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80后”,寻找超越平庸的空间

pinweiyuedu 2010-12-13 17:07:28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总第038期 放大 缩小

1.“80后”渐行渐近

对“80后”的讨论,首先是在文学领域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几年前,一批非常年轻的“80后”作家,如韩寒和郭敬明等人,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出发,突然显示了非常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并获得青少年的热烈支持。他们的小说正好应和了当时中国出版业向成熟的“畅销书模式”转型的需求,于是很快掀起了一股浪潮,韩寒、郭敬明也就成了“80后”的代表人物。这可以说是“80后”开始引起社会关注,最初登上舞台的标志。此后,“80后”在写作领域中渐成气候,持续地显示了强大的影响力。“80后”作家的出现可以说是整个“80后”崛起的先声。

伴随着“超女”等选秀节目的盛行以及游戏产业的兴起,“80后”对于整个文化都发生了支配性的影响。在文化市场中,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和选择的支配性已经无可争议。“他们是独生子女,赶上了历史上最富裕时期。他们要买书,于是郭敬明成了文化英雄;他们要玩游戏,于是陈天桥成了网游大亨;他们要看电影,于是《头文字D》卖座。”文化领域的“换代”过程,其实已经通过这样的变化有了一个完成。

 几年前,他们在文化产业中已经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显示了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如今他们开始成家立业,原来在文化领域中的创造和消费能力已经在物质领域中展现出来。比如大家最近都在讨论的年轻的经济精英已经在两个新的领域中开始崛起,一个是“IT”产业,一个是与投资、理财等相关联的金融投资领域,这些年轻精英开始快速上升。

而普通的“80后”年轻人,正在创业和成家最为关键的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完成不足”的压力,也会将自己的声音强烈地投射到社会上。

2.独特的文化性格

“80后”所体现出来的新的文化性格和新的社会价值观,跟在物质匮乏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80后”形象有几个基本特点值得关注,首先,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最丰裕的时期成长,没有体验过“匮乏时代”的压力,没有对过去极端贫困的记忆。虽然还有许许多多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需要社会的重视和帮助,但无论如何,就这一代人来说,物质条件已经是上几代人无可比拟的了。他们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最大关爱,所享受的家庭温暖和全面的教养也是上几代人所不能比拟的。第三,互联网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观念,让他们有远比上几代人有更开阔的视野。市场经济带来了非常多元的选择,也带来了中国和平崛起时代告别民族“悲情”和历史重负、昂扬乐观地面对未来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有强烈的个体性,同时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当然既有正面的因素,也有明显的问题。积极方面在于充分展现个体创造力,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事物。消极方面,也难免出现饱受批评的问题。

“80后”的出现,正是在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常态”下的一种现象。前几代人的奋斗为“80后”的出现准备了历史条件,而他们的出现则确实反映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的一些重要特点。随着历史的变化,文化方面的变化不可避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日常生活,往往没有变革时代或者计划经济时代以生产为中心的文化所具有的那种戏剧性,往往显得平淡。“80后”的文化则是在这种环境下寻找超越“平庸性”的空间。如韩寒等人的“戏剧性”作为就有这样的表征。

3.“乐活”生活理念

“80后”更注重个性的自我完成,更注重自我感受,对于人类的普遍问题有相当的关切,但对社会规范的尊重和力争上游的斗志却并不充分。

在文化方面,他们表现自我想象力重于表现社会生活。可以发现一种“奇幻文学”,以类似电子游戏的方式展开,它完全抽空了社会历史的表现,而是在一种超越性的时空中展开随心所欲的想象力,这类小说被称为“架空”小说。它并不反映我们的现实,反而是创造另一个“现实”。历史的记忆,现实的挑战都变得异常淡薄,纯爱超越了时空,而悲剧的产生也是由于自然的因素,社会已经没有可能给私人的感情增加障碍。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和近期开始的教育理念的宽容化,几乎已经没有多少社会限制能压抑和控制青少年感情的存在。

而当下全球化和市场化给予成年人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在青少年这里还没有现实化,于是他们的文化想象就对社会历史没有多少强烈的关切。他们的记忆和思想越来越当下化,越来越留下一种即时反应色彩。所以,从“80后”作家的小说里很少看到历史的运作和社会的变动,反而是一种“永恒”的青春痛苦和焦虑。社会内容的急剧减少正是新的青少年写作的特点,也是他们文化接受的表征。个体生命的高度敏感和情绪的起伏一直是“80后”文化的关键。“大叙事”的历史扣连被“小叙事”的命运波澜所取代,一种中国独特的历史境遇,被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命运所替代。

在经济方面,他们重视财富的分配重于重视财富的积累。他们一方面对于物质有很强的敏感性,但另一方面,却并不是注重物质积累和节俭的一代。他们往往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而不是仅仅积累金钱。他们注重感性的生活和消费,却并不注意克己的生活,这就和许许多多上代人划开了界限。他们对享受生命的追求远远比起积累财富来得更重要。于是,对于一些原来不可思议的生活方式的期望远远比上几代人更为强烈和积极。

另外,社会方面,他们关注人类的普遍问题重于关注中国的特殊问题,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的苦难历史逐渐被超越的时代。我们过去看到人的命运总是和“大历史”的风云有摆脱不开的关系。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沉重的民族悲情使得个人的生活难以有独特的发展。但在今天,青少年的成长中已经没有了外在“大历史”的强烈冲击,他们的命运其实是在个体和家庭空间下的发展,由生活小环境所支配。这里已经没有了“大历史”的角色,这似乎是今天的“后现代”社会状况的一种必然结果。

这种变化如许多网络上的年轻人提倡的所谓“乐活”生活。所谓“乐活”是英文“LOHAS”的音译,“LOHAS”即“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ty”的缩写,这一说法的意思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风格”,它是一个以环保、健康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在细节上经常表现为注重健康的生活,吃有机的食品,注意回收垃圾,倡导放慢生活节奏等。在理念上注重人和环境的和谐,注意个人生活方式的健康,积极参与社区生活。

4.“80后”面临着快速的分化

“80后”其实面临着快速的分化,由于全球化时代剧烈的竞争和市场的选择,“80后”中的有特殊技能和才华的“成功者”已经成为了非常富有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年轻人一面面临“完成不足”的困扰,一面也缺少自我奋斗的能力和愿望,变成了中等收入者的“下流”,往往以“草根”的名义变成了愤懑情绪的发泄者。他们所面临的“完成不足”的问题是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要面对的,但他们却有了跟过去完全不同的巨大网络平台来展示自己,发出的声音比过去的年轻人大得多,甚至被视为舆论的主流。其间的反差非常值得关注。

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的著作《下流社会》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当下的日本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所谓“下流社会”。这个说法当然不是汉语中道德上“下流”的用法,这个“下流社会”按照三浦展的看法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下层”,不是指在温饱线上奋斗的弱势人群,而是所谓“中流阶层中的下层”。他们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却缺少生活的意欲。

按照三浦展的看法,在日本,“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三浦展认为,现在这样的“下流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趋势,会在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全面的变化,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切。笔者去年不少文章所观察和描述的“草根”,其实也就是 “中等收入者下层”的年轻人,也就是“80后”的年轻人。现在他们似乎也遇到了这种“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的状态。这些“草根”对于社会也多有不满和抱怨,同时自己向上奋斗的信心也开始弱化,将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更多地归于社会,而不是自身。他们通过匿名发帖在虚拟世界里来表达他们在现实世界里被忽视的意见和看法。在现实的社会中他们可能是低级白领,也可能是大学生、研究生,也可能是在家中靠父母生活的还没有找到位置的青年。他们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指的那些真正的底层劳动者,但他们发现自己的声音往往太弱,也缺少合法性的支持,所以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草根“等同于底层的劳动者,发出他们的激烈声音。

社会在面对他们时也出现了两极化的表现。往往对他们文化上的表现,采取严厉的批评态度,而对他们物质性的要求则较多肯定和支持。这种矛盾使得80后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80后是在中国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第一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会开启未来许多代人的文化和社会性格,也会深刻地影响社会的未来。我们现在需要的既是对于80后成长的关切,也需要对手他们的真真切切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