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爬楼的故事
现代的社会,医学发达,生活品质提升,在先进的国家里,人民的平均寿命大约可以活到80岁。如果用80岁的人生比喻80层的大楼,则要从呱呱堕地的一岁开始,一岁又一岁,就等于爬上一层又一层的大楼。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如何才能爬上最高的80层楼?也就是我们最高的寿命、最巅峰的人生呢?
话说有兄弟2人,外出登山,下山后回到80层楼的家,正好碰上大楼的电梯故障。登山的兄弟觉得无所谓,仗着他们平时登山,训练有素,因此虽然爬楼梯上楼很辛苦,他们还是振奋起精神,卖力地往上爬行。当他们爬到20层楼的时候,不但不觉辛苦,不觉疲累,而且自觉自己是登山的好手,何惧于高楼?于是又再努力往上爬。当爬到40层楼的时候,忽然感觉到有些疲累了,尤其行李中装着爬山的道具,非常沉重。兄弟2人于是商量,决定暂时把行李放在第40层楼,等到有电梯可乘时,再来取回。
凭着登高山的信心、勇气,再继续往上爬,到达了60层楼,终于感到疲惫吃力,气喘嘘嘘,无力再往上攀登至80层。但是仔细一想,都已经爬了60层楼了,距离住家的80层楼,只剩下20层,还有何难?于是尽管辛苦、疲倦、气喘、流汗,种种的困难,腿酸力尽,终于还是爬到第80层楼。当哥哥准备要开门进入家屋的时候,忽然大喊:“糟糕!锁匙放在行李中,没有带上来!”此时兄弟二人不觉如泄气的皮球一般,感到一片茫然!
这个故事说明了,80层楼的生命,80年的岁月。最初20层楼的人生,青春力壮,幸福快乐,无限美好。但是到了40岁,为了家计儿女,生活的重担,就如行李的负担为难,这时候有的人就把这个负担放在40岁,继续登上60楼。在60岁的人生里,已经感到体力不继,负担嫌重。不过人生往高处走,只得带着龙钟老态的身体,继续往上爬。当到达80岁的人生高楼时,回首往事,那一把锁匙还留在第40层楼,但此时已经没有力气再回头去取来打开幸福的家门了。
聪明的人,你也有80层楼的人生,每一层楼,你都想做些什么呢?
(文/黄博)
【幽默】
猴子的爱心
刘家集乡的王乡长思维很超前,认为一个地方的经济要靠一个品牌带动。靠什么呢?养鸡、养鸭、种药材……都被旁的乡抢到了前头,他不想步别人的后尘。他想了好多天,决定开辟个猴园。
说干就干,先建园,后买来五六十只猴,还聘来个养猴技术员。
乡下人很少见猴,就都来看。乡里就收钱卖票,收入倒也可观。才一年多,又繁殖了十几只。王乡长等人大喜,决定在此基础上开发猴子表演项目。就从某马戏团高价请来个猴子教练。教练日夜训练,仅几个月,猴子们就基本训练有素。小猴们敬个礼呀,拿个大顶、翻个跟头呀,那是小菜一碟。
县里转发了该乡以养猴带动一方经济的经验材料,乡长因此提升走了,胡副乡长升任乡长。新任乡长想:这都是老乡长的功劳,自己如何在此基础上更出点彩呢?经过苦思冥想有主意了:原来,每次领导来,他们都是调来小学的学生进行夹道欢迎,现在何不训练让猴子手举鲜花夹道欢迎呢?他叫教练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训练了一段时间,让猴子分列两旁,摇着鲜花,还像那么回事。一天,胡乡长说训练要再抓紧些,10天后有个市里的大领导要来视察哩。
连续几天,天气极热,猴子们在太阳下被晒得流油,有个年长的猴子撑不住,一下蹲在地上。教练员就让其他猴子休息,而把这只猴子捆到了远处竖着的那根惩罚柱上,猴子被晒得呲牙裂嘴。此时,正好有几个小学生路过。打花伞叫小玲的小姑娘见猴子痛苦的样子,就跑过去把自己的小花伞罩到了猴子的头上。教练员就动手拉小姑娘,但刚拉走了玲玲,其他小学生的伞就又罩过来了。气得教练员只得收猴回园。
恰在这时,市里大领导视察提前啦,明天上午就来。胡乡长问园长:“让猴列队欢迎,有没有把握?”园长说,训练时间短,怕万一猴子们不听话,可就弄巧成拙了。不如欢迎还是让小学生们上,让猴子们去献花。
第二天,小学生们老早就列队站在太阳底下等待领导的到来,站在左边第一名的就是小姑娘玲玲,她忍不住地用花手绢擦脸上的汗。
终于等到领导们来了,都打着伞。前边中间的那个是大领导,很胖。大领导走到欢迎队伍中间时,人们眼前一亮,只见一队猴子手举鲜花从大门口跑出来,领头的就是那天挨罚的大猴子。
领导很惊奇,说:“咦,猴子也会献花?”他话音未落,只见那只大猴子却把鲜花一扔,跳起来一把夺过手下替他打的花伞,三蹦两跳跳到玲玲跟前,高举猴爪,把伞罩到了玲玲头上。其他猴子马上模仿大猴的动作,没等人们醒悟过来,一把把伞已被猴子们夺走,一只只跳到小学生们旁边,举着伞为他们遮阴。
胡乡长脸色大变,万分着急地说:“你看……这些猴子,真是……”领导停住了脚步,大声道:“好!这真是些好猴子呀,有爱心的猴子!”
(文/王晓军)
【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常用来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
春秋初期,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等八国军队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楚成王接到密报,一面调集兵将准备同齐国作战,一面派屈完到齐国军营进行谈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他对楚国非常忠诚。为了楚国的安危,他只身前往齐国的军营去见齐国的管仲,责问他:“你们齐国住在北方,我们楚国住在南方,齐楚两国相隔这么遥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境内。尤其没有料想到你们的兵马,竟然践踏我们的国土。”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辞,把管仲问得理屈辞穷,无言以对。齐桓公见楚国没有屈服的意思,于是就把大军开进楚国的领地内,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谈判,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短歌行》也有这个典故:“耳边闲事有何极,正可付之风马牛。”
(文/成语故事)
【亲情】
留在最深处的爱
她变得谁都不认识了,外孙、孙女,甚至自己的女儿和儿子。
有一天她失踪了,我们全家都急得不行,四处寻找,最后终于在郊外看到她了。可她一个劲嘟囔为什么要带她回来,她要回她自己的家。
我们都十分痛心,原本那么疼爱我们的外婆不见了。唯一庆幸的是她还记得外公,有时她睡在床上,双眼无神地看着天花板,嘴里就喊着外公的名字。可她却不认得外公的人,就算外公站在她身边,她还会用拐杖打外公。但我们知道外婆的心里还是有外公的,毕竟外公是她这辈子最爱的人。
后来,外婆的病情变得更不乐观了,需要住院。一开始,外婆死也不肯去医院,最后我们和她说外公在医院里等她,她这才妥协了。一路上她还不住地问我们,医院到了没,她要见外公。其实那时外公就坐在她的旁边。到医院后,外婆渐渐喜欢上了吃橙子,并且只要外公喂她。我们还以为她认识外公了。谁知她说:“我就要他喂,他喂的样子像老头子。”
外婆得病后,嘴里总爱自说自话,讲一些她和外公以前的事情。说得累了,便无声地比划着不同的姿势;抬起,放下,直到没有力气再比划,她才在外公那怜爱的眼神中静静地睡去……
慢慢地,外婆有点认识外公了,她开始什么事都依赖外公,外公一会儿不在她就要喊他。她的脾气也好多了,当然只是对外公。外公说什么,外婆都能很认真地去听、去做,仿佛一个刚懂事的小孩。
外公80大寿,全家人说要好好庆祝一下,所以把外婆暂时从医院接回。面对那么多“不认识”的人,外婆显得很害怕。她不停地拽着外公的衣服,让外公赶客人们走。外公对她说,那是他的朋友,让她不要害怕,果然外婆就不闹了,静静地坐着,吃着外公递来的橙子。
吃饭的时候,外婆不停地往自己的碗里夹菜,她面前的碟子已经堆得很高了,可还是不停地夹。然后,她把菜推到外公面前说:“老头子,我给你抢了好多,你赶紧吃,再不吃,别人就来抢了。”外公看看那个碟子,里面什么菜都有,杂乱无章,再看看外婆认真的脸庞,外公的眼里溢出了泪水。
最后,外婆还是离我们远去了。临别时,外婆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静静地望着坐在床边的外公,那眼中的不舍和温情让晚辈们都禁不住失声痛哭。病魔切断了外婆和世界所有的联系,让她遗忘了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人和事,唯一不能割断的是她和外公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文/雨季)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