又因此前的忽视尚未根植于人心,结果只能是为当初的弯路买单。
人们不愿意献血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出于各种“不信任”:不信任献血无害的宣传;不信任采血过程安全;不信任献出的血能免费地用到有需要的人身上;不信任献血后自己和直系亲属真能按规定便捷地免费用血……如果现有的机制无法彻底消除人们心中的这些疑虑,那“血荒”恐怕还会持续不断……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