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第九届《财经》年会上建议,4.1万亿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可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郭树清称,将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投资资本市场,对全体居民大有好处。(12月18日《新京报》)
然而,公众对于地方社保资金入市却普遍充满了忧虑。《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刘杉认为:“如果股市不改圈钱职能,证监会不将工作放在保护投资者方面,那么养老金入市就是圈完你现在的钱,再吃掉你养老的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也担忧:养老金这头鳄鱼进入中国股市,会不会变成壁虎再走出来?
证监会的意愿是,希望股市在不停发新股的情况下,还要止跌企稳,能反弹最好,至少不要继续走低。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到底有多少能进入股市,本身就是未知之数,但源源不断的新股发行,迟早会把这些许的资金消化殆尽。
从资金市场的涵养来看,海量资金的投入可以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但必须指出,在中国的社保制度并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养老金可以说是救命钱,这部分的资金管理亟须的是法治和制度化的双重保障,追求的是增值保值,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如此才能体现养老救命的本质属性。可见,对于养老金和社保基金,严密监管才是正理,摒弃风险的投资保值渠道、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定期公开养老金的去向和收益情况才能让民众放心。
社保资金入市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风险太大,社保资金必须是安全第一,如果大幅亏损,将是社会无法承受之重;另一个问题则是,如此庞大的社保资金入市,有悖于市场的公平和自由竞争,甚至会带来政府对私人经济的操控或绑架。事实上,即便是在拥有相对完善资本市场的美国,个人将养老金投入股市增值已是普遍选择,但联邦社保基金禁止入市。
专家认为,即使养老保险基金实现了省级和全国统筹,如果中国股市无法解决自身问题,养老金入了市恐怕也存在诸多问题。
大量的虚假信息、操纵股票欺诈上市得不到严惩,反而为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所津津乐道,违法成本极低。除非政策出现比较大的改变,即对股市的态度出现变化,否则市场无法好转。股市有风险,投资和投机并无原则上的界限,但是中国股市必须置于严密的制度性监管之下,让中介机构和上市股市自律地恪守资本市场的理性规则,中国股市才能健康发展,投资和投机才能沿着理性正常的轨道前行,而不是为八面来风的不确定“政策”而紧张敏感,股民们则时刻处于风声鹤唳的焦虑之中,导致股市的极端性震荡。
若4万亿养老金进入不安定的中国股市,将会引发怎样的资本动荡?如果说这4万亿养老金为特定的中介机构所掌控,在现实的资本环境下即使能够获得高额的投资利润,反而愈发彰显股市的不规范,所获利润也是从广大中小投资者和散户那里凝聚而来,这样的利润是有道德瑕疵的,也是对中国股市的严重戕害。
更何况,中国只有力量孱弱、缺乏自律规范意识的证券公司,而没有成熟的投资银行。正如郭树清所言,中国证券公司全行业总资产不到高盛的三分之一,净利润只相当于摩根斯坦利一家公司,这些公司目前还处于低层次的逐利诉求阶段,很难起到价值投资的引导作用,将4万亿养老金交给这样的机构去投资,着实让公众不能放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