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年年有,今年更严重。2011年已过,国内多个省市的血液储备纷纷告急。前不久,上海组织过一次“你为什么不献血的十大理由”之千人问卷调查,担心血液被牟利名列“十大原因”第二位,说明民众和社会对各级官办血液中心极不放心。官办的血液中心本系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可是,这些年被媒体揭开“冰山一角”的成堆丑闻实在令献血者深感寒心。
实际上,让人们纠结着要不要献血的远不止上述原因。
根据昆明的早前一项统计,昆明市农民工和大学生无偿献血的比例超过了90%,为何公务员和医务人员不带头献血?免费捐的血却以一袋20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卖”给用血者,血站有没有从中牟利?人们捐的血到底最终输给谁了,会不会因为储存不当被浪费掉,例如用血浆浇花……从公众的这些疑问看来,在《献血法》实施十多年后,公开的、透明的、让人信任的献血用血机制和政策却始终没有出现。
其中,由于献血信息未全国联网,“献血简单,用血繁琐”就是被诟病已久的一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临床用血时可以免交用血费用,其配偶和直系亲属用血时也能有一定的优惠,具体减免程度根据各地规定不一。因此,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免费用血是很多人献血的理由。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患者献血信息没有全国联网,献血者用血时不能在医药费中直接扣除,而需要先垫付用血费,然后拿着献血证回到原来献血地区的卫生部门报销。
公众献血热情的下滑正在倒逼制度的改良。据前述《扬子晚报》报道,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13个城市都将实现献血者用血手续简化,献血者用血可以在出院时一次性扣减用血费用,不必再先垫付用血费。此外,全省血液中心还将实现联网,可以让献血者在省内用血时实现异地报销。
一方面,公众对献血安全性有质疑,另一方面,临床用血的需求在显著增加,而今年出现的“郭美美事件”等又加重了公众的信任危机。新华网据此评论称,缓解“血荒”需先治“心病”。在目前的现状下,当务之急是改变用血机制,比如增加透明度,厘清费用,真正做到让无偿献血者放心。
多少年了,甭管有无法律监管,各级官办血液中心都在程度不同地做“血生意”,黑市上经过检验合格的血,每百毫升已卖到1500元。这厢是无偿献血,那厢是有偿供血,“平价血”供应紧张,甚至常年告罄,“议价血”按计划保证供应,“高价血”随到随取,经如此披着官办外衣的“血头”们长期侵蚀和作孽,崇高的无偿献血事业在中国怎么能不变味?
公民无偿献血,官办血液中心采血、验血、储血、配血也需要一定成本,这块成本只要是合情、合理的,且账目是公开的,相应费用摊入血液价格是应该允许的。绝对不允许的是,血液中心成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小金库”,血液价格中摊入了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额外奖金、福利及大量的“三公挥霍”。仅从《献血法》施行后的13年算起,迄今国内有哪一级、哪一家官办血液中心公开过自个的账目?国家审计在此领域亦属一片白地。
医疗机构也多不老实。过去是以药养医,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以药养医有所收敛,“以血养医”则迅速成为创收新手段。很多手术病人,其实根本无须输血,医生却连骗带哄忽悠病人心甘情愿使用“高价浪费血”。部分手术病人的确需要少量输血,医生和医院却对病人加大输血基数,患者或家属无端破费钱财,社会糟蹋宝贵的“血液资源”,医院和医生则乐滋滋偷着数钱。
中国血荒决非荒于血资源不足,也不是国人的思想觉悟太低。血荒“荒”于信任危机,其“荒”之根本,与郭美美事件后红十字慈善遭遇的“慈善荒”皆出于同一种原因。变异的血荒再次警告全社会,苟无信,“荒”即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