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出、社区里的歌舞,还是田间地头的秧歌、免费大片,文化繁荣的盛景,异彩纷呈;文化发展的果实,惠及万家;百姓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映衬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美好的前景。站在岁末年尾,让我们共同回顾2011年那些润人心田的文化惠民行动,回味那些文化民生带给百姓的幸福与快乐,相信伴随着重大文化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继续完善,更多文化阳光会照进城乡百姓的心间,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城市:各类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在城市,自2008年以来,博物馆、纪念馆相继打开“免费开放”的大门,让许多城市百姓从中受益。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意见》,要求在2011年年底前,全国所有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继而,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也步入免费时代,越来越多的“零门槛”公共文化场馆,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文化的福利。
图书馆免费开放,提升市民学习环境
图书馆一直被市民誉为“不是大学,胜似大学”的读书圣地,不少市民认为,能够走进图书馆安静地读书,是一种享受。
在四川绵阳,繁华喧闹的城市中心地带中有一块让人心灵安定的绿洲——绵阳市图书馆。图书馆的大门两边都是绿树和草坪,报栏旁,几位市民正在阅读报纸,几辆汽车停在院子里,偶尔有人走动,但大家都静静的。报刊阅览室里面坐满了读者,有的是附近的居民,有的是专程赶到图书馆来查阅资料的。阅览室内打扫得一尘不染,家住南河坝的沈女士正在向工作人员打听如何办理借阅证。工作人员告诉她,只要出具身份证,交100元押金,就可办理。图书馆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不仅免费阅读、借阅、办证、上网查资料,还为读者免费提供开水、纸张等。在阅览室旁边,还有少儿阅览室、书刊借阅处等,也有不少读者在静静地翻阅书刊。
据了解,绵阳图书馆是国家一级馆,建成于20年前。“5·12”特大地震中,图书馆受损严重,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图书馆实施了灾后维修加固,2011年5月重新开馆。目前,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达60万册,还有电子图书、音像视频等多种数字化资源,所有项目全部免费,为广大市民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
在湖南长沙,免费大餐让文化回归百姓。长沙市图书馆免费开放后的两个月,接待读者5万多人次,为1260多人免费办理读者证,接待人次增长167%,图书外借量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356%。“我是去年办的读者证,但现在比以前来的次数更多了,因为这里每个星期都有新书上架嘛。”在长沙市图书馆社科借阅窗口,读者袁先生告诉记者。长沙市图书馆免费开放前,他每个月来图书馆借一次书,现在,平均一个星期就要来借一次。像袁先生一样爱看书的人,如今在长沙市图书馆内随处可见。每每临近午饭时分,三楼社科外借室里面,仍坐着10来个低头看书的读者。
吉林省2011年年初开始免费开放的图书馆也迎来数量倍增的读者。“今天的新书到了吗?”几乎每天中午,吉林省图书馆都会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是长春市民邰栋。邰栋今年40岁,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地点离图书馆近,她常在午休时间来图书馆借书、看书。据吉林省图书馆统计,邰栋已连续3年勇夺“读者借阅排行榜”状元,共借阅图书1700多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读书姐”。吉林省图书馆免费开放,让邰栋着实兴奋,泡图书馆的时间更多了,“读万卷书”更成为她的梦想。“图书馆免费,让咱们借书、看书不花钱、更方便,积极性更高了。”她说。
无独有偶,在吉林长春市图书馆,有位执着的“讲座哥”,每周图书馆免费的“城市热读”讲座,他几乎都当“座上宾”。这位“讲座哥”是吉林省德惠市沃皮乡退休干部夏作武。每次为了占个好位子,他4点起床从家出发,赶5点到省城长春的火车,然后经过近2个小时的颠簸,到达长春市图书馆。如此折腾,他却风雨无阻,今年图书馆五十几场讲座,几乎场场不落,因为“这免费的讲座太精彩啦!”市图书馆副馆长邬伟告诉记者,绵阳图书馆始终坚持面向一线,服务基层的宗旨。他们经常开展送书下乡、送科技到村、开办公益讲座、举行读书竞赛等活动,同社区、军营、监狱、乡镇等联办图书馆分馆,安排汽车流动图书馆深入学校、企业、农村开展流动服务。通过公益性的文化服务,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
美术馆增加内涵,丰富市民艺术生活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免费开放已经提了很多年。免费开放的意义不是给大家省了那门票的钱,而是要培养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博物馆里,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孩子在听老师讲解艺术作品;看到绘画爱好者在临摹名作;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夫妇相互搀扶着买票参观展览,有的人还认真地做笔记……这样的情景就像美术馆里展示的艺术作品一样美好!
一个民族有了艺术的热情,也就意味着有了创造力和自我完善的动力。2011年,中国各大城市相继实施免费美术馆计划。免费不是目的,目的是激发民族的艺术热情,开拓国民的艺术眼界,养成公众的艺术习惯。
2011年3月7日是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首日,上午8点45分,文化部部长蔡武在中国美术馆门口向公众宣布,中国美术馆自当天起面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9点迎客之际,美术馆门前并未出现排长队等候领票的情景。有几十人排队在领票处领票,陆续进入美术馆各展厅,秩序井然。首批入馆的观众得到了美术馆赠送的礼物——2011年中国美术馆藏品台历和一份中国美术馆馆刊。不少观众显得非常激动和兴奋,他们以免费启动仪式背板和中国美术馆为背景拍照留念,并称要将纪念门票好好珍藏起来。截至16点,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首日领票处发出参观票5367张。截至18点25分,中国美术馆预约系统显示,3月3日已预约票数150张,4日为77张。周六、周日较多,分别为514张、518张。
2011年9月12日,四川绵阳文联大楼一楼的绵阳美术举办绵阳教育系统手工美术展。亮堂的展厅整洁如新,3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参观者络绎不绝,精彩的作品吸引人们的眼球。来自游仙区一个乡镇中学的美术教师陈女士告诉记者,参观这样的展览,对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艺术修养很有裨益。据市文联副主席、书画院院长杨光文介绍,绵阳美术馆于2007年挂牌后,文联投资进行了装修,让场馆具备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公安部门还免费安装了“天网”视频监控,而后免费向书画爱好者和广大市民开放,吸引了不少外地优秀艺术家来绵阳交流,提高了本地书画艺术爱好者的创作水平,丰富了绵阳市民的艺术生活。尽管绵阳美术馆只是绵阳书画院下面的一个展览场所,但绵阳美术馆向所有的文艺家和市民敞开大门。“尽最大努力,让绵阳美术馆发挥文化功能。”杨光文说。
在国际大都会上海,上海美术馆打造多元化精品展览,迎接免费开放日,使广大市民和观众能在免费开放之日能饱享精心准备的艺术大餐。如集中展现两位融中通西艺术大家师徒的作品展《大师之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展》,让观众在欣赏这两位大师作品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们高尚的艺术人格和卓越不凡的艺术才情;还有被誉为继潘玉良之后最杰出的华裔女艺术家贺慕群的《贺慕群艺术回顾展》,展出作品150幅,是其作品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艺术回顾与展示。同时,上海美术馆还推出了来自异域的艺术精品力作,遴选自美国十家版画工作室,50位艺术家的90件作品的《美国版画艺术展》,全面反映了美国当代版画的风貌。《土地-身体: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展现古老且复杂的澳大利亚的甘亚提亚拉原住民文化,多元化的展览,为海纳百川的上海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文化体验。
2011月3月5日,上海美术馆正式免费开放的第一天,观众超1.2万。上海美术馆馆方考虑到现场也有不少是第一次进入美术馆或者非艺术专业的观众,特地安排了展览策展人在现场热情耐心作讲解,以便观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展览作品。同时针对青少年观众群体,上海美术馆特别策划了《和艺术对话——青少年艺术教育展》,从上海美术馆的典藏作品中精心挑选了多幅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观赏的名作,并在展示方式上有所突破。除了既往常规的图文并茂外,还安排专业人员现场解答孩子们针对作品提出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展示,进行真正的“与艺术对话”。$nextpage$
文化馆面向大众,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为了让文化艺术真正走近百姓,服务群众,全国各地市的文化馆先后免费向市民开放,在这里市民可免费学习舞蹈、乐器等,丰富的文化服务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
2011月8月23日,福建厦门市文化馆基本培训和公共空间设施场地正式全面免费开放,成为市民免费的艺术培训大课堂。据悉,厦门市文化馆免费开放包含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文化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软件”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向群众提供。据介绍,免费开放之后,厦门市文化馆多功能厅、辅导培训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面向机关、企事业、学校、部队及社会团体等单位免费开放,可为全市各单位和社会文艺团队提供排练场所。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文化馆拟开设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健身操、主持、摄影等艺术门类培训项目20项,全年培训约60期、90个班次,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值得一提的是,该馆还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开办了适合的免费培训项目,让各个层次的群众都能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权益。
2011月9月1日起,浙江杭州市文化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实惠。首先是公益演出,文化馆依托杭州市群众艺术总团8个分团及专业团体的力量,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免费演出,每年不少于400场,在全市的文化站及社区设立421个基层服务点,通过杭州群众文化网菜单式点击、预约服务,把“文化惠民大礼包”送到全市城乡百姓手中。此外,公益培训,送文化辅导员到基层开展艺术培训;公益课堂,向公众开放,提供免费公益艺术培训,特别关注外来人员子弟、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公益展厅,以文化馆一楼多功能展厅为载体,每天8:30—17:30公益性展厅对外开放,陆续推出书画、剪纸、民间艺术、民间手工艺等专题展览。
一道道免费文化大餐带来的是文化自觉,文化舞台上,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正越来越成为文化实践的主体。
农村:“文化大餐”引发“参与热”、“求知欲”
在农村,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工程以及县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为农民朋友送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广播、电影、电视“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自1998年起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当时的统计,全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中、交通不便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方的1.48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据广电总局介绍,2006年启动的“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主要围绕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盲村”村村通建设和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两项任务开展。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水平明显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吉林省靖宇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所辖的那尔轰村是距离县城最远的村庄之一,到县城有50多公里。村委会主任曲云罡告诉记者,由于路途遥远,山路弯弯,那尔轰村村民过去总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农闲时也没啥娱乐活动,去县城玩太远,村民除了打牌就是看电视。可是以前电视就几个台,选择太少,大家伙儿都觉得生活挺封闭的。现在电视有三十多个台,二人转、电视剧、电影、农技知识,想看啥有啥,感觉自己和城里人日子一样幸福。”曲云罡说。
在吉林省,正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和那尔轰村的乡亲们一样,感受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带来的实惠。2011年,吉林省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列为全省民生实事之一,并将建设重点放在边境地区,计划全年完成683个边境地区广播电视“盲村”建设。
刘绪贵是湖北钟祥市金店村五组的村民,一年到头很难进市里看场电影。但近两年,市电影公司每个月都会在村门口免费放映电影。“电视看多了也没啥意思,在家门口看大屏幕的电影,乡亲们还能坐在一起拉拉家常。”他说。
钟祥市电影公司经理刘平说,全市498个行政村,每个村都配备了电影放映员,这些电影放映员多是本村村民,电影公司为他们配备了放映设备和车辆,有的较大的行政村还配备了两个放映员,每个星期这些放映员都会到各村镇放映电影,出现了“村村挂银幕,月月有电影”的热闹局面。2011年8个多月时间,已经在全市各行政村放映电影5000多场。
刘平说,前两年片源过于陈旧,难以满足老百姓需求,从2010年底开始,最新上演的大片下线三个月后就开始在各村镇放映,《让子弹飞》等一批电影深受乡亲们喜爱。刘万宝是钟祥金店村的放映员,他说,村民们经常打电话问他放映的具体时间和片名。
“送文化”给群众,“种文化”在基层
把优秀的作品和精湛的艺术奉献给人民,一直是中国文联及各团体会员努力的方向。2011年,仅“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就派出2000多支慰问团队,组织近万人次知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到革命老区、受灾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企业厂矿、军营哨卡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工地等,直接受益群众1000多万人。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强调,既要“送文化”给群众、又要“种文化”在基层,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进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临近年关,由政府“埋单”的河南省2011年“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步入尾声,100多家院团在全省乡镇演出2093场。除了国有院团,备受农民欢迎的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万里豫剧团等民营院团也加入其中。
业内著名的河南省豫剧二团2011年在农村免费演出80余场。该团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李树建亲自上阵,为农民表演《程婴救孤》、《清风亭上》等精品剧目。他介绍,为保证演出质量,今年送戏下乡的演出阵容、舞美、音响等都提高要求,每场演出都有国家一级演员参加,让农民群众大饱眼福,“到哪儿都是人山人海”。
如火如荼的“送文化”,提高了农民参与文化的热情,让“种文化”深入人心。目前,浙江已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全省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85%。
在吉林省,4000余家文化大院成为农民求乐、求美的乐园,排小戏、演段子、扭秧歌、搞培训……农民自办文化也跟着红火起来;而覆盖吉林全省9000多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更成为农民求知求富的阵地。
吉林长春市绿园区岳家村村民刘井臣,农闲开始就没闲着,有空就来农家书屋“猫冬”,原来他忙着学习葡萄越冬技术。刘井臣是村里的“葡萄大王”,今年他种4亩葡萄喜获丰收,收入10多万元。“有这么好的收成,和农家书屋的‘专家’分不开。”他所说的“专家”是农家书屋里的农技图书,“葡萄选种种植注意些啥,这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好比身边的专家。”如今和刘井臣一样,许多村民都成了农家书屋的“铁杆粉丝”。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蒋堂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陈纪祥,则深切体会到“文化大餐”带给农民的新变化。他上世纪80年代就在乡镇图书室工作。“当时农民读者都喜欢看武打、言情小说,借书不还的也不少。现在像农技、经济、历史名著方面的,最受欢迎。”
解读:政府给力文化民生 免费的文化“大餐”会更多
从城市到乡村,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逐步构建起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成为提高百姓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这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中国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得到了重点扶持。
浙江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吉林省将文化提高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高度,2011年拨付资金9.2亿元,支持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落实“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河南省则把“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文化惠民活动,连年列入全省民生实事,狠抓落实……
吉林省通过构建图书馆联盟,将城市图书资源与县乡镇各级联动,努力将更多城市图书资源送进乡村;河南省将继续通过“舞台艺术送农民”、“省直文艺院团千场演出下基层”等活动,拉近城市舞台艺术与农民群众的距离;浙江省提出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摆在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今后文化惠民行动指明了方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