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11月1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主办的第三届“文化创意产业与品牌城市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1)”报告,这是该中心第二次公开发布指数编制结果。
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基本未变。各省市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序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北京连续两年保持第一;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稳居前五。山东、天津、四川、辽宁、福建位于六至十位。其中,四川首次进入前十名。
报告还公布了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驱动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区,其中生产力是从投入的角度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投入水平,影响力则是从产出的角度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产业驱动力则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产业生产力指数排名前十的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辽宁、山东、江苏、天津、内蒙古、四川;产业影响力指数排名前十的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湖南、山东、陕西、安徽、四川;产业驱动力指数排名前十的为天津、山西、江西、吉林、福建、山东、广西、重庆、内蒙古、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反映的是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地方政府能够从中发现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
在论坛上,由《环球时报》评选出的“最受环球关注中国文化城市榜”也对外公布。排名前十位的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重庆、香港、深圳、南京、天津。
北京:打造世界级城市文化名片
在许多人看来,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一定将金融、科技视为“大”产业,文化气息再浓厚,也不过是“自娱自乐”、“阳春白雪”而已,但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可谓战功赫赫。
10月28日,北京市首次召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会。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末,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有良好基础,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更是远远超过5%的支柱产业标准。
北京市政府早已预见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在全国首先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确定了提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2004年至2009年,北京市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03亿元,平均增速达21.99%,居全国之首。在政府的“助阵”之下,全市已经形成30个文化集聚区,北京的文化创意企业总量最多、门类最齐全,文创企业总数达30万家以上。
今年以来,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1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累计实现收入4506.4亿元,同比增长17.2%,九大领域收入全面增长,其中艺术品交易实现收入301.5亿元,同比增长58.6%,增长最快。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中,今年1至8月,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单位共667个,实现收入3382.5亿元,同比增长24.6%,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75.5%,文化航母优势已初步显现,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展示区已经成为北京的“特色风景”——东部有朝阳大山子艺术中心,也就是著名的798,已成为中国艺术和时尚地标之一;北边有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西部有石景山区首钢二通厂正在改建的中国动漫游戏城等等,这些创意集聚区可谓为文化产业翻出了“新花样”,使得北京的文化原创性最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在全国最高。
日益雄厚的文化,令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都市愈发灵动、丰腴。红墙黄瓦的城池角楼边,可以听闻京剧穿透岁月的铿锵之韵;堂皇明澈的大剧院中,异域的歌喉圆润如珠,落在京城璀璨的地平线。经典演出、优雅戏剧、前卫影像已经接驳北京人生活的脉络,繁华的北京城充盈着文化之都的磅礴气脉。
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北京人的文化享受也达到了世界一流,北京的博物馆、电影院数量已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而北京24个市、区县的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合计16.4万平方米,在伦敦、东京和巴黎之后居世界第四。
为了让这些文化设施始终保持“活力”,北京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则积极推出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周末场演出计划、扶持农村建设数字影厅;相继建设了24个奥运文化广场、修建11个露天剧场;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入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益民书屋建设等。这张细细编织的文化之网使得百姓广得实惠,北京市已成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程度最广泛、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程度最高的城市。
“见多识广”带动文化市场。北京人的文化活动源源不断,文化鉴赏力增强,整个文化市场也不敢“怠慢”,多元化的发展使其充满活力。从1998年开始,每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打开京城演出市场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请来了名家名团演绎古典名曲,更以此特色建立了引进知名乐团到北京演出的职业机制。而2007年底建成并开业的国家大剧院则借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将这一势头更推进一步,吸引维也纳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世界一流乐团频频造访。保利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北京音乐厅也是“名团名家”来往如流,北京已经成为国际最重要的文化演出平台之一。
一些偏于“小众”的领域在北京的发展也势头强劲,2010年北京文化艺术品交易总量350亿元,同比增长160%以上,占全国文化艺术品交易的80%以上,北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传统工艺品交易集散地、高端文物流通中心。
体制改革让产业“穿新衣”,不断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刺激着北京文化产业的神经,使其扶摇而上,飞得更高。目前,北京已完成经营性出版单位、发行单位、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转企改制,还整合了演艺资源,成立了拥有15家企事业单位的北京演艺集团,这个全新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文化企业一经现身便呈现出大鹏展翅之态,2010年,集团中的4家改制院团共实现总收入2.19亿元、演出4753场,分别是改制前的3.86倍和1.95倍。
广东:“探路先锋”引领时代新潮
自2003年起,中央将广东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广东成为文化改革的“探路先锋”。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分类改革试点,推动15家试点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推进全省有线广电网络改革重组工作,组建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省级文艺院团改制任务;加快推进新华书店改革重组步伐,省新华发行集团和广州、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与各市、县(市、区)的重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广东担当起中国文化产权交易的探路先锋,先后成立深圳文交所和广东省南方文交所,推动文化产业和资本相结合。深圳文交所和广东省南方文交所倾力打造了供各类资本挑选的文化产业“项目池”,服务于文化产业的“资金池”。2009年11月挂牌成立的深圳文交所已经帮助一批文化项目实现融资。
作为中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以来,经过连续7届的培育,已成为中国文化领域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助力器”。到今年,七届文博会已累计成交5025亿元。
曾引领流行音乐、粤产电视剧风潮的广东,如今又开始领跑新一轮文化风潮: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风靡全国,广东的动漫产值2010年达到了168.67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广东方兴未艾,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重要支柱产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对于拥有深厚传统制造业基础的广东,如何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转变,将产品与文化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相结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已然成为广东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智慧选择。
今日广东,改革开放之初的淘金地,摇身一变,成为孕育创意文化产业商机的热土。在深圳,诞生了腾讯的神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授予“设计之都”;在广州,传统的岭南文化与“退二进三”产业升级相结合,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起跳点。$nextpage$
上海:海派文化再逢春
10月20日,北京世纪剧院座无虚席,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欣赏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在北京的收官之作。这部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连手打造的百老汇经典,创造了国内音乐剧演出的多项纪录。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又一次坐在观众席上。“我在现场看到,所有观众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许舒亚兴奋不已,“《妈妈咪呀!》是将西方经典剧目移植到中国的成功案例,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次超前的、勇敢的实践。”
从上世纪80年代石破天惊的《曹操与杨修》,到如今《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组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双高”的新编历史剧三部曲,上海京剧院用京剧之“旧瓶”装时代精神之“新酒”,精品力作迭出,缔造了全国瞩目的“上京现象”。运用“中国元素”改编莎翁名著,上海京剧院大胆出新,推出新编京剧《王子复仇记》,继在欧洲地区获得好评后,再度成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最受瞩目的“明星”。
上海是中国的缩影。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融通,开花结果。这里曾是中国现代出版印刷的源头、电影的发祥地、舞台艺术的大码头,孕育了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而今,开放、创新、多样的精神,依然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上海制造”、“上海出品”的文艺创作正显示出日益强劲的整体实力。
而行走在上海,不经意间,总能邂逅文化。苏州河边的莫干山路50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名播遐迩;从静安寺到安福路,一连串剧场和话剧大厦组成的演出带让各地话剧迷们艳羡;浦东的东方市民音乐会即将演满300场;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已走过16年,吸引130多万人次参与……充满魅力的文化图景背后,是上海近年来着力打造“15分钟文化圈”的努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要继续保持领先,这是个硬指标。”他强调,要切实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感,充分认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意义。
浙江:文化产业亮点多
9月29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全资控股子公司浙报传媒成功上市。浙报传媒旗下超过35家媒体,覆盖500万读者,仅201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就达6.58亿元,净利润1.43亿元。浙报传媒破茧的背后,是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新一轮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浙江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
从浙江制造走向浙江“智”造。影视动漫和舞台歌舞剧在许多人心目中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在2011年六一期间,由浙江中南卡通影视有限公司和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大型动漫歌舞剧《魔幻仙踪》却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
用佳片不断来形容浙江的影视产业并不为过,华谊兄弟出品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浙江华策影视出品的电视剧《雪豹》、《中国往事》,都引起极大关注。
影视服务业也拿下了全国4个第一:列入国家重点文化企业的影视机构数量第一,列入国家重点文化企业的影视重点项目数量第一,浙江长城影视的纪录片出口数量第一,浙江华策影视产品出口销售额居全国民营影视文化企业第一。
目前,浙江省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从业人员75万人,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娱乐、艺术品经营、旅游、广告、会展等10个行业,投资总规模达到1300亿元以上。宋城集团、华策影视、华谊兄弟等企业纷纷上市,被业界称为旅游文化演艺第一股、电视剧第一股和电影第一股。
此外,政府文化惠民激活了全社会的文化自觉。2011年端午节,嵊州市最大的民间越剧团群艺在温岭市的两个乡镇连演了五天大戏,团长石国荣说:“现在农民文化需求越来越高,角角落落都有越剧观众。”在这个“越剧之乡”,100多个民营剧团活跃在长三角各地,年演出3万多场。
名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兴百叶龙,也已经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全新路子。它参加了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上海世博会上连演五天。目前,浙江入选前三批“国遗”名单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包括龙泉青瓷、湖州湖笔、东阳木雕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生产性传承。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素养的内在因素。”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强调,浙江要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意识,努力改善文化民生,要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江苏:文化支撑经济转型
作家毕飞宇凭长篇小说《推拿》获得江苏历史上第一个茅盾文学奖;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你是我的幸福》先后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高居榜首;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江苏53件作品获奖,其中金奖3件,超过前十届所获金奖总和;在第三届书法“兰亭奖”评选中,江苏所获创作奖名列全国第二,理论奖名列全国第一……
如今在江苏,文化不仅是“台”,也是“戏”。文化精品集聚群发,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文化产业生机勃勃,接连上演的文化“大戏”成为了江苏交出的漂亮答卷。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江苏文化建设应着力实现‘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三强’目标。”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道出了文化强省建设的真正内涵。
纵观江苏经济发展的数次转型便会发现,伴随着每一次的经济转轨,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总是不可或缺。那么文化到底能为经济做些什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坦言,“文化可以吸引人才,文化可以改变观念,文化可以创造投资环境,文化可以创造财富。”
在经历多年的发展后,江苏经济进入了弯道转轨时期。从“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往日“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早已荡然无存,文化再次成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文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对此,罗志军书记深有体会。
而如何让文化发展的硕果惠及普通百姓,是江苏领导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江苏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不断加大文化经费投入。从2005年开始,江苏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资金送文化下乡,着力营造“15分钟文化圈”。如今,在夜幕下,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农民休闲广场都会挤满老少村民。大人们满脸喜悦,孩子们奔走相告。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登场,一阵阵掌声此起彼伏,一张张笑脸热情洋溢,而这就是江苏营造“15分钟文化圈”成果的一个缩影。
四川:文化一笔浓墨写异彩
10月14日,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在重庆开幕。带着中国戏剧改编茅盾文学奖的“开山之作”川剧《尘埃落定》,四川省川剧院奔赴重庆。除了角逐赛场,院长陈智林还关心这部川剧怎么卖出去。2011年8月,由四川省川剧院出资200万元成立的四川省川艺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形成院团+剧场+公司=非遗传承基地的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川剧传承单一的剧团机制,四川省川剧院创作演出的《变脸》、《易胆大》、《巴山秀才》等经典川剧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引擎轰鸣,四川舞台艺术创作繁花似锦。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四川三台剧目入围。引擎轰鸣,文学川军气势如虹。在《星星》诗刊引领下,一批诗人脱颖而出。长篇小说《重生》、长诗《汶川故事》等重磅作品相继推出。
引擎轰鸣,巴蜀画派强势发声。8月26日,总价值达3500万元的《蜀风雅韵·张自启》艺术品资产权益份额产品在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成功发售,迈出了“巴蜀画派”与资本有效对接的第一步。
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四川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在成都市双流县永兴镇,“出门看书、上网”已成为百姓的口头禅。成都市从2009年起打造“15分钟文化圈”,百姓出门步行15分钟行程内就能参加文化活动。在城乡文化均衡一体发展的背景下,全省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城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小区)”四级文化圈层。
惠民演出不再是指令性安排,“采购”成为送戏下乡的新名词。泸县97支民营农民演出队成立全国首家“农民演艺中心”。他们以“泸县农民演艺网”为载体推出服务百姓的“文化菜单”,老百姓要看什么节目,拿着菜单“点”。
看书、看电视、上网、唱歌跳舞,村里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印记——全省151443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22300个农家书屋落户小村庄,实现50%的覆盖率;全省建成42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实现率达到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县级支中心117个,“县县有文化资源共享中心”的实现率达到65%。
从“不是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到豪迈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条曲线勾勒出川蜀大地的“文”脉。如果把四川文化比作高飞的“凤凰”,那么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便是两翼,文化体制改革则是决定方向和高度的“凤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