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在2012年自主招生考试中针对农村学子推出了专门的“圆梦计划”,主要招收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的优秀学生,特别提出了该学生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限制条件,被推荐的考生只需通过面试,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批录取线即可被人大录取。此规定一出,立刻引来广泛议论,但有教育专家却指出,这个限制条件不是问题的关键,大家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录取计划的公平分配等问题上来。
招考新政策引发热议
根据人民大学方面的公开说法,制订“圆梦计划”主要是希望为农村考生开辟一条通往人大的特别通道,圆一些家庭渴望子女升入一流大学学习的家族梦想。此前,人大招生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圆梦计划”体现了人大注重担当社会责任,探索解决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的新途径。
对于这样的出发点,很多学生及家长都表示支持。安徽省长丰一中的杨同学觉得,这样的政策考虑到了偏远地区学生上名校的实际困难,有了这样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很多老师也对此表示支持,这样的政策给那些家境不好、勤奋用功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上升渠道,更多的知名学府应该考虑采取类似的措施,录取更多的寒门优秀学子。
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进行类似的尝试了。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清华大学就专门推出了“自强计划”,该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而即使有的学校没有明确提出针对偏远地区学生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录取中也会有所考虑。很多学校连细节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于这些贫困地区学生参加考试可能存在经费上的困难,人大、清华都考虑到了这一点,可以考虑免除相关考试费用,并可为他们提供往返交通费用以及考试期间的住宿和生活费用等。如此细致周到的考虑,不能不说很多高校用心良苦。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很多学校都在尽力为偏远地区的贫困学子创造条件,但这样的努力毕竟效果有限,让人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有统计表明,过去5年,国家级贫困县中仅有21%的县有学生考上清华,很多学校5年只出过一个清华生。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葛明贵指出,一些农村学生学习刻苦,发展潜力巨大,但局限于地域和资源的差异,出现了上名校难的问题,人大此次为他们制订圆梦计划,是追求公平的体现。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一来又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比如一个农村孩子成绩优异,就因为三代之内有人上了大学,就应该比别人少这样一个机会吗?葛明贵认为,作为高校来说,只能在所掌控的范围内来做些微调,但教育公平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高校或几个高校制订一个录取计划就能改变的,应该从更高的层面来制订政策,在资源、机会的选择和占有等多个方面加以考虑和调整,这样才能起到更根本的作用。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那个“三代没有大学生”的限制条件,而是这背后的公平问题。
观点1、对农村底层有“照顾”
人大农村自主招考“圆梦计划”一出台虽然备受争议,但其实这是很合理的。“圆梦计划”就是针对农民学子推出的招考直通政策,它的惠及面只能是农民子弟,而且是祖辈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家庭。这些家庭大多不富裕,子女学习环境差,能够争取的教育资源少,有些甚至考上大学也上不起。人大“圆梦计划”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物质上都给予了纯农民学子极大的鼓励,是平衡教育资源的一剂猛药。中国教育资源现状本身就很不均衡,如果在教育政策上不倾斜于最底层农民一点“阳光特权”,那所谓的教育公平又何从谈起?
人大的“圆梦计划”也是对教育不公平现实的呐喊。首先,以往的自主招生条件相对宽松,造成推荐考生中有不少“猫腻”,被推荐人甚至直接就是推荐人的“近水楼台”,自主招生变相成为某些特殊阶层的盛宴。其次,本次招生对象范围本来就不广泛,人大此次拟定在选定50所县级以下中学推行“圆梦计划”,没有符合条件的考生,学校可以不推荐,因此该政策影响较小。再者,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大都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直接造成了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子弟考试竞争力差,考上大学的希望小,他们需要政策照顾。
当然,人大“圆梦计划”只能做到相对公平。目前而言,农村地区家中三代无大学生的子弟还是占大多数的,只是农民子弟在高中就读人数占了少数,所以人大一出台“圆梦计划”,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然而从宏观上看,这种招生调控了名校资源平衡,是对农村底层的“照耀”,更是优势教育资源对农村倾斜的“探底”,是减少城乡教育两极分化的“和谐政策”。
只是人大的“圆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阳光”,如何公正、公平把关考生条件门槛,需要机制强力制衡,需要公众强力监督。$nextpage$
观点2、用心良苦的“圆梦”当支持
针对“圆梦计划”要求农村学生“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规定的争议,其实,这种设计更有着独具匠心的教育公平焦虑,是想给当下的自主招生,带来一个有效的“过滤阀门”,将那些蒙混过关的“假冒伪劣农村生”彻底清除出去,将真正的品学兼优的纯正版的农村生筛选出来,最大程度落实教育公平,保证底层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学生得到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
各种教育优惠措施只要一出笼,比如特招生,保送生,免试生,包括体育特长生,尽管上级部门出台了很多的监管和屏蔽措施,看看最后的结果,诸多好政策总是被无孔不入的“教育蛀虫”无情吞噬,而让教育优惠成了“拼爹游戏”,成了富二代、权二代的垄断盛宴。
事实上,按照常理,原汁原味的农村生,他们的父母,三代以内,很少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所以,那些真正想钻“圆梦计划”空子的家庭,想要给自己的孩子克隆出一个“三代以内都没有大学生”的教育履历,真的很难。因为只要看看学生档案,这个事实就昭然若揭。如此一来,那些假冒伪劣者就受到了彻底淘汰。
看似可笑的公共政策背后,定有可恨和可恶的教育现实,更有让人咬牙切齿的 “教育蛀虫”,为了将这些蛀虫彻底消灭,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政策,竟然精明、精细到了这种程度,谁说不是一种沉重而无奈的教育悲怆呢?
观点1、人为制造新的不公
人大招办表示,“圆梦计划”每年拟选定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选定50所,本身就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不公平。它根本就没有通过高考或者其他考试的方式来统一“上线”标准,而只靠人为拍脑门的方式决定这50所学校,这岂不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平吗?“50所”之内有人享受这种人为的自招特权,“50所”之外呢,又会有多少人为制造的遗憾呢?
最可笑的是这种“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特殊要求。要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老生常谈,上边一旦拿出政策,就一定会有人去钻空子。就好比保送生政策一出,立马就有人给自己的孩子活动,削尖了脑袋也要让自家的孩子符合保送生的所有标准,而其实不过是一场人为的“操作”。
“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谁来证明?村委会证明?而村委会完全可以作假出假证明,即便让当地学校来出证明,学校岂不也可以出这样的假证明?无论“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是出于何种考虑、何种目的,都给人为操作留足了空间,而绝不会出现学生所想要的无人作假的可能。从另一个角度上来分析问题,“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标准条件,除了预留腐败空间的可能外,是否还是某些招生学校制造的噱头?现在应该彻底改变的是这种招生的人为的随意放权,即便要实行招生多样化,也一定要制定公平公正统一的标准,而不是各校各行其是。
观点2、换不来穷孩子的“春天”
早前,有媒体报道指出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这揭示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底层困顿现实,引发了民众关于教育平权的广泛讨论。
而从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来看,无非是想体现自己心系寒门,试图以在自主招生政策中通过政策倾斜的方式多给寒门学子上升的机会,尤其是三代没有出过大学生的农村家庭增加希望。或许人大这种为国分忧的情怀,从某方面而言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但必须强调的是,教育平权的深层问题并不是人大“圆梦计划”所能承载的重量。
教育平权,并不是要给寒门学子额外的特权,以此畅通其改变命运的通道,而是把社会应该给他们的权益和资源还给他们。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根本上的问题还是资源分配不合理所造成的。无论是软件和硬件,都是以满足城市为分配前提。正因为这样,教育资源的养分大部分被城市无止境地汲取,贫困地区的教育土壤也就难免成为荒漠。寒门困顿、上升通道闭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资源匮乏和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
要让寒门学子圆梦,同情和施舍式的政策倾斜并不能拯救他们的命运。因此,人大的“圆梦计划”并不能换来穷孩子们命运的“春天”。只有解决了教育不再依赖资源优势取胜,寒门学子才能有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才能打通上升的瓶颈。教育是能力的竞争和智力的拼搏,而不是资源的竞争和环境的博弈。人大的“圆梦计划”,虽然给了寒门学子更多的机会,但却并没有给整个群体公平的机会。也就是说,人大的政策倾斜,只是多给了一些机会,但这种竞争只是寒门学子群体内的竞争,并不是整个受教育群体的竞争。
事实上,如果人大的“圆梦计划”,被理解为教育平权的举措,那么很容易给民众错觉:教育平权改革时代已经到来。而这,无异于为沉疴难除却寸步未行的教育环境制造虚假繁荣的局面。而在这种虚假繁荣的掩盖下,“寒门难出贵子”的底层困顿也就很容易被遮蔽,“圆梦计划”弄不好还会成为“圆谎计划”。整体教育资源未能实现合理布局,学子们在资源环境的捆绑下不能充分地竞争,教育平权也就无从谈起。多给寒门学子一些名额和机会,并不意味着给了他们平等的机会。
“圆梦计划”请踏实行动
从自主招生推行以来,有关自主招生让农村生上名校更不公平的质疑不断。近一两年,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制订专门面向农村生、贫困生的计划。这反映出自主招生制度的灵活性,也以事实表明,只有自主招生,才能更好地推进招生公平——在按计划集中录取中,高校必须按考生的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由于农村生、贫困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因此在分数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在自主招生的评价体系中,将地区教育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来自教育薄弱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将获得加分评价。
然而,在清华大学和人大公布了各自的计划后,并没有得到意料之中的好评,反而出现了新的质疑。其实,真正关注农村生、贫困生的公平求学机会,并不需要什么响亮的计划,而是要踏实的行动。总体看来,中国高校自主招生,还钟情于在招生渠道、概念上做文章。比如,北大把以前的学校综合推荐,更名为校长实名推荐,而实质还是学校综合推荐;清华今年也采取学校综合推荐方式,而对其命名为“领军计划”;人大则把这一做法称为“校长直通车计划”。这些计划似乎都是大学在做创新,但实质并没有变。此次清华、人大在农村生问题上动静很大,但有多少贫困学生能得实惠,很难说。
中国自主招生已进行了长达9年的探索,但客观而言,还在一些基本的理念上纠缠,一些学校甚至是在错误的政绩观导向下误入歧途,这需要所有自主招生高校,以对教育发展负责的务实态度,建立起清晰的自主招生评价标准与体系,并通过自主招生扩大教育公平。
编者结语:
一边是不孝顺不推荐,一边是圆三代无大学生之梦,可这些的操作性如何?能否真的体现公平?现在需要的是认真研究可行的自主招生办法,而不是总去推出吸引眼球的所谓奇招!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但这不意味着现在大学的自主招生做法就是正确的,要按照正确的路径去推行自主招生。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中国教育体系,是最重要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