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起药,看不起病,害怕生病已是中国老百姓的一大“怕”。虽然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对部分药品实行最高限价,集中招标采购等,但残酷的现实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药价虚高问题显然并未得到真正有效地遏制。从央视和各地媒体曝光的药品最高利润来看,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央视曝光最高利润是6500%,广东媒体曝光的最高利润更是高达9137.5%。
这样的数字,自然会极大刺痛公众神经。因为数字往往太具说服力,药品出厂价和零售价的巨大差距,丈量出来的,就是药品市场背后一片罪孽深重的黑暗。这罪恶,到底有多深,有多黑,只怕连马克思他老人家都不能推算出来,因为他也只分析到了300%的利润——“如果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没有说到成千上万倍的情况。不过,按这个算法,在中国药品暴利的背后,或许有人应被绞首几十次。
此前曾有50多家药企联名指出,高药价的根子在医院以药养医。医院以药养医,体制不畅是事实,但药品零售价比出厂价翻了65倍,体制弊端根本掩盖不了药品流通环节的腐败。当下,医疗腐败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药价虚高背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医药公司、医院、医生,包括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等,都紧紧攀附其上,利益均沾。医院医生在参与分成,一些药监部门的领导在“权力寻租”,侵吞的,其实都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而这种掠夺与盘剥,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已经属于一种“系统性溃烂”了。
虽说中央加大了治理商业贿赂的力度,不少地方实行了药品集体采购制度,执行统一的中标价,医改政策也准备医药分家,但是某些既得利益者吃回扣的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从药厂、药商到医院、药店都是既得利益者,指望他们的利益血管里流淌道德血液,主动为虚高药价“消肿”,肯定不现实。而药价虚高一再曝光,说明治理商业贿赂的措施不够硬,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问责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问责,让既得利益者树立商业贿赂法律成本太高、一旦被抓得不偿失的思想。
事实上,除了以药养医体制弊端以外,药价虚高的要害在于医疗产品定价体系不透明,药品流通环节过多、过乱所致。尽管国家几十次下调了药价,但百姓并未从中感到多少实惠。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某种药品降价,经销商、招标部门、医院就停止引进,药企就停止生产,导致药品一降价就从基本药物目录上消失。而价格高昂,同种疗效的“新药”马上被“开发”出来,迅速上市,民众仍难获得药品降价的实惠。
新医改政策决定增加医疗投入8500亿,以药养医体制正在逐步转型。但是,国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理顺药品定价体制,减少药品流通环节,防止医药蛀虫架空医改政策。一方面,有关部门除了考虑基本药物由国家统一定价外,还要压缩药品审批定价权力空间,解决药品价出多门的问题。药品统一按成分定价,不按药名定价,坚决杜绝“老药”披“马甲”变相涨价。另一方面,要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铲除流通环节腐败,挤干药价水分。避免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定得过高。在医疗腐败潜规则一时半会难以打破的医疗生态下,加强公众舆论监督,让药品招标采购程序在阳光下运行,也很重要。
“看病贵”之大山已经横亘在14亿国民头上多年,“因病致贫”直接剥夺了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看不起病”让老百姓活得不体面、无尊严。同时诊疗费很低,挂号费很低,药价很高,这是严重悖逆的倒挂。以药养医,形成了药剂人员养活医护人员的幻象,医生的地位得不到保障,钻研医技的动力渐次衰减,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谁来移走“看病贵”之大山?靠愚公及其子子孙孙,“一万年太久”,而人生几十年太短暂。应该说,国家责无旁贷,政府义不容辞,百姓只能拭目以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