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商船。船体长24.58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已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该船现沉没于阳江海域水下20米深处,被两米厚的淤泥所覆盖,在海底沉睡了将近1000年,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
“南海一号”沉浮之间已近千年,沉船、宝藏、700多年、谜底,“南海一号”承载的每个关键词都赋予它绚丽的光环。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对祖辈盛世的迷恋与崇拜,本能的对藏宝的探窥心理都让人们寄希望于在“南海一号”出水中寻找答案,“南海一号”身世、缘何沉船、缘何千年不腐等迷题将随沉船浮出水面而一一揭晓。可以预见,当“南海一号”最终完整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无论是否符合专家的预期,任何一条有关它的信息都是新闻。“南海一号”的出水并不是这艘千年沉船的终结,沉浮700多年间,它有着太多的故事。
千年藏匿:“南海一号”被意外发现
阳江海域的老渔民祖祖辈辈都有条不成文的经验,出海时有一块水域不能捕鱼,“因为鱼网往往被划破”,渔民便长久以来远离这块水域,至于划破鱼网的原因也没去追寻,又有谁能知道这个疏忽让一个秘密藏匿了700多年。秘密被发现纯属意外,而意外的开局也预示着沉船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原来这块水面23米下躺着一艘南宋木质古船。时至今日,人们仍旧可以在广州救捞局的记载资料中了解古船被唤醒的传奇: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和航海图书馆中查到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古沉船,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具体承接这一业务。虽然沉船地点已经非常细致,但并未找到这艘东印度公司沉船,然而却意外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一批珍贵文物,此沉船便是后来令世界瞩目的“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面世是一个意外,大难不死并保存下来更是悬念重重。英国公司为了节省成本,采用了最简陋的打捞方法。一条2000吨的驳船,一架100吨的吊机,发现海下可疑物体后,就把1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东西抓上来之后,除了部分金属器件完整,几百件的瓷器一下子都烂成了碎片。当时在现场的广州打捞局职工黄景和同事们觉得再这么干下去,瓷器一件都留不下来,那太可惜了。于是,黄景和几个伙伴们商量先用水好好冲洗打捞上来的文物,结果英方与中方打捞合作并不愉快,但令人欣慰的是“南海一号”及文物终于保存了下来。
沉船被称为“南海一号”,当年给它起名的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已经于2003年10月去世,探询他当时命名原委,普遍的说法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
试捞20年:“南海一号”价值连城
“南海一号”试捞的前10个年头,不下10个国际性商业打捞机构进入这一领域并寻求与我国文物部门的合作,但没有进展;开捞15年,我国水下考古人员崔勇完成对“南海一号”的第一摸,随着4000余件文物的出船,“南海一号”价值更是被认为不亚于秦始皇陵墓;随后每年都会对沉船进行相关数据探测,20年后的2007年,“南海一号”迅即按照方案进行整体打捞。
首次探摸“南海一号”始于1989年中日联合打捞,打捞持续了5天。当时的参与者张威回忆说,“第一天开工就不顺利,因为沉船又经过了2年淤泥沉淀,必须重新扫描以确定准确位置。那一天海面风特别大,作业船只每一次抛锚定位都得花上将近两小时,打捞上来的少量瓷器样本让日方看上去很失望。”日方见无大利可图,这样双方约定1983年5月份将进行的第2次试捞也没能进行。
然而,探寻“南海一号”的脚步并没有停滞,水下考古工作者终于在2002年一次为期一个月的调查中首次触摸到了令国人魂牵梦绕的“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工作者崔勇创造了这一历史时刻。崔勇对那一刻仍然记忆犹新,“通过1987年发现‘南海一号’的过程,我们大概知道了沉船所在水域,当我下水到20多米左右,能见度已经不到半米,我的手触摸到铁的凝结物”。凭借多年与凝结物打交道的经验,崔勇准确判断该凝结物应属于宋代,崔勇还从船体上带回了一块瓷片,瓷片更加佐证了崔勇的判断:刚刚触摸的船是“南海一号”无疑,我们找到它了。崔勇还介绍说,“领导了慎重起见,当年10月份我们再次在原位置进行了一次详细打捞,从船上带回更多瓷器,于是我们可以坚信这是‘南海一号’无疑”。
随后张威也对“南海一号”进行了一次打捞,但由于气候、环境原因也没有取得太大进展,然而“南海一号”的轮廓逐渐清晰,人们等待的心情也更加急切。
从2003年到2006年,水下考古队都会对“南海一号”进行数据采集,这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沉船环境,另一方面是进行了小规模试掘,期间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专家由此推测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比肩始皇陵。
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通过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2007年3月,打捞“南海一号”进入倒记时,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生前的夙愿也即将完成,崔勇低沉的说,“我们可以帮助俞老了却遗憾了”。
荣归水晶宫:给“南海一号”熟悉的家
沉睡700多年的“南海一号”20年前被唤醒后却找不到安息之所,孤独的魂灵在南海海域游荡。如今,水晶宫终于成为“南海一号”永远的归宿。
据阳江文化局负责人介绍,阳江正在筹建水下考古博物馆,将建成一个专门保存“南海一号”沉船的巨型玻璃钢,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完全一样。古船即将从海底平移到玻璃钢里,供考古学家研究,同时方便人们观赏。
水下考古博物馆被命名为“水晶宫”,“水晶宫”为一巨型玻璃缸,水深12米,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与“南海一号”沉船所在海底位置完全一致。到时游客可通过地下一层的水下观光廊环绕参观,还可以进入全景观察舱,经过电脑对轨道的设置,感受趣味盎然的全方位观察模式,进行三维参观。
水晶宫将成为“南海一号”永远的家。崔勇告诉记者,“从沉船的保护角度,离出水地越近越号,加上阳江政府的支持,“南海一号”在水晶宫里颐养天年再适合不过了。”
将来:“南海一号”仅是一个开始
已故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当年把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这个开始更有深层含义,当然我们无法向俞老寻求答案。这里还要介绍一个插曲,1986年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就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召开了由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广州市博物馆以及国家海洋局、交通部救捞局、外交部条法司、海军司令部等单位高层人士参加的座谈会,研讨在国内开展水下考古的筹备工作。顺利成章,1987年被发现的'南海一号'被看成一个开始。崔勇介绍说,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南海海域沉船多达2000多艘,这些沉船可以以'南海二号'、'三号'这样的命名永远保存下去,这也是对水下考古工作的一种期待。
#p#副标题#e#1987年8月,直属交通部的广州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在一条古沉船中意外打捞出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经鉴定,瓷器主要是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生产的,其中一条鎏金腰带,在国内从未出土过,疑是外国物品。这一意外发现立刻引起了考古学界的瞩目,中国考古专家判断,这艘沉船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1989年,国家博物馆组织水下考古队,对这条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古沉船进行考古调查,确认“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2001年,在长达14年的等待之后,“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再度展开。4月20日至5月19日,考古专家对“南海一号”的古沉船遗址进行了搜寻定位工作,弄清了该沉船的确切位置:珠江口以西、距阳江海陵岛30多海里海面下20米深处,被厚约1米的淤泥所覆盖。据魏峻介绍,由于沉船上的铁质物品在海水腐蚀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将周围的文物、贝壳和海泥等逐渐凝结成一体,目前“南海一号”沉船表层已被大块凝结物所覆盖。
从2001年至今,考古人员对“南海一号”沉船先后进行了8次试掘或物探调查,打捞出水大量的金、银、铁、陶瓷类器物以及万余枚铜钱。根据水下试掘资料,沉船所载文物以瓷器为主,分属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宋代几大著名窑系的外销瓷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
从目前已经打捞出水的1万多枚古铜钱看,北宋的居多,小部分为南宋时期,其中最晚期“绍兴元宝”属南宋高宗年间。按照考古学的年代判断标准,可知“南海一号”古船的沉没时间不早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距今约800年左右。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人员清理了“南海一号”船舱内约1平方米的范围,打捞出大量精美文物,仅陶瓷器就有6000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有4000件。这些陶瓷器在船舱内码放整齐,分门别类,应是一艘商船。由于“南海一号”长约30米,宽近10米,型深3米多。考古人员据此保守地估计,沉船上面的文物应该超过6万件!其中不乏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的精品。 (大洋网)
#p#副标题#e#“南海一号”沉船的文物价值,魏峻博士认为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这艘沉船本身就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对中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研究提供了实物标本;二是文物的价值,船上载有文物应超过6万件,其中不少文物非常精美,有些甚至是专门用中国的原材料为国外客户定制的生活用品,这些瓷器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来样加工”的实物证据,对研究宋代的外销瓷、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南海一号”沉船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证据。过去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大多都是依据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海洋航路上发现的实物资料相当稀少。而“南海一号”沉船的海域应该在由泉州、广州港经广东西部沿海驶向东南亚乃至印度、西亚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这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至于“南海一号”能否改变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史,随着“南海一号”沉船的整体打捞出水,“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些真相将“水落石出”。
2006年7月,在阳江召开的“南海一号与海上丝路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呼吁,应尽快开展对“南海一号”的研究和文物的挖掘及整理工作,将来结合南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其他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经鉴定,瓷器主要是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生产的,其中一条鎏金腰带,在国内从未出土过,疑是外国物品。这一意外发现立刻引起了考古学界的瞩目,中国考古专家判断,这艘沉船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可能还有谷种)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印度,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p#副标题#e#古船文物不止8万件
据省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介绍,曾有人预测“南海一号”载有各类文物6万——8万件,从目前情况分析,这一数据比较保守。无价之宝成批出现
当水下考古队员从沉船上凿开一个窗口进入商船,他们被惊呆了: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40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都是从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窑口出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瓷器,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产品,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其中很多都是前所未见,甚至从未有过任何记载的品种及窑口的产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崭然如新,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其价值不可估量!
专家表示,中国自古就有将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传统和美德,而“南海一号”沉船上的文物都是宋代的出口产品,因此这些瓷器都是当时的上乘之作,代表着当时最高工艺水平,价值更加非同凡响。一位北京老瓷器鉴定专家,一看到这些出水文物就两手发抖、浑身冒汗,直感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不仅没有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一位福建古瓷器研究专家听说在南海发现了福建古瓷器的消息后,专程赶到阳江参观,他一见到这些文物就惊讶得老泪纵横:这些出产于福建的珍贵古瓷器,他在福建本地仅仅见过一些碎片,“没想到世上还保存这么多,这么完整!”
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说,保守估计,一艘长30米、宽10米左右的普通中型商船光瓷器就能装载10万件以上,“'南海一号'的规模应该还要更大”。“这种数量的沉船文物如果一次性释放到市场上,会影响到这一区域未来几年内文物收藏商业市场的走势。”精通文物行情的国内资深文物专家许还山告诉记者,业界因此有着“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主任张威说,在“南海一号”试捞的十年间,国际性商业打捞机构正越来越多地进入这一领域。“英国人哈彻把南中国海的寻宝故事推演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999年,他在南海印尼海域的一只中国清代沉船'泰星号'上一次打捞出了多达100万件德化青白瓷和牙白瓷,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哈彻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后将剩下的35.6万件运往德国内戈尔拍卖行拍卖。即便如此,这么大数量的瓷器仅凭当时欧洲的文物商还是无法全部消化,拍卖行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买家。”据说,这场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最终的总成交额高达3000多万美元。
根据这个数字来推测,“南海一号”的价值也似乎有了些眉目。接下来的问题是,目前在南中国海到底有多少类似这样的沉船和瓷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古沉船应该超过2000艘。一直研究中国古代航运和陶瓷之路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马文宽指出,仅18世纪的100年中可能有近1亿件瓷器运往欧洲,“而当时的航海技术还无法实现亚欧之间长距离远航,印尼爪哇岛便成为欧洲和东南亚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也就是说,中国古船及其满载的上亿件外销瓷一旦遇上海难,都将沉没于南中国海”。于是,“南海又有'海底瓷都'之称”。
4000余件名贵瓷器 四大名窑珍品皆有
“南海一号”古沉船上的瓷器,究竟来自哪些地方,专家经过考证认为其来自中国四大名窑。
从2002年3月至5月间,国家水下考古队从“南海一号”中打捞出4000余件名贵瓷器,包括白釉四方执壶、青釉划花碗、青白釉碟、青白釉花瓣口卷草纹碟等。
据介绍,这些瓷器不少“出身尊贵”,出自中国四大名窑,还有景德镇窑系的影青瓷,福建德化窑系的白瓷,福建瓷灶窑系的绿釉碟、碗及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均是稀世珍宝。
福建德化瓷器研究专家徐本章说,福建省德化县自宋元以来,瓷业兴盛,自宋代以来瓷器就销往日本、菲律宾、印尼及非洲一些国家,德化瓷器胎壁薄,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
瓷器:器皿经确认来自宋元时期的四个窑系:一是景德镇窑系的影青瓷,二是福建德化窑系的印白瓷,三是福建建窑系的黑釉瓷,四是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沉船所在位置是中国帆船进行欧洲贸易的传统航线,而'南海一号'沉船里面又至少同时出现了江西、福建、浙江三个省区、四个窑系的瓷器,我们基本上可以大致判断这条船是从宁波或者泉州港始发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叶文程说,“广州在当时也同样盛产青白瓷,船在广东海域沉没,到目前为止却没有发现广东的瓷器,应该说这对丝绸之路'广州始发'之说是不太有利的证据。”
广东文物价值翻倍
考古专家根据试掘的结果估算,整条船装载的文物可能有6万至8万件。根据首批出水的文物研究鉴定结果可以初步看出,沉船中文物整体价值极高,其中一级文物、高级文物特别多。阳江市副市长郑尤坚表示,在此之前,广东省内最大的博物馆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仅有403件,阳江博物馆几十年的文物收藏中也只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成该馆的“镇馆之宝”。而“南海一号”全部打捞起来以后,其中上等级的文物从数量到价值上都将相当于此前全省馆藏文物的总和!
郑尤坚副市长还透露,国家文物单位及广东省、阳江市等各方面已经达成共识,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南海一号”沉船全部出水后,所有文物都不拿走,而在广东阳江落户,“原地展示,就地保护,整体开发”。“就连此前被拿到北京汇报和鉴定的那2000余件提前出水的文物,也会返回到阳江。”这样一来,等沉船完全打捞起来以后,广东全省馆藏文物的数量和价值将“顿时”翻倍!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瓷艺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有“瓷的时代”之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