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11连跌,但人民币并未一路贬值,就在6.36区间上下徘徊;因为有人民币中间价HOLD。不过,人民币“坚挺”的内外压力都不小。内外夹击因素作用下,央行的护盘可能显得有些气喘吁吁。
不管怎样,现阶段,央行在市场和银行的博弈中是赢家,防止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弱。但在未来几周甚至几月中,市场的力量或许允许央行退居后方,允许更大的双向波动。这也意味着短期人民币贬值预期可能会持续至2012年的一、二季度。
内忧外患,投资市场不乐观
对内,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速的双双回落,PMI、进出口数据下滑,还有外资机构做空中国银行业之嫌,短期内人民币升值预期走低。
2011年11月的PMI数据让专家惊呼“中国经济加快减速,硬着陆风险上升”。12月2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PMI从10月50.4%大幅下滑至49%,是自2009年3月份以来首次回落至荣枯线50%以下。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为3344亿美元,增长17.6%。其中出口1744.6亿美元,进口1599.4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速回落至13.8%,进口同比增速回落至22.1%,贸易顺差较10月减少25亿美元至145亿美元。而靠沽空港股获利而闻名的 Julian Robertson老虎基金旗下Kelusa Capital,11月将其中国对冲基金的规模扩大逾4倍至2.5亿美元。12月5日,惠誉中国银行业评级主管朱夏莲称,国内银行的困难暂不通过不良贷款率显现,但现金头寸紧缺凸显中国银行业增长乏力。
对外,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欧洲市场美元缺口亟待弥补,导致外资大量流出新兴市场,回撤欧美市场;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购汇率首次超过结汇率,经济实体购汇意愿骤然上升;他们在短期人民币贬值预期作用下,竞相选择外汇。
事实上,这一变化始于2011年9月下旬。央行外汇储备数据显示,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比8月减少608亿美元,是自2010年5月以来首次下降。究其原因,既有当月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大幅走强,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账面汇兑损失,储备余额环比下降;也有同期购付汇增加,外汇供求失衡状况改善的缘故。
数据显示,2011年9月下旬以来,香港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和汇率预期与中国内地出现明显分化。香港市场即期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于内地汇价差由负转正(即由溢价转为折让),无本金交割的远期美元对人民币则由贴水转为升水(即由人民币升值预期转为贬值预期)。这令在内地卖美元、在香港买外汇的无风险套利行为,迅速转为在内地买外汇、在香港卖美元;9月末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人民币购售额度项下买美元的额度首度告罄,一改此前买人民币额度吃紧的状况。
于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综合变化的作用下,两种货币的需求一起一落,即国际市场上人民币需求的相对回落与美元需求的相对上升。这一次,奢望多年“做空中国”的国际投资机构似乎如愿以偿,开始获利。而市场抛售人民币事件也从离岸传导至在岸。
不过,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却认为人民币疲软是进出口商改变了他们的结售汇行为,而非资本账户下的交易或者热钱外流所致。因为中国公司的贸易额巨大(2011年出口或达2万亿美元),故其结售汇行为的稍许变化会对境内银行间的外汇市场造成巨大影响;这一幕在2008年危机期间亦出现过:当时市场预期变成了人民币贬值,进口商的行为发生戏剧性变化;他们买入付款所需的外汇高达90%,变化根源在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重大反转。
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降低,市场有人看跌人民币。进口商又开始买入更多的美元,他们的行为也受到新兴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与股市互为牵引
据统计,自1994年外汇改革开始,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接近40%。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8.2765,到2007年突破7.8,且13年来首先超过港元,2008年4月10日破7,至2011年11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已升值到6.3405,6年来升值了30.53%。
2011年以来人民币已升值近4.6%。而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也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上升了5.34%,这比2007年底时高了约12%,是除巴西和印尼外新兴市场中升值最快的货币。
回顾历史,自2005年7月21日,出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宣布实行汇改,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自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股市便不断上涨,在汇率改革的当天,上证指数收于1020.63点,而宣布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第二天,股指即大涨2.5%,收于1046.31点。截止2006年12月13日,股票指数上涨了120%。
从2005年7月21日—2007年10月16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从8.11降到7.5136,降幅为7.35%。期间上证指数从1020.63点一路飙升至6124.04点,涨幅高达500.03%。
自2005年以来,股市逐步走出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正如市场所认为的那样,这波牛市行情要归功于2005年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人民币汇率先是跌破1:8关口,继而逼近7.6的水平,人民币大幅升值无疑对股市走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汇改和股改几乎出现在同一时点,也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如果仔细分析,此轮人民币升值略早于股市启动,也反映出人民币升值对股市行情启动有一定的前兆预示作用。
从2007年10月16日—2008年10月28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从7.5136降到6.8369,降幅9.01%。上证指数从6124.04点跌至1664.93点,跌幅达268%。
在2007年10月份之前,人民币升值与股市走势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两者互为影响的成分更多。但当股市疯狂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在2007年10月16日股市达到顶部之后,市场急转直下,一路狂泻。而此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在股市见顶之后,出现了加速升值,一直涨至次年4月份。4月份之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才有所减弱,直至走平。可以看出,在股市走熊的过程中,股市的反应明显早于人民币汇率的反应,股市行情对人民币汇率有一定的拐点指引作用。
从2008年10月28日—2010年7月,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基本处于横向窄幅盘整的“一直线”中。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2010年6月19日,央行再次公开表示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期间上证指数却经历了从1664.93点到3478.01点,再从3478.01到2481.97点的轮回。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目前,人民币汇率变动不大,基本维持在6.8的水平,处在温和升值的过程中。与前期大起大落的走势相比,这个时期的股市无疑呈现出温和上涨的趋势。从时间段上看,人民币汇率走平的拐点出现在2008年7月份,而股市企稳回升出现在2008年10月份,再次说明在牛市行情到来前,人民币汇率的表现对股市行情有一定的先行特征。
2011年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3.7%。香港的恒指及国指累跌17.8%以及19.2%,上证指数则下跌了17.2%。
在人民币波澜壮阔的一路升值过程中,A股市场也在期间出现了跌宕起伏的表现。实际上,人民币兑美元连续跌停在2008年12月初也发生过,当初也因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速面临大幅下滑压力,当时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8482,而一年期人民币无本金交割合约已跌至7.3550,市场预计,人民币汇率一年后将贬值到7.3550。现在看来,一年后人民币升值已经达到7.5%,显示当时人们过于悲观。
总之,股市的表现和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互为牵引。有关分析人士表示,在牛市行情中,人民币汇率的反应要早于股市的反应,而在熊市行情中则恰好相反,股市的反应要早于人民币汇率的反应。另外,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短期内还是具有利好效应的,投机性资本的流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行情。但这里面有一个人民币兑美元临界值的问题,临界值究竟是1:5还是1:6并不好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势必会传导到资本市场上来,那个时候就会给股市带来负面影响。
贬值预期何时消失?
那么,祸起贬值预期的人民币即期汇率何时能企稳呢?一些观点认为,人民币贬值预期或持续至2012年二季度。不言而喻,贸易顺差的不断累积是人民币汇率保持持续升值的最重要基本面。
正如1994年以来,除1998年外,中国国际收支持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到2011年9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3.2万亿美元,远超出1993年底212亿美元的规模。而截至2011年9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1994年初累计升值37%,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7%和65%。
分析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以及全球经济再平衡有可能扭转这一趋势。中国的潜在增长率逐步下行在未来是个大概率事件,而以欧债危机为代表的外部需求也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疲弱,换言之,未来中国的出口增长以及中国的贸易顺差继续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力量将趋弱。
但在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看来,人民币拐点并未到来,从今后几年趋势来看,人民币还是升值。预计明年二季度开始出现升值趋势,但波幅率会较此前大一些。
民生证券亦认为,尽管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但中国经济增速仍远超美国经济增速,人民币名义汇率仍低于均衡汇率,通过人民币升值是纠正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必然选择,且人民币升值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双向宽幅波动的渐进升值仍是人民币汇率的未来取向。
如果2012年后期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出现改观,出口有所好转,那么清晰的人民币升值途径将有望再现;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预计2012年后期至2013年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达1%。不过,如果人民币贬值预期真的被言中,热钱外流将会加剧。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