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故宫深深,深几许?

pinglun 2011-09-07 11:27:12 本刊记者 毕晓宁 总第107期 放大 缩小

 

因故宫馆藏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被毁而起的批评声浪尚未平息,最先披露此事的网友“龙灿”再次在博客中发帖大曝猛料,称故宫近年发生多起珍贵文物被损毁或被遗弃的事件,相关情况并未按要求上报主管部门。8月4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文物损坏事故调查组组长陈丽华对此未予正面回应,只称“所有事情该处理的都处理了”。

故宫先是因“失窃门”、“会所门”、“错字门”系列丑闻受到批评,近日又因“破损门”、“瞒报门”、“拍卖门”系列丑闻受到谴责,一时间成了被公众围观的对象,被推到公共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过失本不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卢浮宫就曾出现过法国画家柯洛名画《塞夫勒的道路》被盗事件,台北故宫国宝翠玉白菜也曾出现虫须残损事件,但是他们坦承过失,采取积极措施保证“不二过”。可是故宫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追问,除了证实管理存在漏洞之外,就如何处置“破损门”,对当事人不疼不痒的处理,依据的却是“内部管理规定”,“不便公布”,这着实令人失望。

皇权时代,紫禁城身为皇帝的宫廷,高宅大院、壁垒森严,民众只有望宫兴叹的份,绝不敢公开议论,皇帝自认为“朕即天下”,他完全可以凭借“家规”处置皇宫内一切事务。

不过,皇权时代早已作古,今天的中国正在迈向公民时代。在公民时代,“天下事非一家私议”,任何公共政策、公共机构、公共事件,公民都有知晓内情、参与决策的权利,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是公共政策和公共机构的合法性来源。特别是在消极性公共事务的处置上,无论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的傲慢,还是“此为内部管理规定”的搪塞,都无助于纾解公众的不满,反而会火上浇油。

但是,故宫不仅丑闻频出,而且以“此为内部管理规定”对丑闻遮遮掩掩,拒绝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骨子里体现出一种“故宫事是自家私事”的陈旧思维方式,欲以“家规”来处置“破损门”事件,不仅有违公民时代的潮流与精神,更无助于改善管理。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这样的运作机制,如何能替全国人民保护好故宫,收藏好国宝?

故宫是中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馆藏大批国宝级文物,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它,以至于关注它的一草一木和举手投足,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公众由衷地希望,在过度市场化、商品化、庸俗化的当下,这个文化的圣殿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雅和清新的文化品质。

无论如何,彻底抛弃以“家规”管理国宝的做法,公开“破损门”处理的依据和进程,详实回应新近爆出的“创收门”事件,即网友关于五件宋代书札被故宫拍卖创收的疑问,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是故宫重新赢得人们信任和尊重的前提。否则,就会失信于民,已知或未知的“XX门”可能会愈开愈多,想关也关不上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