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从来没有去过美国。年轻的时候,他是美国文化、历史和人物的崇拜者;到了中年,因为意识形态、冷战和内政需要,他对美国“恨”之入骨;到了晚年,因为担心北极熊的觊觎和国家的安全,他把后来美国人很不喜欢的尼克松总统请到了北京。中美谈出了《上海公报》。毛泽东没有实现的梦想是到密西西比河里畅游,像他横渡中国的长江一样。1976年他撒手走了,中美还没有邦交关系。中美领导人当时都还没有泅渡过河的勇气。
1979年年初,《中美建交公报》签署不到两个月,邓小平到了美国。当时陪同出访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之在飞机上问邓小平:“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同美国的关系?”邓小平回答说:“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大业随着访美而启动。
1984年,《八一七公报》签署近两年之后,赵紫阳总理访问美国。当年,中美关系还在蜜月期间。次年,在河北正定工作的习近平到了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艾奥瓦州马斯克廷市考察农业和养猪,住在德沃夏克夫妇的家里。
1999年,在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不久,朱镕基访问美国,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美国人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并准备承担回去被扣上“卖国”帽子的责任。今天的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显然受惠于那次看似受损的谈判。
2002年,江泽民在即将卸任前到德克萨斯州克劳福特的牧场与小布什总统见面,奠定了自己是大国政治家的地位,也夯实了中美在9·11之后精诚合作的基础。
2002年,胡锦涛第一次在美国精彩亮相;2011年,胡锦涛再度访美,让世界了解“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带来的硕果。
2012年,27年过后,即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导人的习近平依然记得他当年在艾奥瓦小住的人和事,让世人第一次从侧面了解到这位平时难以揣摩的领导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邓小平1979年令美国人“目瞪口呆”的访问到习近平2012年让美国人“直言不讳”的造访,中美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79年,邓小平到美国时要的是政治上的支持(反苏)、经济上的援助(现代化)和教育上的互动(派遣留学生);2012年,中国已有足够的政治实力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分庭抗礼,也有足够的资本购买大量美国的产品(习近平1985年到艾奥瓦“学农”,2012年在艾奥瓦一笔签署农产品购买合同41亿美元),但还需要美国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出售高科技产品并消费中国的出口商品。
从1959年春天毛泽东在武汉对放弃美国国籍而到非洲加纳流亡的杜波伊斯说他想去密西西比河游泳,并期望得到杜勒斯、尼克松和艾森豪威尔三位的支持,到2012年早春习近平在华盛顿特区走遍行政和立法权利机构并在密西西比河畔主办第一次中美农业论坛,半个世纪零三年的历史变迁使得中美从死敌变为盟友又变成谁也离不开谁但肯定同床异梦的邦交国。
然而,两国的领导人和精英应该都已认识到,意识形态的不同和政治制度的各异不能使中美两国在短时间内结为盟国,但双方国家利益的需要、东亚的繁荣与稳定的需要及世界和平的需要又使得两国必须在有朝一日结为盟国之前顾全大局,克服误解,消除疑虑,放弃文化上的桥横,抵制阴谋论的传染,谨小慎微但又脚踏实地理出一条可以相互批评但不能分道扬镳的合作框架,各自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一起把东亚的事情敲定,共同把世界的事情理顺。
当年毛泽东对美国友人说,他想去密西西比河游泳;今天习近平对美国友人说,“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必须也只能搞好关系。然而,只有在双方领导人和精英都有大洋一样的胸怀和宽容之时,中美才能成功地跨越横亘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大河,才能维持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友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