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谢晋去世的噩耗传来,让人哀恸难抑。两个月前的8月23日,耄耋之年的谢晋痛失爱子——其年仅59岁的长子谢衍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多么痛彻入骨的伤感?如今,先生驾鹤西去,留给世人的是多么厚重的忧伤?
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这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一大批中国人如果没有《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等电影可看,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失落?”还有人说,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凡是了解谢晋人生的人,都知道这些评价不是过誉之词。
谈论谢晋,当然不能不提他的电影,从拍摄于1957年的成名之作《女篮五号》起,《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老人与狗》,《鸦片战争》……哪一部不是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哪一部不见证了国人的情绪和时代的表情?余生也晚,未能目睹那个苍凉时代的细节,但从谢老的电影中能体验这个国家的苍茫与沧桑。
缅怀谢晋,当然要缅怀其巍峨的作品,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值得尊重的方面很多,比如其导演艺术——鲜明的个人美学风格、充沛的情感表达方式和高超的叙事能力,已成为为人反复研析的“谢晋模式”;其不朽的人格高度,正如作家张贤亮所感叹:今天走红的年轻一代导演,可以对谢晋的电影艺术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我只想说,这一代人中的绝大多数在今天这种至少是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有几位能达到谢晋的人格高度?其奖掖后进的品质,比如祝希娟、李秀明、陈冲、刘晓庆、姜文、王馥荔、丛珊……当今一个个如雷贯耳的电影演员无不受其扶掖。
缅怀谢晋,还要以什么样的名义?应该以艺术良知。笔者认为,艺术良知起码包括有两点,一是对这个国家、这片热土有使命感,对民族命运的有深沉关怀,都凝化为影片的思想含量。“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但有几个人是真正热爱这片土地?但我敢说谢晋算一个。先生的电影没有一部是图解历史,是沉湎于风花秋月,是传递虚度的价值观。无论《天云山传奇》中描摹的反右扩大化中知识分子的个体叙事、情感挣扎,还是《芙蓉镇》中“右派分子”秦书田在文革中的复杂遭遇,都勾勒了那个时代的画面,都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而悲壮的《鸦片战争》,则是向那段历史的悲情致敬和沉重祭奠,也是对历史精神的高度激赏。至今观看这些影片,仍然让人感喟良多。
“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后,我现在不在乎获奖。我在乎片子是否能留存下去。因为,最后的审片者是历史、时间、人民。”这是谢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今天,先生洁白的灵魂已经升入天堂,他以无数优质的精神遗产赢得了世人的致敬,请问,当下健在的导演中,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底气接受历史、时间和人民的评判?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