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恶搞之风争议四起

yangguangshixian 2012-04-30 16:47:19 编辑组稿/陈楠 总第123期 放大 缩小

 

反对方:

杜甫草堂:娱乐要有尺度

对于网友们以杜甫为对象的涂鸦行为,3月25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官方微博转发一组“杜甫很忙”涂鸦图,并配上韩愈的《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似乎对网友行为颇为不满。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营销宣传部主任陈涛告诉记者,杜甫草堂博物馆很不认可网友这种涂鸦杜甫的行为。网友将杜甫画像拿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娱乐也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需要看对象。”

诗歌协会:我们绝不允许诋毁杜甫

河南诗歌学会会长马新朝表示:自己在网上遭到铺天盖地的讽刺和挖苦,有些网友甚至表示要“人肉”他,说他是伪道士。谈及此,马新朝十分痛心,他说网上出现了大量恶搞杜甫形象的图片,有些图片之不雅,已超出了诗歌文化的范畴,发展成社会问题。他呼吁,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孩子问题,应是成人问题,河南的诗人和文化学者如果集体噤声,很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大家应该替杜甫发言。

《诗圣杜甫》的作者程韬光表示,这种社会现象不能回避,一是要宽容,二是要引导。恶搞杜甫是对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蔑视,说明我们对杜甫诗歌与文化的宣传教育还不够。这次举行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大赛,就是起到溯本清源,再造民族文化土壤的作用。他还用杜甫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巧妙回应。

现代诗人:是对文化和历史的亵渎

恶搞文化名人不仅是一种不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无情的亵渎。细数近年来“被恶搞”的志士仁人、学术泰斗、伟人大师、英雄楷模,几乎无一能够幸免,不是被戏说、恶搞,就是被亵渎、糟蹋。以历史名人作娱乐牺牲品,无疑是一种变相娱乐,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伎俩,最终将高压文化低俗化,暗含着的是一种文化危机。

事实上,尽管恶搞杜甫最终引起了高关注度,但以杜甫形象做牺牲的恶搞自然也影响着现代人对杜甫的印象。与之前还原真实雷锋不同,恶搞名人并非还原名人,更像一种诋毁。恶搞文化名人之风不可长。

支持方:

武大教授:可看作“解构经典”

针对“杜甫很忙”系列漫画走红网络,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尚永亮认为,这可以看作是年轻一代进行的一次“解构经典”。“解构经典”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较为常见。“解构经典”的目的不仅仅是颠覆经典,而且在颠覆中去寻求一种符合当代意义的更新的经典形式和内容。

在尚永亮看来,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一直都以正统的“诗圣”形象出现。年轻一代通过对杜甫形象进行“解构”,能够表达他们的一些想法。尚永亮说:“对传统‘英雄人物’进行多元‘解构’,有利于贴近年轻一代。借助网络进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并非完全没有积极意义。对此,不能从绝对的好还是不好来评价,这是当前文化多元的一种表现。”

网友:涂鸦只是娱乐

课本涂鸦引来众多网友的爆笑围观。事实上,涂鸦者并没有考虑那么多。画过“福尔摩斯版杜甫”的网友“鬼笔君雷文”就表示,他只是喜欢福尔摩斯,而现在涂鸦杜甫比较流行,所以将杜甫画成了这个样子。

对于指责,更多网友认为只不过是娱乐,不必过于较真。在课本上涂鸦,似乎是不少人学生时代的共同爱好,并不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崇敬。据某商业网站发起投票的显示,71%的网友认为涂鸦杜甫“没什么,不影响人们对杜甫的崇敬”,20.9%的网友认为“不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与不尊重”。

学者:这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上海作家协会副会长、著名诗人赵丽宏认为,中学生涂鸦杜甫应该是出于游戏心态,“没有很多恶意,应该不是为了侮辱杜甫,因此公众也不必反应过度。”有网友认为,“敬意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在嘴上说的。我只看见现在的学生很有才,请不要扼杀他们的一点点艺术灵感。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就算对一个伟人涂鸦好像失之恭敬,但未必全是孩子们的错。涂鸦只不过是一种新新人类的个性创作形式而已,从某种程度上和过去的神话传说、现代的穿越剧有些类似,说得高雅一点是浪漫主义手法。网民只是将杜甫画像当作了恶搞的素材,并不涉及对杜甫本人的任何贬损。甚至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扩大杜甫在现在学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让成年人回味杜甫的生平文章,都有种“剑走偏锋”的积极作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