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高校自主招生进入“三国大战”

yangguangshehui 2010-12-21 19:53:06 总第090期 放大 缩小

“合纵连横”,中国大陆和香港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80所高校已有近4成玩起了春秋战国时的“连横”谋略。

日前,仅两三天时间内,知名高校上演了一出疯狂的结盟表演,形成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首的“北约”、“华约”和“同盟”三足鼎立的格局。

此外,三大联盟已经各自宣布了自主招生简章,包括联考初试、复试、面试的时间,而且招考实行错时开考,因此,考生可有更多选择。而在各自联盟阵营中,考生可以填写2至3所学校,考生成绩亦可共享。

虽然2011年全国高校自主招生进入“三国时代”,但有招生办负责人表示,自主招生无法完全替代高考,考生在选择适合自己高校的同时,切勿放松对高考的准备。

29所名校三足鼎立

11月21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同时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2011年将联合自主招生。该联盟因以北大为首,故有网友将之戏称为“北约派”。

据悉,“北约派”目前成员最多,阵营最豪华,共有13所名校,除了上述名校,其余10所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

与此同时,包括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另外7所高校也将举行自主招生联考,并被网友称为“华约派”。

除了上述3所名校,“华约派”其他4所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继“北约派”、“华约派”浮出水面之后,以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为首的9所高校也宣布结盟,形成“同盟会”自主招生。

11月25日,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8校同步在各校官网上发布公告,宣布8校已同意全方位合作,并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将在2011年的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12月1日,重庆大学亦宣布加入该联盟。

据悉,这9所高校均为国内以“工科”见长的著名大学,这一被网友戏称为“同盟会”的联盟,将与“北约派”、“华约派”一起争夺优秀高考生源。

再加上,从2007年就开始统一进行自主招生的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小五校联考”,还有一些零散的、未结盟的自主招生高校,明年的高校自主招生真可谓形成了多元的“战国时代”。

三大联考不“撞车”

目前,“华约”、“北约”和“同盟”已公布了各自的考试时间,分别为2011年2月19日、20日和26日,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同时选择参加三大集团的初试。

往年自主招生考试都在1月举行,而北大、清华两所学校为抢夺生源,会“故意”将考试安排在同一天举行。因此,此前媒体和业内人士猜测,2011年三大集团的联考或许也会撞车。但事实证明,这一猜测落空了。

11月25日,中国科大等“华约派”学校率先在网上发布《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工作实施方案》,公布7校联考将于2011年2月19日举行。随后,北京大学11月26日晚上向外界透露,13所高校联考时间定在2011年2月20日,紧随“华约”联考之后。到12月1日,“同盟”亦最终确定了联考招生简章和初试时间,定为2011年2月26日。

这就意味着,三大集团将是“错峰”联考。这对于考生来说,三大集团的高校都可以选择了。“终于可以放心了,两边都要去试试看!”深圳某学校高三文科学生小李说。小李看中了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但复旦大学属于“北约”,而中国人民大学则加入了“华约”,因此小李一直担心两大联考时间冲突,当得知考试时间错开之后,他终于放心了。

学校一位老师表示,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学校领导都笑开颜,因为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就意味着有了加大考入名校的“砝码”。在一个家长QQ群内,家长们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只要还有资格,就都去试试看!”一位家长激动地说。

此外,联考模式规则也有补充。2011年三大联盟联考模式不光是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考试,而且在成绩互认和选择院校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考生考试成绩上,初试成绩联盟内互认;院校选择上,“北约”报考的3所院校是平行志愿关系,“华约”报考的2所院校是顺序志愿关系,“同盟”报考的2所院校则与“华约”相似。

记者获悉,在三大自主招生集团中,考生在通过联考初试环节后,还要参加报考高校的笔试以及面试。但如果参加集团初试落选,就相当于陪太子读书,白忙活了一场。青岛二中教务处主任李晓轮对此表示,无论有多少高校结盟自主招生,那些名牌高校都会给学校自主招生计划,学校会很好地利用这些计划,提高学生的自招命中率,不会让学生盲目报考。

考生仍不能放松高考

有评论认为,此次出台的2011自主招生规则应当是一个进步,往年的考生只要选择了北大,就不能填报清华、同济,如今考生选择权大了,三者考试时间也已错开了。但对于自主招生,考生仍要慎重。全国统一考试还是最科学、最公平的方式,因此考生千万不能放松对高考的准备。

中国海洋大学招办主任范其伟称,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政策,2011年各高校保送生、自主招生等特殊招生,差不多都得放到2月中旬之后进行,考生参加各类特殊考试的时间会比较紧张。他说,“当高校提供给学生的选择机会较多时,考生自己要慎重使用机会,不能贪多求全,在不影响高考备考的情况下,保证自主招生的命中率。”

南开大学招生办负责人更表示,虽然自主选拔联考对高校人才培养有利,但它目前还是不能替代高考,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是最科学、最公平的方式,因此联考只能作为补充,弥补它的部分缺陷,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这个联考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但是千万不能放松对高考的准备。

简而言之,“北约”、“华约”和“同盟”为考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机会多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多了,失败的概率也自然而然多起来了。但从实质上讲,选择多是外因,明确自己的需求才是内因。作为考生,一定要明确自己适不适合参加自主招生,要不要参加自主招生,选择哪所院校才是自己的合适院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集团自招恐成“小高考”

据了解,对于目前炒得沸沸扬扬的高校大规模“抱团”自主招生,在社会上引起“小高考”的质疑。教育部随后给出明确态度:“不支持不鼓励”集团自招,但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上,也链接着相关机构的自主招生培训信息,并且类别分得很清楚,从“华约”、“北约”、“同盟”到剩余未加盟高校,应有尽有。

客观地说,三大联盟联考确实可以减少考生“赶场”的次数,但另一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个联考内的成员越多,规模越大,对考生而言,这一考试的重要性也就越大,为之付出的精力自然也会越多。

有的老师说,这样学生的负担就加重了,这是实情。虽然教育部官员说联考不会成为“小高考”,但放弃一个考试机会意味放弃好几所学校,又有几个考生会心甘情愿放弃呢?以前各校单独招考,有些考生还会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不去凑顶尖大学自主招生的热闹,现在联考了,参与考试的考生必然大幅增加,且还得提前“站队”;再者,考了“北约”、“华约”,还要不要去参加“同盟”的联考呢?这肯定也会让考生颇为踌躇。

考生中最苦恼的大概还是“准尖子生”了。对他们来说,本来顶尖大学自主招生,似乎没他们什么事,高考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现在有了额外的诱惑,也心神不宁了,虽然参加联考很可能只是做那约占90%比例的“陪练”,但不去“陪练”一把又不死心,该如何是好呢?

高校招生联考同盟的“三国大战”,打乱了原有的秩序,让考生们为投奔谁而焦虑不安,如果这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中必经的阵痛,那应该承受,乱一乱或许有利于新秩序的建立。但最让人担心的是,所谓自主招生联考,会否只是应试教育的加码?

教育界有关人士分析,在教育部“不支持不鼓励”的态度下,中国的自主招生联盟并不一定能走很远,或者到2012年自主招生时,联盟规模会萎缩。

生源竞争恐愈演愈烈

更有业内人士分析,在热闹的喧嚣中,还有两种抢夺优秀生源模式值得学生和家长关注:一种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主要是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实施(目前已经取得成效);另一种是武汉大学的“欢迎高一学生报考”模式。武汉大学曾公布的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政策中,首次允许高一学生报考;对参试考生中特别优秀的考生,校方将最长保留2年的录取资格。这两种模式几乎都是从源头上抢先招揽优质生源。

目前,各大媒体连篇累牍评论这一新事物为是“掐尖儿”行为,而家长们更看重的是,联考模式是不是高考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能不能为高校选拔到匹配自身发展的合适生源?能不能为考生提供多元化升学机会?如能做到以上几点,“考爸考妈们”也会觉得该鼎力这样的循序渐进变革。

南开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表示,这次联合招生,7所学校现在内部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大家要充分地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不能进行恶意的竞争。倘若果真如此,那也是举国高考制度的一大进步!

据悉,自主招生联考模式依然是在高考整体框架不变前提下的自主选拔模式。“N校联考”中的院校依然是在共同利益框架下寻找各自的最佳出发点。如“北约”集团的复旦大学非常强调文理综合,就要求报考复旦的考生提供7科的成绩,计算公式是(语+数+外)×2+物+化+政+史=1000分;又如“华约”集团笔试中依然强调特色模块测试的重要性来保证各院校招生适合于自己的生源,等等。这一系列的模式,还将有望改变往年的“唯分论”。

专家指出,抢夺优秀生源不是因为联考模式才存在,只不过是在优秀生源走向全球化背景下愈演愈烈而已。尖子生往往有这样的理想出口——“三分天下”,1/3海外留学,1/3就读港澳台名校,1/3就读国内顶尖名校。为了应对外部生源的强烈竞争,高校联考模式则是大势所趋。

据了解,生源竞争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竞争应当是良性的,不能通过高额奖学金和好专业进行所谓的求生或者拉生的活动,而是需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基础之上。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