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深圳市居住证制度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实施多年的暂住证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日上午,部分来深建设者代表在“首发式”上领到了居住证。据深圳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7月的居住证试点期间,深圳市有关部门已受理了2万多名来深建设者的居住证申请。
8月1日上午9时,深圳市各派出所办证室、社区工作站一开门,就迎来了许多前来办证、咨询的人员。深圳市常务副市长李锋等走进派出所、深入社区为全面推广居住证“助阵”,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
本刊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居住证制度将使来深建设者在深圳享受到一系列便利服务,包括其子女能够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可在当地办理赴港商务签证、持有“长期证”人员将纳入深圳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等。
□ 本刊记者/金鑫
“居住证让我有了归属感!”,来深圳已工作8年的曾先生,昨天上午在福田天安派出所拿到了自己的居住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曾先生还表示,他对持有居住证所能享有的权利充满期待。他说,“我以后也能和深圳户籍的人一样去香港了,再也不用回湖北老家办通行证了。”据了解,8月1日第一天,福田区共有994位居民拿到自己的居住证,而截至7月31日下午,全市已审查通过居住证申请表2.7万余张。
据统计,目前深圳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人,其中在深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有500多万人。2007年9月12日在盐田区启动居住证试点后,截至今年1月31日成功受理居住证申请17.5万多人,达到应办证人数的91%,为今年8月1日起我市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相关工作方案,深圳市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的目标是今年内办证量突破500万张,2009年上半年实现覆盖90%以上的流动人口。
常务副市长李锋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全市各区都在隆重举行居住证工作启动暨首发仪式活动,这是深圳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标志着从今天开始,我市正式步入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阶段,我市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将实现飞跃性的提升。
李锋说,居住证制度是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党中央“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深入实践,是围绕国务院关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战略做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深圳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又一大胆创举。居住证制度以“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通过构建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市委、市政府不断地推出“惠民”措施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为不断改善我市公共服务水平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设计居住证制度时,市委市政府始终以扩大来深建设者的福利待遇为中心,尽可能地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在实施居住证制度的初期阶段,通过居住证与劳动用工登记、社保医保的挂钩以及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来切实保障来深建设者的最基本权益;要依托居住证的强大信息功能,整合全市各部门力量,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造更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要以居住证为凭证,向广大来深建设者提供子女义务教育、社区计生服务、个人赴港旅游、考取驾驶证等“惠民”措施,让来深建设者得到更多的实惠。李锋强调,今后深圳市委市政府将继续从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以居住证制度为支撑平台和工作抓手,持续不断地推出惠民政策,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扩大改革成果的分享面,提升城市的内在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 文/《华西都市报》石子砚
该如何看待居住证制度?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和智慧,来检视过去,承接未来。也唯此,居住证这一制度改革才会彰显其现实和历史意义。
从历史的眼光“回头”看的话,居住证制度显然是一种进步。谁都不能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因素,农民工或外来工群体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产物,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心血与汗水,却不能共享城市文明;他们更无数次因为子女的入学问题,而紧锁愁眉。别说是享受同等市民待遇,就连最基本的居住权,他们也需要暂住证才得以在城市暂时落脚。
再从历史的眼光承接未来去看,我们只能说,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只是一种有限公平。一个理想的愿景应该是,彻底剥离户籍制度的附加功能,取消城乡的户口差别,取消户籍的区域歧视,取消户籍之下不同的国民福利保障,真正实现国民的自由迁徙和文明共享,才是具有普世价值和意义的改革。这应是我们一个志当存高远的终极追求。
很多时候,面对一项制度改革与推进,我们就是需要用历史眼光总结过去,用宽广视野面对未来。有了历史的眼光,我们站在业已取得进步存量的基础上,再逐渐积累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增量。显然,深圳居住证改革,就是如此。
□ 本刊记者/ 马龙
深圳居住证一石激起千重浪。这个话题正在深圳这座全国外来人口数量最大、比例最高的城市内外被广泛探讨。其中有肯定,有质疑,也有理性的观察。本刊记者经多方采访,集纳了深圳官方、市民、专家和网友的意见,以期为您呈现这场讨论的全貌。
■ 警民“对话”■
“目前居住证服务功能确实有限”
居住证从试点之日起就面临着各种质疑,对此,深圳市公安局了然于心。对他们而言,居住证制度是凝聚了各方智慧、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后得出的严肃结果。
【记者】从一开始,舆论对居住证除了肯定,质疑之声更是不绝于耳。对此,您是否了解?
【市公安局推居办负责人(以下简称“推居办”)】
居住证存在的疑惑和争议,从市政府决定推出之初就不绝于耳。这恰恰说明了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这是很多外来人口内心的一种需求。
为了保证居住证制度实践性强、覆盖面广,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我们对外来人口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多方听取了专家意见。即将实施的居住证制度也是充分考虑城市人口容量,政府可承受的资源压力,经济结构转型和照顾在深外来人口“安居乐业”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记者】不少人认为,居住证的服务功能有限,更加注重管理功能,和暂住证没有本质区别。
【推居办】作为居住证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从来不讳言居住证所承载的管理功能。将一个城市的流动人口管理好,本身就是为这群人提供了服务。比如治安问题,如果管理得好了,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对市民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服务?所以,将居住证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对立是错误的想法。
从目前来看,居住证的服务功能确实有限,但它为政府部门,各工商企业提供服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后政府部门出台惠民政策,都可以将居住证作为一个标准。可以预见的是,居住证在推行一段时间后,它的服务性将会得到很好地体现。
“服务功能会逐步增加”
【记者】也有人认为,居住证承载的服务功能没有涉及到关键性问题,限制过多。
【推居办】居住证承载服务功能的一个前提是政府能够提供多少服务,如果超过政府提供服务所承载的范围,盲目给外来人口“许诺”,这项制度肯定是不严肃的,最终也不会成功。
例如,如果市政府承诺持有居住证超过5年的外来人口可入深户,那将会吸引和鼓励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停留,在城市容量有限、政府配套资源不完善的情况下,谁来为市民的生活环境负责,到时候买房子价钱太高,不少人又会抱怨政府提供的廉价房太少了。
不排除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政府资源供给能力的提升,居住证承载的服务功能会随之增加。你要是注意的话,现在的居住证制度仅是暂行办法,今后碰到问题了,总结经验了,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 试点市民 ■
“快半年了,几乎没用过”
居住证终于要“登堂入室”了,很多在深圳居住多年的外来人口一边兴奋地期待着赋予其“同城待遇”的居住证,一边也在犹豫这个新事物能否真如政府所讲的那样有效。记者走进了居住证的试点区——盐田,探视居住证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记者】领了居住证这么久,一般会在什么场合用到居住证?
【王先生(海鲜酒楼老板)】几乎很少用到,就是出入关的时候用一下。我以前也办过暂住证,这种证件只有在查证的时候才会用到。
【李大姐(家庭妇女)】办了快半年了,几乎没怎么用过,出关也很少用到。
林小姐(街道办临聘人员)】我在社区上班,也没人会来查,平时几乎都不带居住证,还没有感到什么特别的作用。
【记者】您觉得居住证有没有让您对深圳的归属感增强?
【林小姐】刚拿到证时,激动了一分钟,以为自己就是深圳人了,可事后,该干啥还干啥,该是啥还是啥。
■ 试点推居人员 ■
“居民办证积极性挺高”
【记者】居住证包含了很多公共服务功能,当时居民办理是否积极呢?
【王春锋(沙头角街道田心社区治安专干、负责社区居住证办理事务)】
积极性还是挺高的。我们办理居住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以辖区的企业、工厂等单位为主,我们提供协助,每个工厂派驻2个人。另外一个是在街头密集地摆点,由社区骨干包片,一个组负责3—4个企业,主要面向开小店的及其他从业人员。
【记者】办理顺利吗?
【王春锋】我们社区就办理了1.5万多张,占了全街道的一半以上,其中有七八千张是在企业办理的。
【记者】办理者对居住证的诸多功能是否满意呢?
【王春锋】居住证为小孩入学、社保、就业等提供了便利,特别是企业的业主、主管办理赴香港的证件帮助很大。#p#副标题#e#
网友激辩
从8月1日开始,深圳步入“居住证时代”,新浪网、搜狐网、深圳新闻网、奥一网等多家网站刊登了这一新闻事件,并吸引了全国各地网友“拍砖”。
◎挺深派
深圳的做法很好。应该让所有的外来务工人员获得市民待遇,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之所以有些人不愿意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是因为这些人恰恰是既得利益者,怕社会的公共利益被瓜分,自己少得了,所有其他的原因都是借口。因为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实际上已在当地参与建设,长期居住在当地,但就是享受不到公共服务。上海市就是这种情况,应该好好向深圳市学学。
——苏州搜狐网友
◎怀疑派
所谓暂住证、居住证,都是出于“管”的目的,而不是“服务”的宗旨。应该引进“移民”概念,在深圳(或其他大城市),居住、工作、纳税一定年限,就应该成为当地居民,发户口而不是有别于户籍人口的其他证件,享受当地福利,孩子按出生地入籍。
——上海搜狐网友
◎中立派
每一项新的举措和制度的推行实施,必然会遭到或褒扬或抨击的各种议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各个角度、层次来理解居住证制度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作为一名基层公安干警,居住证着实将为公安在治安防范等工作方面带来更大的便利和保障。
——搜狐网友
□文/刘开明(深圳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暂住证改为居住证不能说一点意义都没有,至少体现了一点进步,但是是否能够消除非户籍居民的歧视感,我觉得也没有这么大的作用。居住证和暂住证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暂住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信息储存的功能,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居住证有连续性,不像以前的暂住证那样一年一换,能够积累自己在深圳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渐渐增强外来劳务工在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任何一个政府都需要了解其管辖内人口的各种信息,但是对于一个公民来说,政府体现出来更重要的应该是对其服务的功能,而不是管理。管理是政府内部的、后台的事情,只要我是一个守法的公民,我应该享受的就是政府给我服务的功能,而不是时时刻刻对我的“盯防”。因此两者比较,服务功能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居住证上,这方面体现得并不明显,还是以方便政府管理和控制为主。比如说公安部门有关人士提到的:推行居住证的主要目的是“让有证的人更加方便,让没证的人寸步难行”,又比如居住证上还增加了个人犯罪信息的记录等,都体现了对人口控制力度的增加。
至于其所承诺的服务功能,如交通优待、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如小孩的上学问题,理论上虽然可以有所优惠,但还是免不了要交借读费用。所以,我们不要看政府承诺了什么服务,关键是要看这些承诺能否落到实处,公民如何才能够享受得到。
有媒体把居住证称为深圳的“绿卡”,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两者的功能和权限有着太大的不同。如果你持有国外的绿卡,除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其他所有的权利都可以享有,和当地的居民没什么两样,这是居住证所赋予的权限所不能比拟的,至少居住证现在没有发展到这样的程度。
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我认为政府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方法将会有比较大的变动,在未来5年内,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不仅是深圳的事情,而是全国的问题。目前以居住地为主把人捆绑在一个地方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不合理的,中国人应该持有一个身份证,就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地生活、自由地就业、自由地迁徙。
□文/金心异(著名户籍制度研究专家、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胡星斗)
对居住证我们还是应该肯定。首先,它使人口管理更为科学、更有效率、更加人性化。管理提升有什么不好呢?毕竟以前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到。第二,居住证的服务功能有蛮大的提升,教育、医疗、社保都有一些细微的进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一下子从200万人扩充到1000万人,这是不现实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做到,只能一步步“装”一些公共服务进来。我相信政府愿意去做,但是不能指望在1200万人中一步实现均等。
外来人口的期望一下子提到很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对政府有压力的。要覆盖的服务范围更大必须等下一步,当然,这一步不能等到两年或五年后再启动。民众要理性,不能把政府逼死一步到位,而政府也要加强和市民的沟通,双方都要理性。
很多城市都实施了居住证制度,有些地方的两证确实是没有差别的。这涉及到财政能力的问题,现在中国沿海的很多城市财政汲取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可以从深圳、广州、上海等发达城市先做起。而且我认为中央也应该给这些改革的城市予以支持,这样改革措施才能推广,否则就可能走回头路,就像郑州。郑州曾经放开了户籍,很多人涌入,享受各种社会保障,但是郑州财力有限,后来又恢复了暂住证,严格了户籍制度,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中央有义务拿出资金来支持、鼓励这些城市进行改革,因为这是关系到中国全局社会和谐发展和保护公民权利,以及对户籍制度进行攻坚改革。
□文/叶传龙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看似一字之差,实则意义深远,它体现了社会观念的进步,打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给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以及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的异地户口持有者,创设了一个公平合法地成为本市公民的机会。此前,每年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后被称为外来工),如某些外来物种一样,为了生计,他们往往不计成本、透支生命,来到经济发达城市从事着二三产业中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但是想享有一个城市的居住资格,都是一种奢望。
由暂住证改为居住证,办理者打消了临时观念,而城市的管理者也要适应变化,为居住证时代的到来做好思想和工作上的准备,因为今后居住证将与社保、就业、教育、居住等挂钩,使持证者享受与同城市民一样的服务,而且还在子女就读、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方面享受到“原著民”的优惠政策。深圳全市外来人口有500万之众,对这部分人如何管理,既反映了管理的智慧,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推行居住证制度,并不是简单地给暂住证贴个“标签”或换个“马甲”,管理者也不能指望一纸居住证就能解决城市管理的众多难题。目前,更深层次的户籍制度全面改革还“在路上”,让身份证“一证行天下”显然还需时日,在此新旧制度交替之际,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须运用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手段,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做到居住证制度改革既“换汤”又“换药”,使居住证的管理与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相适应,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摆脱“收费——扰民”的窠臼,而不是沿袭旧的管理理念和老的管理模式。
从农民工到外来工,从暂住证到居住证,对外来务工者这种称谓和待遇上的改变,表明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不过这些矛盾和问题并非不可调和,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就能妥善处理好这类矛盾。如果到哪一天,外来人口都能够像当地居民一样持证看病,子女都能就近读书,困难家庭都能领到救济红包,这才更值得期待。
□文/《法制日报》乾羽
要想让居住证真正取代暂住证,就必须在观念上把暂住人口看成是城市的主人,在权利上愿意承担暂住人口带来的负担。
经过近1年的试点工作,8月1日起,深圳市居住证制度正式开始实施,而实施了多年的暂住证制度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按照推进计划,今年内,深圳市将对500万流动人口发放居住证。此后1年,居住证将覆盖全市所有的外来流动人口。
你暂住在自己的家中,这是暂住证时代任何一个外来人员都会面对的尴尬。如今,在暂住证被居住证代替之后,这样的尴尬将逐渐减少,因为名称的改变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身份的认同。显然,这是居住证的进步意义之一,也是我们在观察暂住证被居住证所取代时,最先想到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能否在现实层面真正影响外来人口的生活,能否将字面的改变转化为权利的实现,将身份的认同转变为权利的平等,还需要对居住证的执行理念进行探讨。
执行理念决定了执行的效果,若无正确的执行理念,再好的制度也会在现实的执行中出现选择性执行的偏差。以暂住证为例,暂住证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如果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暂住证恐怕会得出否定的结论。《瞭望周刊》曾经撰文指出:“实行暂住证制度,是依法实施的一项旨在及时掌握人口信息、了解人口动态、切实保障暂住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行政管理措施。”也就是说,所谓的暂住证其实既是管理的工具,也是服务的凭证,有了它,政府可以有效实现人口管理,而被管理者可以享受到应得的权益。
既然暂住证有维护暂住人口权益的功能,为何在现实中暂住证却成为歧视性的名词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其执行过程中,暂住思维对其进行了选择性的执行。这种暂住思维的基本表现有两个:一是暂住者是被管理者,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多由他们引起,所以对他们必须严加看管;二是暂住者是外来者,他们是分享者而不是贡献者,所以他们不应该享有当地的公共资源。在暂住思维的作用下,暂住证就成为了不合理收费的代名词,它本应该起到的保护暂住人口合法权益的功能根本得不到发挥。
也正是暂住思维的作用,暂住证才充满了歧视的味道。如果,暂住证背后是权利的平等,是待遇的公正,即使暂住在自己的家中又有多少可以伤感的呢?因此,与暂住证相比,暂住思维才是最需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如果它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就算饱含身份肯定的居住证代替了暂住证,就算居住证比暂住证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代替与进步的功能也可能因为执行的选择性而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让居住证真正取代暂住证,就必须在观念上把暂住人口看成是城市的主人,在权利上愿意承担暂住人口带来的负担。
据媒体报道,前期深圳媒体的民意调查显示:90%的非深圳户籍人口谨慎欢迎进入居住证时代,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居住证只是比暂住证进步了一点点,他们仍然和拥有深圳户口的人有着鲜明的身份鸿沟。民意的谨慎欢迎其实也是一种期待,期待在居住证时代,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可以告别“暂住思维”,以权利的平等、待遇的公平来实现市民与外来人口差异的取消。因此,与居住证配套的思维应该是居住思维,让每个人体面地居住应是居住证时代的追求目标。
□摘自《东莞时报》
官方评论认为,深圳居住证等于宣判深圳暂住证制度的死亡,将提高外来人口对深圳的认同感。那么深圳推行的居住证制度,是否会向珠三角地区扩散,它对同样有着众多外来人口的东莞又有何启示意义?
ASM电子厂的员工王冉平中午下班,手里攥着去年年底办下来的居住证。这张形似身份证的卡片,同时还具有社会保障卡信息,这两种卡合二为一是中国独创。尽管王冉平目前还没使用这个高端产品的机会,但他对这高科技玩意很是赞叹。在盐田公安分局看来,这个居住证甚至还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人口信息数据库。除了劳工登记信息,这个证件今年还会将驾驶证信息、工商局的工商注册信息、质监局的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教育局的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校学生信息和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管理局的房产信息注入其中。证件还有“激活”和“休眠”两种功能,有工作时可以激活,而失业则会触动“休眠”。
对于警方来说,这实在是太方便了,只要通过一种专门的查证机,查一张居住证基本上就知道持证者有没有失业,有没有孩子,有没有房产,有没有银行的不诚信记录,有没有犯过罪。一个人的生存状态立时呈现,这是以往身份证、暂住证都无法具备的。
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那些没有深圳户口的人在盐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也发觉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居住证并没有让他们真正成为“深圳人”。当他们和“深圳人”处在一起时,他们仍然能感觉到鲜明的差别,教育受惠有限。
惠及教育有限
曾经,深圳市提出要在3年内逐步取消借读费。但是,取消借读费似乎并不容易。盐田区曾有41位人大代表进言让区委区政府考虑减免区内非户籍人口的借读费。但结果终究未能如人们所愿,区委区政府表示,借读费的问题绝非一个区所能解决的,全国都未曾解决这一问题,如深圳上级批准,他们就会取消借读费。
在深圳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时,教育服务条款却是异常模糊,只说明可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郑王平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因为拿到居住证有太大的改变。他享受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但只是免去了学杂费,他的借读生身份并没有因此改变。郑家正在期待,当居住证制度在全深圳普及时,或许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减少人才流失
很多在盐田的非深圳户籍人士却从居住证中读出了一种深圳式的认同感。一位不肯透露厂名的电子企业人事部经理许先生说,这个证就像美国的绿卡一样,对留在深圳工作的人有许多好处,于是公司便在企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宣传,员工们反应强烈,初登记时,拟办证的人数是2070人,后来实际办证的人数已达2493人,全厂的员工全部都办了证。
而在盐田一家著名的外资企业原有3890人,未办居住证的只有190人。而这190人主要是准备在过年后就不再回来的员工。盐田区公安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居住证在盐田的另一项特殊功效:减少了企业的跳槽现象和人才流失现象。因此,盐田区所试行的居住证制度在政府的认可下,闪亮在全深圳登场。
东莞思考:
居住证制度利弊未明朗
深圳并非是第一个推行居住证制度的城市,盐田也并非第一个试点的区。2002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所谓“居住证”制度。
上海并不讳言这项制度的特点是留住高素质人才,但是2002年的居住证制度,上海并没有允许非上海的大学生持有这一证件,到了2004年,只要在上海读大学的人都可以拿到居住证。
在上海即使有居住证,持证人也不能在上海办理护照,尤其社会保障方面与有上海户口的人差了许多。6年后,在深圳即将全面推出的居住证比上海放宽了许多,仅办理对象、办理过程的便捷就非中国其他城市可比。但与上海一样,深圳居住证并没有改变人口管理的性质,在护照、签证等方面,深圳居住证与上海居住证也一样无能为力,深圳居住证还将面临更多考验。
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深圳与东莞一样,都是以外来人口为主的城市。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人口与环境的矛盾一样,非户籍人口要求分享发展红利的心情也是一样的。深圳的居住证制度或可为东莞乃至珠三角城市圈的人口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原先的户籍管理,无论是身份证还是暂住证都很难提供准确的身份信息。这一次深圳居住证与全国的不同在于它突出了公共服务,我们希望更多的公共服务能够通过这一张卡来实现,尽量减少人们的成本。但是,目前深圳的居住证制度尚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进行观察。
深圳的居住证制度仍是一个过渡性文件,因为它仍只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对户籍制度进行改良。
现在,深圳居住证制度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到底是否完全适用于东莞,都是未知数,因为我们至今对它可能暴露的问题知之甚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