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两会”开幕式现场
加大创新快转 提高发展质量 ——2012深圳“两会”代表委员为特区提质加速建言献策
“2012年,深圳GDP增幅10%左右,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将进一步下降。”1月8日,深圳市长许勤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深圳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深圳质量”成为两会上最热门的话题。
如何创造和提高深圳质量?众多代表委员们从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观点,为深圳“创新快转,提质加速”建言献策。
迈入“文化自信”时代
政协委员、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陶一桃认为,深圳目前正迈入“文化自信”时代。同时她也指出:文化产业既然是产业,就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不是一场运动,不能一窝蜂,要避免大跃进式的发展,在产业繁荣的追求上不能一味要求做大做强;发展产业,并不意味着所有文化产业都能产业化。文化“过度产业化”会带来文化的低俗化,要警惕浮躁,切忌“学术文化”产业化,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是绝不能走产业化路子的,否则就是糟蹋文化。
如何进一步推进深圳文化创新发展?人大代表、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黄扬略社长认为,在前海打造一个创意信息港,推动深圳设计之都的建设,打造创意设计产业的高地。黄扬略表示,目前深圳在创意和媒体服务产业发展拥有城市竞争力、区位、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人才及总部经济的优势,可以说深圳创意文化产业领先全国,但布局分散,急需规划一个标志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带动行业发展。因此他建议在前海规划建设深圳创意信息港,打造高规格、国家级、国际性大型创意产业聚集基地,希望借力新区特殊政策,推动深圳创意文化、传媒信息服务两大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推动深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率先公布PM2.5数据
“深圳应率先向公众公布PM2.5监测数据,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来降低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今年两会“PM2.5”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PM2.5引发的环境空气质量话题,受到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
众多代表、委员关注PM2.5数据何时发布的同时,更关心发布后如何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公布PM2.5之后,治理、管理很关键,要跟得上。”深圳市政协委员、侨联主席孔爱玲表示,环境优劣不仅涉及宜居问题,对吸引投资也相当重要。对于PM2.5,政府应该牵头成立一个部门,将各相关部门汇总,分别负责监测、治理等内容,对症下药,改善环境。
政协委员、深圳友利通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平认为:无论是监测PM2.5数据还是公布PM2.5数据,都是为了引起市民对空气质量问题的重视,督促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共同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他提出建议,将PM2.5监测纳入政府环保部门的计划,成立专门研究决策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制定科学、切实有效的改善方案,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污染源进行有效地改善。
政协委员、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唯平建议推广新科技,净化汽车尾气。何唯平认为,城市废气有八成来源于汽车尾气,而PM2.5也有近五成来自汽车尾气。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深圳大气环境“头号杀手”。何唯平称,目前治理汽车尾气的污染,主要是控制汽车发动机的减排,但困于技术上的瓶颈,并不能实现零排放,这样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虽然由于技术进步不断减低,但由于汽车增长的速度极快,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不减反增,必须采用新的技术治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nextpage$ 运用优势,力促科技与文化融合
“不发展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是没有前途的文化产业。实际上,科技与文化已经分不开了。”9日下午,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政协委员、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明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他表示,在建设文化强市的大环境下,深圳要充分运用其科技优势,力促科技与文化融合,赋予文化产业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为科学技术界政协委员,袁明在前两届会议上提出过三网融合的提案,建议深圳率先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出口和转型。此次参会,他的关注点仍然是“科技与文化”。他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互联网、3G、物联网等科技进步和产业政策的推进已经让文化传播没有了疆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深层次地探讨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就成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他认为,应该大力扶持科技界的领头羊企业,促进企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让其成为产业发展的集中体和平台,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港澳委员关注前海合作区建设
被誉为中国“曼哈顿”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去年正式写入“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15平方公里地处深圳却以“深港”共同命名的特殊片区,既承载着深圳打造“特区中的特区”的美好愿景,也必将成为香港现代服务业和其他产业深入内地市场的重要桥梁。因此港澳委员今年对前海关注的热度持续升温。
政协委员、香港达升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振良向记者表示,如果说去年是前海“起跑”,是“打基础”,今年应该要“起飞”。他认为除了前海的规划蓝图所展现的宏伟经济目标,前海更多的意义还在于给了深圳和香港体制机制“融合”的创新空间,开辟出一个深港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前海将给香港带来更大的商机和生机,同样,前海也创造了深圳寻求突破的宝贵机遇,他期望两地政府都能把握这一机遇。
黄振良认为,深圳可依托珠三角,衔接香港,面向国际,辐射内地,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以海、空、港的快速发展为基础,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培育物流市场,重点建设物流园区和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创新商品流程,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积极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实现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推动现代物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深圳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政协委员、香港中产联盟主席、沙田区议会副主席彭长纬认为,深港澳互动合作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像“前海合作区”这样的跨境项目规划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据我了解,前海的开发开放取得了政策、立法以及招商等五大方面的最新进展,但是许多香港民众甚至是海外企业对前海项目的知晓度还不够。”彭长纬建议,既然前海合作区坚持深港合作、面向全球的战略取向,就应当加强前海的海外宣传。此外,他还建议深圳市政协今后要为香港市民多举办一些考察活动,让香港市民对深圳政协委员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让他们多了解政协委员如何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
食品质量应向“香港标准”看齐
人大代表、福田区副区长夏炀建议,建立供深农产品流通准入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可向供港蔬菜的标准看齐,通过备案审批的生产基地定向供应,实现源头准入把关,严格落实标签标准化管理,建立供深农产品安全追溯机制,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民食品安全保障。
人大代表、深圳市和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扬勤认为,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些年来,隔三岔五就会爆出食品安全事件,苏丹红、三聚氰胺、黄曲霉毒素M1……诸如此类的专业名词已让普通百姓耳熟能详,其反衬出的正是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不到位。因此他建议深圳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人大代表、深圳市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表示,相比香港、东京等先进城市,深圳在供深农产品的监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说到食品安全问题,一些职能部门就会大倒苦水,摆出这样那样的困难。或许监管工作确有难处,但香港能做到的事,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能够保证供港食品的安全,为什么就不能在保障本地食品安全方面多下些功夫?眼下看来,很多事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去做的问题。我们常说深圳要向香港学习,“学习”的内容,首先应是如何改善民生。具体到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像香港一样,实施严格的准入、检测制度,不合格的食品,坚决不能让其流入市场。同时,需定期、及时公布产品不合格企业名单,对其施以严厉处罚甚至将其淘汰出局,使相关生产、销售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保障食品安全不是无解难题,既然身边已有成功的榜样,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在此方面应更有作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