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哈尔滨方正县投资约70万元,给日本“满洲开拓团”逝者立碑,一时间引起争议。
在这个素有“龙江第一侨乡”之称的哈尔滨市方正县。从当地政府为日本“开拓团”树碑,到网民微博哗然发酵;从网友千里奇袭砸碑泼墨,到有关部门以布遮羞,拆碑掩埋……短短一周时间内,这个人口只有20多万的东北小县城,霎时间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
方正县否认招商引资说,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立碑和所属国家无关,历史应该被纪念。那么,方正县为侵略者立碑,到底是出于何种动机?出此下策的当地党政官员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方正县与日本有何割舍不断的关系?开拓团究竟是什么?它又能否被纪念呢?
当地市民表示,日本侵华期间,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现在当地政府却给他们立碑,让人很难理解。在一片骂声中,有网民称,这种忘记国耻、放弃尊严换取投资的行径,堪称“中国式碑剧”。
“碑剧”黯然落幕
7月30日凌晨1时,居住在重庆的“章小斯文”所发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微博称:“黑龙江省方正县为了吸引日商投资花了70万元,为侵华日军逝者立了个碑,为了GDP和政绩……”在随后不到两天的时间内,该微博就被转发超过10万次,评论达到两万余条。
对此,出身方正县的网民DF1021写了一篇千字长文,表示“惨痛的历史我们不会忘记,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我们需要做点什么,祖辈遭受的苦难,不要让后代再去重复。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思考一下,而不是抱怨、埋怨”。
微博迅速点燃了全国网民的悲愤。
许多评论者言辞激烈,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认为:“树碑本身是有祭奠崇敬之意的,不等同于记录历史。能想像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树一块纳粹屠夫的碑吗?荒唐!”
事实上,这个为侵略者招魂、深度刺激中国人感情的事件并不是现在发生的——据方正县外事侨务办主任王伟新介绍,该纪念碑位于中日友好园林内,2007年建成,长6.9米,高3.8米,用汉白玉和青石修建,全称为“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
8月5日,有记者来到位于方正县城东的中日友好园林,数十辆汽车停在园林外的公路旁,刚到路口,就有人从车上下来盘问记者,并称是政府工作人员维护秩序。在园林门口,多位保安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园林严防死守,并称:“现在已经关闭,不许任何人入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得知记者来意后,与方正县委宣传部联系。半小时后,方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郁风华赶到园林门口,在与记者沟通后,说要请示上级才能接受采访。
而此前,郁风华回应媒体采访时称,建“开拓团”纪念碑花了50万元,资金没有日资的背景,全部是当地政府自筹的资金,也就是纳税人的钱。
就“满洲开拓团”立碑一事,日本驻沈阳领事馆副领事秋山普纪称,日本政府从未为建碑提供过资金支持或亡者名单材料。建立石碑是方正县政府的行为,与日本政府无关。
8月6日早晨,记者再次来到中日友好园林,园林外的很多市民称石碑已经“消失”。当地居民表示,石碑是政府连夜拆除的,凌晨4时附近听到了重型铲车挖掘的声音。
在园林外墙上,方正县外事侨务办贴出闭园通知,称“为维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即日起闭园”。
方正县相关政府官员向记者表示,对于“纪念碑”被拆一事,方正县的官方微博已作回复。方正县官方微博8月6日7时57分发布的消息说,方正县中日友好园林中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许多人对之提出质疑,该墙也被污损。因此,有关方面已决定暂时关闭园林,对名录墙进行处理。
虽然方正县官方尚未就拆除“开拓团”石碑给出明确回应,但从上述微博内容看,方正县有关方面确实对这块引发巨大质疑的石碑采取了相关措施。
一位外地网友表示,希望当初决定建碑的领导能够出来道歉。另外,当初用纳税人的钱建碑,现在又拆,是不是应该给大家一个交代?$nextpage$
立碑意欲何为
方正县在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是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松花江南岸,地处张广才岭和松江平原交汇处,是东三省的交通要地。由于这个地理因素,日本开拓团主要在“北满”,所以在日本战败的岁月中,这里成了黑龙江各地开拓团逃亡的聚集之地,他们希望取道这里经哈尔滨乘火车返国。据估计,当时集结于方正的开拓民,约占全东北开拓民的1/8。
另外在方正县本身,还有来自日本九州和冲绳的3个开拓团,分别是伊汉通、大罗勒密九州村和大罗勒密尤乡村。在籍总数为1287人,入伍221人,死亡356人,归国359人,遗留572人。
由于他们回国不成,只能按照苏军的命令集结于附近的开拓团旧地或者旷野当中。1945年8月至12月,方正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苏军在时曾给过一点口粮,撤军以后,就无人过问。开拓团民有钱者可以进城购买粮食,无钱或钱花完后,只能乞讨活着以及挖野菜度日。在饥寒交迫和流行病中大量死去。善良的当地居民不但对他们尽力接济,还把2000多妇女儿童接到自己家中,当做亲人一般对待。据资料记载,日本“开拓团”民15000余人集结于方正,欲取道回国。因饥寒流疾,有5000余人殁于荒郊野外,被简单掩埋。其间历经近20年,方正人民不忍其尸骨散落于荒野,遂以仁善之心将其集整。
1946年2月,方正县政府成立,目睹日本人惨死之情景,决定为开拓团收尸。最后在雪地里刨出4500具尸体,整整火化了3天3夜。1963年,经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黑龙江省政府拨款1万元,修建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1963年,经过方正县政府逐级申报,建立了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1975年,由于兴建水库,公墓被搬迁到现在的位置。从1980年代开始,多个日本访华团体,先后将各地的开拓民骨灰移到方正日本人公墓,最后这里埋葬的已经不是方正一个地区的日本人开拓民,而是来自黑龙江各地5000多开拓民的公墓。
1986年,经中国外交部批准,黑龙江省政府拨款6万元对这里进行修缮。1994年更为现名中日友好林园。1999年1月10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日本国会发表的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中,提及了该园林中的“中国养父母公墓”等建筑及其意义,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曾多次指出,那场侵略战争的责任,应该由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广大日本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中国人民要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聂荣臻元帅在战场上救助日本孤儿美穗子,亲自精心照料,并想方设法把她送回到亲人身边。1980年,美穗子携家人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帅。这个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战后,有2808名日本孩子被遗弃在中国,成为孤儿。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收留了他们,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并抚育成人。中日邦交正常后,中国政府为这些遗孤寻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至今已有2513名日本遗孤返日定居。他们当中许多人回国后,自发成立了诸如“中国养父母谢恩会”等民间团体,并在中国捐建了养父母公墓和“感谢中国养父母碑”,其中一个碑文这样写道:“我们对中国养父母的人道精神和慈爱之心深深地感激,此恩永世不忘……”
温家宝发表讲话后,方正县日本移民问题再次得到中日两国重视。2008年,时任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到方正县走访了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养父,并参观了中日友好园林。该园林的维护费用自1963年以来一直由方正县人民政府承担,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从1984年到1995年,每年维修管理费8万到10万元;1995年起,每年县政府拨出维修管理费20多万元。应方正县人民政府的要求,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拨款用于该园林的维护,但不知道该拨款是否能够持续。
201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批准,方正县人民政府在园林内树立“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和“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墙。同年7月28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松本盛雄在园林内参观了新竖立的两面墙。
由于大量的开拓团民遗留在方正县,在当时他们大部分加入了中国人的家庭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了中国国籍的身份。大量日本人均定居在方正县,他们有的是普通工人,有的是农民,语言、生活等都和普通中国老百姓没有两样。而在中日建交以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到日本,又帮助在本地的亲属移居日本或者取得日本国籍。在方正县26万人口中,和日本相关联的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就达到11万,占总人口42.3%。其中定居在日本的华侨、华人为4.2万人,归侨和侨眷为6.8万人。
如今,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闹剧黯然谢幕。
8月2日,方正县常务副县长洪振国回应称,由于历史原因,方正县在中日民间交往中有特殊地位,立碑目的是为了更加真实地展示这段历史,警示和教育后人更加痛切地认清法西斯主义的罪恶,更加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牢牢汲取历史教训,永远珍惜世界和平。
王伟新称,立碑的目的第一个就是为了充分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个是揭发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可以说这个公墓就是活档案、活证据;第三要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日本现在的人民反思战争的危害,昭示和平的可贵。
面对现实,方正县政府官员的上述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方正县政府官方微博称,中日友好园林并不是一处开放的旅游景点,而是专门接待来访日本团体的。平时大门都是紧锁的,入内需经过县外事部门批准。这里每年都接待日本民间访问团体20余个,其中也有不少日本的中小学生,该园林已成为向他们揭示侵略战争对其本民族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展示中国民族博大胸怀的重要场所。
洪振国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了方正县立碑的举动是出于促进经济发展的说法。但是,方正县2010年9月发布的《侨乡形象工程建设调研报告》称,利用好侨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庞大力量,打开“东北旅日侨乡”形象工程建设的突破口。
政府的反差态度让人生疑
气派的“日本公墓” 破败的烈士陵园
方正县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爱国将士殉难于此,方正县伊汉通乡建有革命烈士陵园、苏军烈士墓,同时还修建了中日友好园林。
记者在苏军烈士墓看到,其碑文序言写道:1945年8月,苏联红军把方正县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战争中5名苏军烈士安葬于此,2010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拨付修缮经费,对该墓进行了修复。
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苏军烈士墓建在一块三角地内,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烈士墓周边杂草丛生,与村民家的柴草垛紧连,周边破乱不堪,墓碑周围的铁链已经破坏。
在伊汉通乡的革命烈士陵园中,记者看到了相似的景象:通往陵园的是一条颠簸的土路,下雨多天后仍然有些泥泞。陵园大门是生了锈的简易铁艺栅栏,陵园大门敞开,陵园内一幅破败景象。整个陵园大约1000多平方米,一眼望去一人多高的杂草丛生,满目荒凉。在门口的陵园和烈士介绍宣传栏,已经残破得不成样子,勉强能看清栏内的文字,有的已经全部脱落。纪念碑前的两棵果树已经有一棵枯死,纪念碑底座台下砖瓦脱落,碑前装饰性的花盆内杂草丛生,一看就知道已经很久无人打理。
而为当年侵略者修建的中日友好园林和墓碑,却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园林内松柏错落有致,“开拓团”墓碑有工人维护,所有建筑均保持干净整洁的面貌。$nextpage$
方正县政府的态度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有市民说:“为保卫我们家园的烈士修的陵园一直破烂不堪,无人修缮。政府却花纳税人的钱为侵略者修碑,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无非是方正县目前有很多在日本的侨民,政府想用这种手段吸引他们来投资。”
有一个工人看护陵园,他告诉记者,每天只是做简单的清扫工作,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300元。附近居住的村民最近也得知县政府拨款修建“开拓团”碑的事情,他们表达了对此事的不满。他们对记者说,与其给日本开拓团立碑,不如好好把烈士陵园整修扩建一番。最不应该忘记的是这些为这片土地抛洒热血的先烈们。
有钱立碑 无钱修路
记者在方正县采访期间了解到,政府为日本“开拓团”树碑的事件在当地民众中引起了众多议论,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甚至不满。
一位出租司机更是义愤填膺,直截了当地说,政府有钱为“开拓团”立碑,怎么就没钱为贫困的乡村修路呢?方正县一些乡村的道路至今仍是土路,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得根本没法走。十多年前赵本山春晚小品《三鞭子》里的那种路,现在方正县还有。
随后,出租司机邀请记者到他们村看看。这个村子叫前吉兴村,村子不算太穷,但有相当一段道路是土路,坑洼不平。前几天下雨的积水到处可见,如果遇到大一点的雨,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
卖水泥也要标日文
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同时,另一件与日本有关的事情也备受争议。那就是当地街头商铺所挂的牌匾必须要有日文,否则工商部门不给发牌照。
记者在方正县街头看到,绝大多数临街的店铺都有中文和日文标示。这些店铺既有商场、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也有农机、装修、五金等消费行业。只是银行、邮局等国有单位的牌匾没有标注日文。
一位店铺的老板就这项规定向记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宾馆、饭店等店面标注日文确实有必要,但他是做五金土建的,卖水泥也要标注日文?这个规定有点牵强。
之前,在8月4日方正县有关负责人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否认该县强制商铺挂牌匾中必须要有日文的规定。
方正县工商局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确有商铺牌匾上必须标有日文一事,但未透露原因和相关的文件规定。
但记者查阅了一份2010年9月29日由方正县华侨商会发布的《侨乡形象工程建设调研报告》,有关“弘扬侨乡文化是侨乡形象工程建设的标志”的内容中明确提到:凡是有文字的牌匾、指示牌、宣传牌,都要书写中日两国文字。
罪恶累累的日本“开拓团”
事实上,所谓“开拓团”,就是日本迁往中国的移民。
既然方正县为日本“满洲开拓团”立了碑,那么,自然需要进一步追问:“开拓团”在方正县留下了一段怎样的历史。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为在东北对抗俄国,创造“以主制客”的有利态势,提出必须“以移民为要务”,在10年内“向满洲移民50万”。
黑龙江省地方志显示,在日俄战争后的近半个世纪中,日本政府共向中国东北移入150万日本侨民,大多是由殖民机构“关东厅”和“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所统领。这一殖民计划的一部分就是“开拓团”。
抗战文化研究会理事王锦思介绍说:“‘开拓团’是一种准军事组织,组成人员包括退役军人、民兵和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也配有枪支,平时会配合关东军进行站岗放哨。‘开拓团’往往携带家眷,以家庭为单位在当地驻扎,与地方老百姓分开居住,但也有小部分混居。”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订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到1945年,日本组织了共计14批次、总数为7万户、20万人的集团式开拓移民团侵略中国东北。
日本贫民来华后,按照团的编制定居,土地多从中国农民手中强征强买,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从而致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万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资源供应紧张,东北的粮食、矿产被大肆掠夺,“开拓团”也都参与其中。
尽管日本为掩盖移民政策的侵略性质,大肆宣扬日本移民为中国东北开发作出了贡献,但日本“百万户移民”的军事性显而易见。
在东北抗战史和日本自己的史料中,也都大量记载了“开拓团”袭击、杀害抗日军民的血腥事实。抗联老战士李敏说:“日本‘开拓团’是拥有武装的军事组织,我就与日本‘开拓团’进行过无数次战斗。”
到1945年年初,日本向中国派遣的“开拓团”总数达到了860多个,33万多人,他们密布东北各地。这些无偿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了中国人土地的日本人,由于人均占有的土地近乎20垧,绝大多数都无力耕作,大部分都租给中国农民耕种,成了地主。而一些日本人对邻近的中国人肆意地强奸、殴打、偷抢,其罪行与真正的侵略军一样令人发指。
据方正县县志记载,日本战败后,在方正县,约1.5万“开拓团”民集结在此,但因长途跋涉、传染病流行,死亡者超过5000人,回国约有5000人,剩下5000余人留在方正,被当地人收养或联姻。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200位亲历抗战者揭露了当年“开拓团”的真相。$nextpage$
黑龙江省方正县吉利乡的刘安发老人是日本“开拓团”历史的亲历者,曾为日本移民做工,1947年参加了解放战争。
他称,日本人来前,“满洲国”政府叫他们把地照都交了。日本人来了以后,在吉兴南屯盖起了“开拓团”的团部。“他们占了我们的地,连山林都分了,不让我们上山伐木头,谁敢伐木头,道口被截着,要挨打的。日子当然还是苦了。吃的苞米、高粱米和小米——我们不能吃大米白面,被日本人发现就是‘经济犯’。所以,逢年过节,家里弄点吃的,都在夜里偷着吃。”刘安发说。
知名抗战史研究学者余戈表示,“开拓团”是日本侵略者的一部分,在日军武力庇护下强占中国农民土地,使无数中国人流离失所;他们也是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兵源之一。
虽然是侵略者,但是,日本战败后,被殖民者和“开拓团”伤害过的中国人,却对遗留的“开拓团”成员以及家眷、遗孤表现出善良和博大宽容的情怀。
方正县伊汉通乡吉利村李德才老人告诉记者,“开拓团”遗妇、遗孤当时流落在离村不远的日本“开拓团”团部,他们个个剃着光头,饥寒交迫,很多好心的村民天天都去给他们送吃的,有的干脆就把他们领回家收养,有一部分遗妇直接嫁给了当地人。
殖民者与受害者
战争末期沦为弃民:关东军丢下27万日本侨民,8万人未能重返日本
战争末期,一些开拓团组织了零星抵抗,但很快在苏军的“T34”和“喀秋莎”面前不堪一击。日本人眼看大势不妙,开始逃跑。而那些得知抵抗无望,惶惶不可终日,担心遭到报复的一些开拓团在团长“玉碎”的感召下,在苏军到来之前集体自杀,若有逃跑者,会被团长直接击毙。至1945年停战前后,苏联的袭击、“满洲国”军队叛乱、土匪袭击下,11000人战死,集体自决、过冬中的寒潮、营养失调而衰弱死、生病等病死者包含在内,死亡的“开拓民”总数大约80000人。
刘安发老人回忆说:“那段时间,我们这地方的日本人很多,北边的‘开拓民’,都经过我们这儿南下,想回日本。后来,老毛子部队来了,好多日本人,有万把人,就被困在这儿,走不了了。死人,一片一片的,更可怕的是,他们那些走不了的,都聚到一起,堆上炸药和手榴弹,集体自杀。”对此,方正县老区建设促进会2005年出版的《方正人民革命斗争史》一书也有记载:“‘开拓团’团部的几处房子着了火,人们不去救。一家房前,从窗户里跑出两个孩子,后边追出一个大人,用刺刀刺死了孩子,然后自己割腹自杀,倒在孩子身边。稍大一点的孩子挣扎爬到房门口,房檐上的草木燃烧着的碎火块掉下来将孩子埋上。一处火堆,人们往火堆里扔衣服、家俱、被褥、毛毯等,还有步枪、子弹。一个男孩开枪射杀村头树上栓着的十几匹大马。”这种记载,同样可以证实,“开拓团”不是单纯的“日本平民”,而是一种准军事化组织。
“日本人撤时,一般都先杀掉小孩和女人。妇人搂着孩子围成一圈,日本兵从远处向圈里扔手榴弹,没炸死的孩子,还要用刺刀刺死。我知道有一次,那些日本女人甚至硬把自己的孩子按水里淹死,20多个孩子呢!反而是中国人收养了那些可怜的日本孩子。光我们方正就有一千多个,现在,他们都回日本了。”
回国遗孤每月只能领取4、5万养老金,2002年600余名遗孤提起诉讼
虽然日本政府在1994年就已出台《中国残留孤儿战争支援法》并对二战遗孤进行援助,但即便是回国工作已达10年以上,每月也只能按规定领取4万至5万日元的养老金。这在高居世界消费水平前列的日本,根本不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支出。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截至2001年8月,已经有2767人被确认为“战争遗孤”,其中1265人判明了身份。已归日本国永久居住的遗孤有2300多人,连带他们的直系亲属共有9000多人回到了日本。2002年9月23日,600余名从中国回到日本的战争遗孤组成原告团,在日本东京都大田区民会馆举行“残留孤儿国家赔偿诉讼原告团结成总会暨誓师大会”,正式状告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就“弃民”政策作出反省和赔偿。
方正村民收养开拓民遗孤943人,民间立碑悼念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
《方正侨乡史话》的作者于2008年查阅了方正县公安局外事科1953年保存的日本孤儿在籍档案,1945年至1946年方正县的中国农民收留日本孤儿共计943人。在1950年至2002年间,这些在中国成家立业的孤儿先后回国730人。在方正当地,从上世纪60年代,即中日建交10年前,当地政府就承诺立碑埋葬开拓民的遗骨,从哈尔滨找来石头,依照日本的风俗把墓碑建在不会遭到水害的高丘上,面对着日本的方向。不少遗孤后来回到日本,还出资在方正县修墓以感谢中国养父母的恩情。方正的日中友好林也是民间自发修建的,直到2009年才有了日本政府的资金支持。
上世纪80年代,日中友好协会在日本介绍了中国民间对开拓民遗骨以德报怨的例子,引发大量的日本开拓民来在这里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忏悔,也对中国民众宽宏大量表示感谢,每年大约有100至200人的日中友好团体会来到这里,把这里作为日中民间友谊的象征。
军国主义教育下国民被洗脑,满怀建设海外领土的心情却成为不自觉的侵略者殖民者,战争结束后又沦为受害者,客死异乡且有着加害者外衣的战争受害者,最终铸就这场永远无法平静的纪念。
立在地上的“碑”拆了,希望藏在心中的“碑”也拆掉。不管是70万元还是50万元,纳税人的钱在这样的闹剧中只能打一个无奈的水漂?普通民众和网友尚能倔强地坚守着民族立场和尊严,大是大非面前,党政干部又应该树立怎样的历史观和执政观?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