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一颗冉冉升起的塞上明珠

gangaotai 2010-12-13 17:07:28 金 鑫 总第016期 放大 缩小

厚重的“九边重镇”

榆林市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它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中国著名的红色革命胜地延安市,是五省交界的地方。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过渡带,明长城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跨越700多公里。

有人说榆林的历史就是一部古代中国西北的边塞史,沧桑与悲壮是它的代名词。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不断磨合形成了榆林悠久的历史。旧石器时代,榆林鱼河堡、横山县油房头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至今遍布无定河两岸。由于地处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交界的战略要冲,榆林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为晋,战国归魏,公元前214年,秦在此设置郡县,修筑长城。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有“九边重镇”之称。

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统万城建立大夏政权。在今天的榆林靖边县仍可看到统万城遗址,只不过历经千年风霜,当年的繁华都城已成残垣断壁,但从中仍能感受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北宋时期,榆林是中原与西夏和契丹族角逐争夺的焦点。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长期驻守榆林,留下了《渔家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等著名辞章。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就发生在榆林神木、府谷一带,在神木县至今还有杨家城遗址,今年的8月20日,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驻守绥德时写就千古名作《梦溪笔谈》。在今榆林城北4公里红山顶矗立着“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镇北台建于明代,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也是长城三大奇观(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之一。

这里英才辈出,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南宋民族英雄韩世忠,明末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都是榆林人。民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里“米脂的婆姨”据传就得名于三国时的貂禅,在今米脂城西杜家石沟艾好湾村,有一个“貂蝉洞”,据说貂禅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榆林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这块光荣的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转战陕北的足迹。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的东征红军在榆林清涧县战斗生活了19个昼夜,写下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壮丽的陕北,在这位伟大领袖的笔下显得更加气势雄浑。

“中国的科威特”

古老的历史渊源、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汇聚交融,使榆林荟萃了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许多到过榆林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里不仅有长城边塞之雄,峡谷浅滩之险,还有黄土沟壑之奇,沙漠绿洲之胜……

但榆林在外界最为著名的称号恐怕还是“中国的科威特”。之所以有此称号,是因为其境内储量惊人的矿产资源。4.3万平方公里的榆林大地有54%的地方含煤,预测储量2714亿吨,已探明储量1406亿吨,占全国储量的三分之一,居世界七大煤田之首。最近,位于榆林市东部的吴堡县境内探明特优焦煤储量15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发现的最大的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此外,还有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在榆林现代化的展览馆里,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字:榆林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您脚下的每平方米地块,平均蕴藏着6吨煤、115立方米天然气、14吨油、140吨盐。专家估算,榆林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毫不为过。

 1998年,国家计委确定榆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能源化工基地,2002年以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入了“三个转化”(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产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为方向的新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榆林成为中外大型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五年来,先后有泰国正大、美国陶氏、英美安格鲁、荷兰壳牌、中石油、中石化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神华、兖矿等近20家国内大型企业入驻榆林。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截至目前,共建成重点项目46个,累计投资750亿元,在建项目50个,总投资1120亿元。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袁纯清在2006年6月13日考察榆林时表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陕西建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明确提出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与此同时,榆林市领导确立了环保优先、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建设的发展理念,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与人和谐发展,目前已经建成国内首个超亿吨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神东煤炭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正在成为国内特大型火电基地。

科技促动产业

依托雄厚的资源优势,榆林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十五”以来,榆林市科技取得了较好成绩,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围绕推进能源化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启动了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跨越式发展研究等十大课题。“十五”以来,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180多项,其中获省科学技术奖16项,获市科学技术奖129项,授权专利90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到50%,累计净增产值近5亿多元。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立了能源化工机械装备制造业科技产业园区,正在积极争取启动能源化工科技创业园区。同时启动实施了羊子科技产业化、马铃薯脱毒种薯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红枣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示范等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成绩突出,建成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与陕西省科技图书共享服务系统榆林服务站”、“榆林能源化工专利数据库”、“榆林综合数据库”,已全方位对外提供专利数据信息查询服务。开展了“榆林市振兴‘三农’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有力促进了科技服务“三农”。同时榆林注重对外科技合作交流,2006年以来,先后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举办了“2006中国西部能源化工科技论坛”、“榆林煤炭产业发展科技论坛”等高规格的研讨会,与国家生物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开发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等20多家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科技合作洽谈,并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以色列、澳大利、加拿大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其中,与以色列合作实施了榆林1万公顷开心果种植示范项目,已投入120万元,新建了温室育种大棚,培养了30多名技术人员,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在科技的大力带动下,榆林农业产业将获得更大发展。

据史料记载,榆林地区在秦汉时期还是“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的农牧区。然而因历代战争破坏和自然环境的演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新中国成立前,全市林木覆盖率仅1.8%,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沙区6个城镇421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后湮没于流沙之下,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的84%,年输入黄河泥沙5.3亿吨,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建国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榆林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开展“北治沙,南治土”的综合治理运动。在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下,今天榆林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一改“沙逼人退”的被动局面,往日的沙漠变成今天的绿洲。行进在现在的榆林大地上,随处可见绿意昂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的同时,榆林农业不断取得新成绩,特色农产品成为榆林的重要招牌。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土地广阔,地形多样,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使榆林成为全国著名的小杂粮生产区和理想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特别是草、羊、枣、薯四大特色农产品,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06年底,全市人工种草保留面积738.8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775.4万只、红枣栽植面积159.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300万亩,仅草、羊、枣、薯四大特色农产业产值就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5%之多。

基建以民生为本

基础建设事关城市的长远发展以及民生问题,榆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十五”期间,全市公路建设投资总额达124.08亿元,是“九五”的6.9倍。集中力量建设“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上的重要路段和与之相连的重要经济干线,先后建成西部大通道阿北线榆靖高速公路116公里,陕蒙段左半幅76公里,青银线靖王段132公里高速公路等,2006年全市公路建设完成总投资57.46亿元,其中公路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1.08亿元,农村公路完成投资6.67亿元。截至2006年底,榆林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2862.6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6770.5公里,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386公里,占到全省通车高速公路的四分之一;农村公路21124.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032.8公里。农村“五通”工程基本完成,乡镇和村通油路率分别达到83%和25%。每日航班通往北京、西安,4C级大型机场正在建设之中。覆盖全市的110千伏主网架基本形成,延榆神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济银、西呼两条国家Ⅰ级干线光缆交叉经过榆林,通讯手段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陕西第二大信息港。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榆林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民生问题,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启动了群众饮水、道路、沼气、卫生、教育、就业“六大百姓工程”前期工作,先行解决了靖边县青阳岔镇万名群众饮水问题。扎实有效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和社会互助活动,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4亿元,解决了32.9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52.7万贫困人口脱贫。2004年,市财政预算1000万元专项费用,首次启动65所乡镇卫生院改建、扩建工程,居全省第一。市财政预算500万元专项经费,对2640名贫困患者实施大病医疗救助。2006年,神木县在27000名城镇居民中推行了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参保人数达到41.9%,居全省首位。坚持“工业化富民、城镇化带村、产业化兴业”的思路,着力抓好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人居环境绿化、净化、硬化工程,以完善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民健康工程,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2006年全市“三农”投入达到16.6亿元。

在中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深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榆林坚持“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思路,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2006年榆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增速已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神木、靖边、榆阳更是进入全省十强县名列。

早在2003年,榆林市市委书记周一波在市党党代会上就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着力打造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即以能源优势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规范城市发展,进而坚持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初榆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李金柱提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00亿元。这是一个十分宏伟的目标。

各种迹象都在证明,这个外号“塞外小北京”的城市,将在其先天优势的基础上,高歌猛进,逐渐成为西北地区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文化中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