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宜宾选拔的70名曾受到省、市表彰的优秀环卫工人已分4批前往新加坡考察学习。据悉,这是宜宾市第二次由政府组织优秀环卫工人出国考察学习。
“送环卫工出国考察”引起了热议乃至争议。2011年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就拟规定,“政府各部门不得安排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考察和培训,减少因公出国(境)团组、人员数量和在国(境)外停留时间”。在这种语境下解读“送环卫工出国考察”,别有一番意味。
那么,究竟“送环卫工出国考察”该给掌声还是板砖?且看正反方论辩。
环卫工出国考察褒贬不一
宜宾市日前为2010年受到省、市表彰的70名环卫工人举行欢送仪式,他们将分4批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学习考察。这是继去年组织61名环卫工人赴港澳考察后,宜宾市第二次组织优秀环卫工人出境学习考察。
此事同时引来掌声与质疑声:有人认为环卫工人工作艰苦,每天起早贪黑,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出境考察让他们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怀,也是对环卫工人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组织环卫工人出境考察的效果如何。
记者在宜宾市街头随机采访了几名环卫工人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环卫工人都认同出境考察这样的做法。有的环卫工人表示,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机会出境的环卫工人来说,出境考察的人毕竟是少数,希望可以提高大多数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让更多的环卫工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我们想提供给环卫工人物质和精神双重鼓励。”宜宾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梁廷江说,因为此前省、市级优秀环卫工人已分别得到了5000元、2000元的物质奖励。出境考察是一种精神鼓励,一是让环卫工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看到政府对他们的重视,产生社会效益;二是让他们更加努力工作力争先进,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看到未来的希望。
宜宾市城管局副局长何大勇向记者强调:“出境看一看,是绝大多数环卫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就是要把他们不敢想的梦变为现实。这既是一种奖励,又是一种福利。发几千元钱,也许能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发几个钱就能解决的。”
记者在宜宾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看到了本次出境考察的人员名单:70名环卫工人中包括2010年省级优秀环卫工人17名和市级优秀环卫工人53名。此外,70名环卫工人分4批进行考察,每批由市城管局2名人员率队,组织和服务环卫工人,共计78人。
宜宾市长宁县环境卫生管理所45岁的环卫工人李雪兵说:“虽然我没有去国外,但是这次参加出境考察的环卫工人中有和我一个所的,我都认识。他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我觉得推选是从基层一步步选拔的,比较公平。我非常羡慕他们,争取好好干,下次也当先进。”
何大勇介绍,考虑到环卫工人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旅途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出于对他们安全的考虑,每批派了2名工作人员为他们服务、负责联络各项工作。“这8名工作人员都是我们局的科长、副科长等中层干部和一些工作人员,而且都是近两年评出来的优秀的、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何大勇说。
何大勇介绍,本次出境考察的费用全由财政承担,由城管局规划行程,交由旅行社负责执行,每人4800元人民币。严格按省、市表彰优秀环卫工人名单、人数核拨费用,在名单上报、办理签证上严格把关,杜绝冒名顶替。
梁廷江介绍,宜宾市在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市评选中名列第四。此次环卫工人出境考察,也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向世界环境一流城市看齐、迈进的雄心。
宜宾市城管局环卫科科长赖晓东介绍,有机会出境考察的环卫工人都珍惜这样出境学习的机会,在国外认真去看、去观察、去思考,回来之后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议,部分建议已得到落实。
梁廷江说,2010年,环卫工人到香港、澳门参观学习的环卫工人把看到的港、澳两地先进城管模式、垃圾清扫设备、垃圾收集方式带回宜宾。
“现在想想去年的事情,还是特别激动。”2009年市级优秀环卫工人曾蓉说,去年到香港、澳门考察时看到那边街道整洁、有序,感受到了自己的城市与他们的差距。回来后,她和其他的环卫工人共同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如建立地埋式垃圾分类站、环卫工人休息室、环保停车场等。今年7月,她被提拔为江安县环卫所副所长。
“村里人说我是扫地扫出国了,他们都跟着我骄傲,羡慕我。”刚刚从新加坡回来的41岁临港区环卫工人陈九珍说,她平时负责沙坪镇派出所门口路段,以前村里人瞧不起她,现在因为被评为省级优秀环卫工人可以出境考察,村里人还在电视上看到她,陈九珍在村里也抬起了头。
“环卫工人在平时工作中,不但流汗、流血,有时还要流泪。”梁廷江告诉记者,把环卫工人送出境去,不仅是要鼓励他们,更是要在全社会唤起对环卫工人的关注、尊重,唤起全社会的环境意识。
$nextpage$ 赞同方
观点1、应正面积极的理解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出国考察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专供,环卫工人身份低微,与出国考察是不搭边的。宜宾市让环卫工人出国考察,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它昭示人们:社会分工不同,没有贵贱,只要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对构建和诣社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让环卫工人出国考察,并不是像一些人理解的是公费旅游的福利。环卫工人是普通劳动者,但却是重要的“城市美容师”,是城市名片的守护神,他们同样需要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同样需要走出国门,开拓视野。让环卫工人出国考察,是观念的转变,对让城市靓起来,非常重要。如果把让环卫工人出国考察理解为一种福利待遇,实在是太偏狭了。当然,为了避免把环卫工人出国考察当成了公费旅游的福利,关键在于,安排出国考察的环卫工人必须有考察的能力,没有考察能力无疑会满头雾水,稀里糊涂,考察的效果就打折扣了。还有,环卫工人出国考察后,要把取回的“真经”真正消化,付诸实践。在这方面,城市管理者要积极为之创造条件。
让环卫工人出国考察引发热议这件事,还反映出一个问题即不少人对公款出国考察妖魔化了,往往理解为具有腐败性质的公费旅游,这不合适。公款出国考察并不都是腐败,该公款出国考察还得公款出国考察,不该公款出国考察就不一定公款出国考察,不能因噎废食。公款出国考察意味着要花银子,即使该公款出国考察也未必非得均公款出国考察,能省就为百姓省些钱,我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观点2、给更多群体均等机会
“听说我们环卫工人还能像领导一样出国考察,真的很高兴。我们虽然只是城市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是我感觉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平时很多人都尊称我们为‘城市的美容师’。不过我觉得跟出国考察相比,提高一下平日里的福利待遇更能切实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涨点工资、发点过节费啦,等等。”成都市锦江区环卫工人李兴福说。
“大众之所以对公费出国不满,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出国的永远都是领导。这次的环卫工人出国就让人倍感欣喜,也让人看到了出国学习机会的平等。以后应该给不同的群体更多的出国机会,构建一个科学的出国人员选取规则与学习效果测评体系,让每个行业都能真正有效地学习到国外先进经验。”网友“康卓”认为。
“让平日里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们享受出国考察的待遇,这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是对环卫工人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而且现在很多单位都有组织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出国考察、学习的例子。但是,希望不要有不相干的人在其中鱼目混珠,趁出国考察牟取私利。”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何玲如是说。
$nextpage$ 反对方
观点1、花钱出国不如提高待遇
四川宜宾市选拔70名曾受到省、市表彰的优秀环卫工人于18日起分4批前往新加坡考察学习,他们将通过参观、访问的形式,了解新加坡先进的环卫作业和管理经验。据悉,这是宜宾市第二次由政府埋单组织优秀环卫工人出国(境)考察学习。
环卫工人从事脏苦的工作却有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这样的语境下,宜宾组织优秀环卫工人出国考察学习,会引来关注和好评。不过,或赞或弹,一个基本的前提,应该是搞清楚这个举措究竟是工作需要,还是给予优秀环卫工人的福利待遇?
所谓工作需要,就是说出国考察确实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用以提高环卫工作水平。这样的初衷当然很好。可问题在于,学习先进经验是否一定要出国呢?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否适合我们呢?再说,即便环卫工人的确能从国外学到很多适用的经验,但那些先进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能否真正在国内推广使用?
进一步看,组织优秀环卫工出国考察由政府埋单。该笔经费可能会被列入城管局乃至更高层面的“三公”消费支出中。可事实上,国家对控制各级政府机关的“三公”支出一向要求很严,那么置之于压缩“三公”支出的宏大视野,此次考察是否必须,投入与产出是否效益匹配呢?恐怕,并不能因为出国考察的主体从习惯中的领导变成了环卫工人,这个问题就可以忽视。
更大的一种可能,让环卫工人出国考察,本质上是个带有福利性质的奖励措施——借考察学习之名,让优秀环卫工出国游玩。事实上,很多人在看到这个消息时,潜意识中都是这样想的。有环卫工人也表示,出国考察不如涨点工资、发点过节费等。以出国旅游为奖励并非不行,可是把出国旅游冠以考察学习的名头,动机大概就不那么纯洁了。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不正是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腐败之一吗?
当然,相对于领导出国游玩,组织环卫工出国,少之又少,也不必成为反对公款消费的打击重点。问题是,为环卫工人组织学习考察名义下的公款旅游,会强化对这种错误行为的正当性意识。这一次出国的是环卫工人,下一次,不知会有多少领导出国因此次的铺垫而更加理直气壮。抑或,仔细查实一下,即便是此次环卫工的出国考察团中,有多少“带队”或者“随行”的领导,可能也未必是个小数字。
观点2、实是奖励劳模,不必非要考察
毋庸置疑,公费出国之门向平民的开启,意味着对特权某种程度的打破;而环卫工人“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角色影像,以及权利不彰、屡遭歧视的底层现实,亦让出国契机的赋予,平添温情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不难理解公众赞许的发端。
但是,温情也好,关怀也罢,即便有种种善的理由,为环卫工人出国考察的合理性作铺陈,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当我们执着于认定,公费出国之于环卫工人是一种福利的赐予,本身即是一种偏离,毕竟,福利之外,学习与考察,才是公费出国的基本属性和根本价值。
虽然这一政策本是善意,但公费出国作为一种公共行为而存在,福利主体的更易,既无法为其提供非正当性,亦无法提供正当性,衡量的唯一标尺,只能是公共财政的利用效率。这即是说,即便浇铸进温情,保证了遴选公平,也难以绕开对学习、考察所得与财政开销之间效能比率的思考,这是任何建基于公共财政之上的公共行为所必须厘清的命题。
众所周知,藏污纳垢的出国考察早已广为诟病,而诟病之因,源于权力对福利的完全占有,源于难以保障的制度公平,源于回避民意征询的决策专断,但根本上讲,它发轫于出国考察的深度异化。学习、考察属性失位,福利属性的无限膨胀,这些无不使公费出国沦为“个人消费,政府埋单”的权力盛宴。挥霍无度的公帑花销,浅显轻浮的考察效果,两相对比,才是公众痛心疾首之源。有鉴于此,即便底层草根得以触摸官方福利,身份的置换,依旧无法消解对公费出国的怀疑,须知,这一怀疑是不带身份偏见地指向公帑的利用效能。
虽说,环卫工人公费出国之策,可能因实现了对特权的打破,而营造出公平的景象,但是,倘若收支失衡、效率失当,这种公平,终究只是一种幻觉。因为,之于每个纳税人,任何一项投入与产出失衡的公共开支,都意味着一种不公。
真正的公平,应是纳税人与公共财政使用者间的公平。因而,在产出无法量化和预期难以估测的前提下,谁都有理由对政策的施行效率心生质疑。相反,如果一味笃信其善意,而遮蔽经济价值的理性判断,只能说,在公费出国这一点上,还有太多的理解误区需要走出。
出国、涨薪,环卫工要啥?
在出国考察学习多为官员专利的现状下,宜宾市城管局送优秀环卫工到新加坡学习的做法,可以说具有很强的突破意义,故而才引起了公众的侧目和舆论的关注。
确切地说,对环卫工人进行表彰无可厚非,但用出国的方式却未必妥当。这当然不是说环卫工人没有这个权利,或如有网友所说,给环卫工人这样的机会,总比让官员去更好。这种退而求其次的想法,却忽略了两个疑问,一是一线环卫工出去学习究竟有无必要。在“考察学习”成为“公费旅游”的代名词下,这同样难以逃避“公款旅游”之嫌,不能因为参与者是弱势的环卫工,就使“公费旅游”具有正当性;二是当这种做法一旦有了开始,就可能被定格下来,成为一种福利安排。因为考察学习的目的,还是在于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和做法,达到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出国学习的群体就不能仅限于表彰优秀者,而应是工作需要者。
环卫工待遇普遍不理想:干最累的活,拿最低的钱,职业不受尊重,还处在危险之中,这就是环卫工人的现实。如果再联想到“环卫工因为无力交学费,带着3岁孩子上班”的事,那么环卫工出国考察这样的新闻,就太过扎眼。可以说,现在的环卫工,缺的不是出国考察,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尊重、劳动保障、福利待遇和社会救济。假若环卫工一边领着低微的工资,没有足够的休息权,社会地位没有提高,出国考察又有什么实质意义?诚如有建议所言,真想对环卫工进行关爱,就应当解决他们最急切、最需要的东西,从经济和福利保障上应有制度安排,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出国考察与否才不会让人感到疑惑。
编者结语:
在替这些有幸走出国门的环卫工人感到高兴之外,这种派送优秀环卫工人出国考察的做法本身,还是令人感到不妥。
首先是这种政府埋单的公费出国考察,是否就那么名正言顺?我们知道官员耗费公帑的所谓出国考察更多时候无异于公费旅游,那么学习考察的主体换成了环卫工人,难道因为考察者是优秀的环卫工人,公费考察就是无比正当的?其次,这种学习考察的实效到底如何,能否达到预期的考察目的,实不能臆测。咱们与新加坡毕竟国情有别,新加坡道路清扫已实行100%市场化,而我们的环卫工作属于服务大众的公共事业,制度上的差异,给学习其先进经验、掌握其管理真谛带来一定的难度。环卫工人在出国的短时间内,怕只能学得其一些皮毛。故而,派环卫工人出国考察,更多的是对这一群体中优秀者的一种荣誉和福利,至于学习考察之类名目,多少都有牵强附会之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