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让网络文化传承正统文化

yangguangshixian 2012-04-30 16:49:19 编辑组稿/陈楠 总第123期 放大 缩小

 

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恶搞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曾记得几年前红遍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可以说是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此后,这种现象在网上愈演愈烈,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还是新闻人物,都能成为网友恶搞的对象。他们以讽刺、幽默、游戏的态度,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并逐渐成为一种网络风尚。一些文化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用叛逆心理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一方面,微博这个网络新平台为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提供了一个新型平台,让恶搞杜甫的系列图片能够迅速流行;另一方面,在众多网友加入的网络狂欢中,恶搞参与者的智力、技艺和幽默感的文化比拼,又不断把恶搞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窃以为,对于这种恶搞,不能简单地训斥。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它的兴起和衰落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章可循、超越常规逻辑的,它来得快,去得也快。

其实,这次杜甫被恶搞已经不是第一人。前有某80后作家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著名诗句进行所谓现代演绎,终使《唐诗三百首》变成了《唐尸三百首》,《岳阳楼记》作者成了滕子京。后有岳飞不再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成了“误国”的罪人,孔子成了跳梁小丑手中的狗皮膏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很忙”忙的都是现今浮躁时代下的各种琐事,这在网络时代尤其显得格外刺眼。

对于这次事件,部分网友调侃道“杜甫很忙,我们很闲”,还有人质疑是教育体制并未跟上时代步伐,才引发学生因上课无聊而涂鸦课本插画。拥有《杜甫像》原作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认为,这个现象引起关注是好事,但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

从事教育的钟丹倒以为没什么,“网友们确实很有创造力,居然把一生愁眉不展的杜甫变得如此千姿百态。有些老师很忧虑,我觉得大可不必。这起事件和‘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事件一样,只是快餐文化中的小菜,不会被当成主流文化中的大餐。”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天策专门研究网络文化。他认为,首先网友的恶搞有点无厘头,闹着玩也无伤大雅。另外,他表示这是网友对现实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同时,杜甫、李白都是失意的官员,他们时常讽刺社会和政治,“如今,网友延续了借古讽今的文化传统,这样来看有一定积极意义”。

研究传统文化的杨博士说,“杜甫很忙”现象,无疑需要我们反思,“我们其实关注的并不是涂鸦的内容,而应该是动机。分清娱乐与文化的界限,保护文化责无旁贷,但如何引导更为重要。”

当然,这种以颠覆经典、解构传统为目的的网络文化现象,毕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不能采取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伦理一旦成为人们寻求快感的牺牲品,对构建和谐社会显然是不利的。恶搞杜甫的网络狂欢,对当今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中,如何发挥主流文化的浸润和引导作用?

首先,要用先进文化照亮人生之路。参与恶搞杜甫的年轻人,除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外,知识素养的缺乏是他们怀疑一切、挑战经典的重要原因。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因为无知,他们敢于挑战经典;因为无知,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取笑历史名人、伟人;因为无知,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对人生的意义采取游戏和虚无主义的态度。在金钱崇拜、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经典文化的启蒙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让青年一代对文化大师有敬重之感,对文化经典有敬畏之心,让知识把年轻人的人生之路照得耀眼通明,让他们“从光亮中认识了人生的意义”,那么,网络上的恶搞之风就会少下去,挑战一切、恶搞一切的风气也会得以收敛。

其次,用传统文化培育人性美德。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人向善的理念。这些理念,在培育一代又一代国人的传统美德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约翰·洛克说:“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养。”尽管现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但是,也不能小觑传统文化的作用。即使在恶搞杜甫的狂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这种恶搞持否定态度的年轻人,认为这种恶搞是亵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看出,这些年轻人内心有一把判断是非的道德标尺。我们相信,这种有人性美德的年轻人多了,网上的恶搞就会减少。

三是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网络文化。网友“北大邓丽丽”认为,杜甫被今天的孩子们涂鸦出上千张图片,证明是太有才了,希望他们用这种才能创作出有意义的真正的漫画作品。有关部门可否循着这种思路,在网上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让年轻人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才华有用武之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