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载入中国伟大复兴史册

yangguangjingpin 2010-12-13 17:07:28 文/ 温建敏 魏凯 总第018期 放大 缩小

“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

——周恩来会见基辛格时语,1973年2月17日。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探月工 程迈出关键的一步,航天战线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载入中国伟大复兴的史册。”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发射并发表讲话,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对“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祝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中国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古老而浪漫的神话。

嫦娥奔月,中国人今日跨越时空,将千古幻想变成了惊天动地的现实。

从此,“蟾宫冷月”、“玉兔冰轮”的古老称谓之于当今月球,在中国人看来何尝言冰何尝言冷?她成了炎黄子孙探求太空奥秘、寻求科学谜底的炽热星球。

因为,上九天览月,承载着中国人的强国梦!

 北京时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19时10分左右,西昌发射中心宣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发射并发表讲话,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对“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祝贺。

万众期待

上午暴雨如注一度令人担心

昨天凌晨4时05分开始,西昌下起小雨,几分钟后便演变成如注的暴雨,令人担心卫星能否按预期升空,但两个小时后,天空止雨放晴。

24日下午,位于四川凉山自治州冕宁县大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包着长征三号甲型运载火箭的三号发射塔直插云天。在一派平静的气氛中,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准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亿万中国人期待的时刻终于到来。

如期发射

点火1小时05分后宣布成功

“……五、四、三、二、一,点火!”

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发射“01”号指挥员李本琪一声令下,就在李本琪喊出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皮水兵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

在排山倒海般的轰鸣声中,总质量243吨、全长52.52米的火箭稳稳地腾空而起,它承载着嫦娥一号卫星急速飞向太空。20秒后,化成一个红点,消失在现场观众的视线外。

远在2.5公里以外的几个观景现场同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19时1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顿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控制大厅内一片欢腾,掌声雷动。

关键一步 可以载入中国伟大复兴史册

随后,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西昌发射中心发表讲话,曾培炎表示,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迈出关键的一步,航天战线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载入中国伟大复兴的史册。曾培炎向工程各环节、系统提出了工作要求。表示期待大家通过努力奋斗,做好后续工程的开发,取得新的成就。

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统一调度和指挥下,国内外有关测控站和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将对火箭及卫星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

嫦娥一号发射后将在地球轨道上经历3次调相轨道变轨,预计3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

下月底传回首幅月球图像

据新华社电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已发射成功。科学家指出,嫦娥一号卫星预计在11月底首次“绘”出月球某个区域的图像。届时,经过长途跋涉抵达环月轨道的嫦娥一号,将传回关于“她”的“故乡”的第一张照片。那将是曾经无数次在传说中描绘月亮、无数次在唐诗宋词里吟诵月亮的中国人,对这个距离我们38万公里的星球第一次最近距离的凝视。

据了解,嫦娥一号卫星将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地方,拍摄并传输图像数据,经接收和处理后才可与公众见面。

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昌介绍,嫦娥一号卫星描绘月球图像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当月球探测器进入正常的运行阶段后,地面应用系统根据月球探测器轨道和它的运行状态,制定出探测器的立体相机开关机时间,调动立体相机进行拍摄工作。立体相机工作后,把拍摄的图像数据通过发射天线送回地球,在地面上由位于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地面接收站负责接收。接收站接收相关数据后,将通过光纤传到国家天文台,进入数据处理阶段。

在地面应用系统总部,数据处理中心将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深加工,并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最终生产出社会公众期待的月球图像。 中国深空探测迈开第一步

“实现绕月探测,是中国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航天事业将揭开新的篇章。”

月球探测,迈向深空的必由之路

深空探测从月球起步,世界各国无一例外。

“月球是 不是深空?尽管天文学上对此多有争论,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月球是深空。”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

“它是继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之后的又一航天技术发展领域。”叶培建说。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自古以来,了解太空、探索地球起源及地外生命,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当前,深空探测已成为国际航天活动的一个热点,国际上的深空探测活动主要集中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和寻找地外生命3个方面。“深空探测对人类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历史和现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积极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绕月探测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飞出地球,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欧阳自远说,纵观世界航天活动的发展态势,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各国开展深空探测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热点。

近年来,美国、欧空局、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先后公布了无人探月或载人登月计划,美国宣布将在2018年左右重返月球,欧洲提出在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

“在完成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之后,开展深空探测就成了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欧阳自远说,“飞向月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嫦娥一号,仅仅是探月的起步

“我们从尖端技术起步,具备一定能力后开始搞航天,航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要搞深空探测——中国航天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栾恩杰说。

综观月球探测的历程,人类对月球探索认识可分为三大步——“探、登、驻”。我国为探月活动确定的三小步是:“绕、落、回”,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其中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 科学目标,是科学理想和技术能力的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们基础能力的状况,决定了我们所有进行的科学技术活动的范围。我们的基础有多大,能量有多大,活动范围就有多大。”欧阳自远说。

绕月探测工程将完成4大科学目标,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的探测任务,许多是国外没有做过或没有做全的。”欧阳自远说,例如,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公布过全月球的三维影像图,也没有测量全月球的月壤特征与厚度;美国已探测和公布了5种有用元素的全月球分布,而嫦娥一号卫星则要探测14种元素的全月球分布。

载人登月,中国目前没有时间表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作为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何时实现载人登月?

“我们现在的运载火箭只能提供去月球的‘单程票’,用它可以把嫦娥一号卫星送上月球,反正她不回来了,但送我们的航天员不行。”他这样开玩笑地回答。

实现载人登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同时具备载人航天能力和月球探测能力。“从载人航天到载人登月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我国如果要派航天员登月,还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难关,包括航天员的出舱、飞船的对接、大推力火箭的研制、月面返回、月球生存等,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关于载人登月,目前没有时间表。”叶培建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