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内地限购与香港热购房

yangguangjujiao 2012-01-07 20:13:51 编辑组稿/毕晓宁 总第115期 放大 缩小

内地富豪一掷千金买下香港豪宅的消息,近来时而见诸香港媒体。中原地产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香港一手豪宅中,内地客成交金额、宗数占比均接近40%,比2010年下半年分别上升4%,也就是说,香港每推出10套豪宅,就有4套被内地人买走。二手豪宅中,内地客成交金额占比也有两成半;而三季度一手豪宅市场,已知内地个人买家比例金额占55.6%、宗数占49.7%,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据了解,赴港买楼的内地人主要是企业老板,多数来自深圳,占到8成左右,另外两成来自上海、重庆等地。其中有一半置业目的是为了投资增值,另一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意及孩子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家住深圳罗湖的李女士签约购买了香港元朗尚城的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目的是投资赚差价,每平方米价格与深圳湾附近的高档盘一致——5万元,这一价位在香港一手房市场上是相当低的。

“数字大幅跳升反映内地资金加快流入香港楼市,这与内地楼市调控关系密切。”香港中原地产相关负责人认为,除了调控挤出的投资效应之外,租售比问题也是内地投资者近年来频频赴境外买房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北京为例,目前租金虽然一直在上涨,但是相比房价仍然悬殊,一套总价300万元的房产月租大概在4000~5000元左右,租售比超过1:500,而香港等城市的回报率明显要高很多。

2010年年底,香港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旗下地产公司先后以6.6亿元和4.78亿元售出两栋楼,平均每平方米售价近50万元,其中一栋更创下山顶南区整体售价最高洋房的纪录,据称,买家均是内地富豪。

内地人赴港买楼曾导致香港房价平均月涨幅为2%,自2009年以来,香港房价涨了几乎一倍,高房价已成为香港人越来越重的负担,这种情况下,内地豪客在港争购豪宅,难免引发负面情绪。有香港媒体大声疾呼:“遏制内地客来港炒楼刻不容缓。”在香港的网站上,有网友呼吁限制内地人买房,“除非立法只准许香港居民购买香港物业,否则港元不停贬值,内地人迟早买下全香港的物业。”

冬天到香港去砍价

2011年6月,香港楼市突然升温,按揭贷款风险上升,进入7月份,香港银行对内地人的住宅按揭不仅提高了一成以上的首付,年利率也提高了0.5个百分点。内地人在港买楼开始谨慎起来,一方面,对楼盘所处位置、配套及片区规划咨询得更加仔细,另一方面,对香港房价风险、楼市政策预期有更多的关心,不过市场上未发现抛盘迹象,毕竟利率仍然很低。

但是,2011年三季度以来,香港楼市开始吹入阵阵冷风,部分对后市较为悲观的二手豪宅业主调低售价,紧急出售物业,犹如一夜入秋,近期各种看空香港楼市的言论层出不穷。在此情况下,内地买家结伴而行,前往香港砍价。

2011年10月27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警告称:外围经济环境急剧恶化,香港经济下行风险越来越大,一旦欧美经济逆转,会给香港出口以致整体经济和就业市场带来影响,而楼市泡沫风险亦不容忽视。

香港土地注册处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7月开始,香港楼市的月交易量首次跌破1万大关,结束了自2009年4月开始长达27个月的每月万宗以上的交易纪录,第三季度,香港整体中小型住宅的价格环比下跌9.5%,豪宅的价格环比跌幅为5%。

香港豪宅冷淡行情并不孤单,阴霾同样笼罩着中国大陆、新加坡等亚洲主要豪宅市场,据仲量联行报告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亚洲地区监测内的豪华住宅市场平均价格较上季度微跌0.2%,这是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环比下跌。亚洲八大豪华住宅市场寒流来袭,除了雅加达和孟买的豪宅价格出现小幅上涨,绝大多数的豪宅市场新开盘住宅项目数量和销量均出现下降。新加坡、曼谷和吉隆坡与上季度持平,大中华地区的香港、北京、上海三个一线城市均出现下跌,香港环比微跌0.6%,上海豪华住宅资产价值季度环比下降0.9%,而北京则在同期下跌了3.4%。

仲量联行指出,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的豪华住宅售价可能已到达此轮周期的峰值水平,开发商们将推出更多优惠措施,并于近期推出相对低价的楼盘。预计在2011年底和2012年,香港和新加坡的豪宅售价将进一步下降,而菲律宾马尼拉、印尼雅加达等城市由于有强有力的需求支撑,成为此轮下跌行情中的例外,未来这些地区豪华住宅的价格将继续看涨。

内地富豪赴港扫豪宅

据香港媒体报道,近年身家飙升的内地民企富豪对香港的超级豪宅趋之若鹜,令香港豪宅楼价屡创新高。曾做过中国首富的恒大地产主席许家印2010年以4亿多港元购入香港山顶大屋,每平方米楼价达60多万港元,创下香港山顶洋房最高尺价纪录。除了许家印之外,“QQ之父”马化腾、“体操王子”李宁、淘宝老板马云均先后豪掷数亿元在港置业,一名广东“80后”少妇以3.45亿元在九龙购置豪宅的消息曾引起舆论轰动。

近年内地富豪圈流传一句话:“在香港没有豪宅就不算有钱!”因此纷纷前往香港买楼,连当地传统豪宅区帝景园、会景阁和九龙站都嫌不够豪华,转而狂扫香港山顶及南区的独立屋。香港一家跨国地产公司统计,香港20%的千万豪宅、30%的两千万豪宅、40%的五千万豪宅以及70%的亿元豪宅,都被内地人买走,其中有半数是一次性付款。

$nextpage$ 民企老板偏爱山顶洋房

据香港有关机构统计,2010年香港共录得250宗逾2000万以上的豪宅成交记录,对比前年急增逾4成,其中超过1亿元的“天价”成交,更比2009年飙升近两倍。有地产代理表示,山顶和南区一向是香港豪宅聚居之地,“赌王”何鸿燊、中信泰富前主席荣智健等都在该区买地建大宅,很多近年冒起的国内富豪也静悄悄地在该区域搜罗超豪洋房,与香港富豪为邻。

香港地产业人士曾焕平说:“1997年之前到香港买楼的内地富豪对香港楼市认识有限,只购买有名豪宅,后期转买交通方便的九龙站上盖物业。”近年内地民营资本家相继崛起,累积庞大财富,开始为资金寻找投资出路,“很多民企老板对香港豪宅已有认识,对山顶和南区顶级洋房颇感兴趣,不少成交价高达一两亿的山顶大屋买家都是民企老板。”

2011年1月14日,一位内地民企老板以4.4018亿元人民币,从庄士国际购得港岛南区深水湾香岛道37号B号洋房,折合每平方英尺价格为6.2882万元,创下亚洲及香港住宅最高单价纪录,该洋房总面积10083平方英尺,其中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英尺,花园、泳池等设施面积约3000平方英尺。

李宁买亿元豪宅定居

要数最早一批在港拥有独立屋的民企富豪,非“体操王子”李宁莫属。2006年,李宁趁新世界推售香岛道33号大屋之机,出手豪掷1.5亿港元,购入面积超600平方米的独立豪宅,据了解,该豪宅目前已升值近一倍。不过与大部分内地富豪视香港豪宅为收藏品或度假屋不同,李宁于几年前移居香港,子女分别入读香港国际学校。

许家印香港买楼很神秘

2009年11月,恒大地产在香港上市,首日收市报4.7港元,公司总市值超越700亿港元,恒大主席许家印的身家在当时暴涨至480亿元。

香港新世界发展位于布力径十号C的600平方米大屋去年初以超过4亿港元售出,买家正是许家印,有地产代理商形容这宗交易相当神秘:“他(许家印)以公司转让形式买入大宅,市场一直没有听说这宗交易,相信是买家直接跟开发商高层谈,连开发商的属下职员也不知情。”其实许家印早有投资香港物业的经验,1999年其斥资175万港元,购入尖沙咀柯士甸道祥景楼“旧楼”单位。

马化腾买楼不讲价

“QQ之父”马化腾于2009年初斥资约1.6亿港元购入香港某大厦顶楼全层两个复式单位,同年年底再次豪掷4.8亿港元买得石澳道13号大屋,一名知情人士说,马化腾出手相当豪爽,“他看了一两次就很喜欢,该物业当时的业主是香港富豪赵世光,开价大约5亿港元,马化腾还价到4.8亿港元就成交。”

据一名深圳代理商透露,马化腾及其家人持有不少深圳豪宅,大部分集中于深圳湾华侨城一带,“他持有的深圳豪宅都是顶级豪宅,市值最少超过一亿元人民币。”

马云与赌王女儿为邻

2007年阿里巴巴集团在香港上市,随后其创始人马云斥资2.82亿港元向嘉里建设购入香港半山Branksome Crest顶层连天台泳池大宅,每平方米楼价近40万港元,创下当年香港非独立屋豪宅的楼价新高。

据悉,位于半山的Branksome Crest豪宅,2004年落成后,发展商嘉里建设一直用来收租,过去仅“破例”出售过51楼全层特色单位给澳门首富何鸿燊的女儿何超雄。

3.45亿购凯旋门顶层

2011年5月,香港媒体报道,内地一名“80后少妇”以3.45亿港币刷新香港九龙最贵住宅纪录的九龙站凯旋门顶层,在采访时这位买家称,房子是丈夫送给她的礼物,她表示:“我不算是富豪,温州才全部都是有钱人,我们在当地也只是还可以,中等吧。”她强调,丈夫购入九龙最贵豪宅,非为炒楼或投资。

记者翻查资料,发现这位“80后少妇”除了“天际独立屋”,2010年9月更一次性支付2000余万元,毋须承做按揭,购入了九龙毕架山一号一个逾1400英尺的豪宅单位。

3.6亿亚洲最贵分层豪宅

2011年4月,恒基地产于西半山豪宅“天汇”打破亚洲最贵分层豪宅纪录,一名内地富豪斥资约3.6亿元(港币,下同)购入半山干德道39号的天汇66楼A室,建筑面积5636英尺,每平方英尺价高达约63875元。

香港楼市直击

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地产公司是业内翘楚,上海前十名地产公司有一多半是香港公司,不但大多数客户对香港公司营建的地产热烈追捧,很多业内精英更是以到香港地产公司任职为荣。

20年过去了,香港公司早已变得悄无声息,上海地产前十强中难觅香港公司的身影。翻看香港巨头九龙仓2011年中期业绩表现,报告显示其内地物业发展业务表现继续符合计划,下半年开始有盈利贡献,截至2011年6月30日止,预售净额合共为人民币59亿元,当中包括2011年上半年进行交易的人民币27亿元。其中,内地营业资产占集团营业资产61%,比较2010年销售额已经过千亿的万科集团,其半年业绩甚至不如万科一个月的销售额。

在香港,几个地产寡头以高地价竞价垄断土地市场,排斥一般中小开发商,拿地后一方面捂地待涨,拔高楼价,另一方面对政府权力部门渗透引诱,建立有利自己的地产政策……在这样的综合管控的运作之下,大地产商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丰厚利润,而不需做其他努力。

虽然这样的举措一直被香港有识之士痛斥为地产霸权,但因为利益集团的强势,在香港屡试不爽,地产霸权自然而然地让企业产生了懈怠和矫情,忽视了在产品创新、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更新与进步。

香港地产公司在内地市场如法炮制,在单个项目上赚得钵满盆满、不亦乐乎,但事实上却让不思进取、抱残守缺的企业文化开始弥漫、扩散,在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产品技术等各个方面,都从开始的领先到慢慢被追平,直至现在完全落后于国内一流地产企业。

如今的香港地产公司更多的优势集中于融资市场、国际人脉、相对的资金优势和商业管理几个为数不多的长项上,而这些长项又多半属于投资公司和商业管理公司的业务范畴,真正的地产公司的专业性已经开始慢慢丧失殆尽。

中原地产研究部联席董事黄良升指出,截至2011年12月14日止,12月香港整体楼宇买卖合约登记(包括住宅、车位及工商铺物业)暂时录得2704宗,预计12月全月将录得5000宗,创2008年11月份金融海啸低谷录得的3786宗后37个月以来新低,香港楼市另一个低谷是2003年2月非典期间录得的4622宗。

截至2011年12月14日止,12月份整体楼宇买卖合约登记暂录得175.8亿元,预计12月全月将录得325亿元,较11月份的431.6亿元下降24.7%;整体楼宇买卖合约登记暂录得5728.6亿元,预料全年将录得5880亿元,较2010年的6894.8亿元下降14.7%;而2011年整体楼宇买卖合约登记暂录得105921宗,预料2011年全年将录得108220宗,创2006年录得99087宗后5年新低,较2010年的162739宗下降33.5%。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