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好莱坞这只“狼”会“吃”掉我们吗

pinweiyuedu 2012-05-19 12:35:27 ■ 秦晓鹰 总第124期 放大 缩小

 

1998年春,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院线,创下了3.6亿元人民币的全国票房纪录。时隔14年后,3D《泰坦尼克号》回归,依然强势得超出很多国人的想象。公映前,多个城市“零点档”电影票就被抢购一空;公映后,这部换了3D新衣的“老大片”一个星期就赚回了当年3个月的票房!无论是船头恋人的“迎风飞翔”,还是希琳·迪昂管风琴般的主题歌《我心永恒》,都再次激起中国人内心的阵阵波澜……

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管理者和众多电影人恐怕应该想想,为什么《泰坦尼克号》一个“返航”就能在中国电影市场掀起惊天巨浪?除了这部老大片本身散发的永恒之美、凄清之爱以外,它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当中国的电影总票房已超过130亿元,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电影市场时,我们为什么依然缺乏造就这种银幕“旗舰”的能力呢?

进口老片其实是在给中国电影人上课。不客气地说,这堂课也算是一种挑战。

不过,笔者以为,真正能给国人带来震动与清醒的,恐怕还是年初中美两国就“允许更多的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并提高美方分账比例”达成的协议。按照这份协议,中国将在原本每年引进20部美国电影的基础上再增加14部IMAX或3D电影。同时,美方的分账比例也从原来的13%提高到25%。毫无疑问,这份协议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在国际化游戏规则制约下被进一步推开,意味着中国观众可以看到更多的美国大片;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在一个不会太短的时间内将受到挤压,而这挤压的背后则是中国电影在艺术质量与市场经营方面所必须应对的挑战与考验。难怪我的一些影视界朋友在得知此消息后,说的第一句就是,“狼”真的来了。

那么,好莱坞这只“狼”会“吃”掉我们什么呢?

从短期来看,它无疑将要“吃”掉一部分中国国产片原有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一口咬得当然会很痛。以2011年为例,中国电影全年票房为130亿人民币,其中国产片70亿,进口片60亿,国产片险“胜”。但就单片票房来说,进口片收入却远超国产片。可以想见,进口片数量及分账额度增加后,国产片票房会有很大部分被好莱坞“瓜分”掉。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痛是看不见的。这种痛,是阵痛,是可以促使我们提高免疫力的伤痛,是可以转化为幸事的伤痛。换言之,其势汹汹的进口片会无情地“吃掉”中国影视界风弥已久且盘根错节的种种弊端;会“吃掉”投机取巧、自我欣赏、缺少创意、不求进取的懈怠庸懒之风;会“吃掉”那种自命清高,把玩深刻却远离生活的自娱自乐之风;会“吃掉”那种一味追求形式的豪华内容却极为苍白的挥霍之风;会“吃掉”那种靠制造假民俗假历史或者靠翻拍历史故事和截取古典名著片断来冒充大片的投机之风。当然,对那些靠侥幸,靠所谓的明星阵容,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场,靠窥测政治风向,靠国家财力支撑,去套取某种“成功”桂冠的电影制作者和电影投机商来说,也同样具有相当的杀伤作用。从长痛与短痛的辩证关系看,这种冲击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对坚持电影规律的正派的制作人来说,最终将是一件幸事。

道理尽管如此,但面对着美国进口大片的汹涌来势,如果不下苦功、不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要想把挑战变为动力、把危机变为机遇,仍然是一厢情愿。只有方方面面戮力同心,克服种种政策性障碍,摆脱种种观念上的羁绊,千方百计调动起中国电影艺术家们的创造性,焕发出他们身上蕴藏的创作灵感,才能真正拓展生存空间,从而逐渐摆脱窘境与困局。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需要同心协力的“方方面面”,置于首位的当属政策性“松绑”和理念上的解放。导演冯小刚说得好,进口大片多了势必就会扩大审片的尺度。因为国产片与进口片一样,“享有”统一的审查标准。不可能厚此薄彼、厚外而薄中。这就在无形中为国产片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创作自由。这些直率中带着含蓄批评的肺腑之言,其背后是有出息的电影人的信心满满。

中国电影要摆脱困境,毫无疑义是要极大地提高中国电影艺术家和大大小小的制作团队(包括编剧导演制片演员摄影及所有辅助人员)的基本素质。人的变化是基础性变化,是一种原发性的内生动力,即人们常说的“内功”。只有苦练这种“内功”,只有电影人的素养提高,才能使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跃升到一个可以与世界电影大国打拼较量的新高度。

那么,当前中国电影人急需提高怎样的素质才能有力有效地应对进口大片的冲击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要深入了解和感受正在发生巨大历史变迁的中国。中国正在经历着千百年未有之剧变,这种变化大到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小到波及着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和每个中国家庭的生活轨迹。它带来日新月异的惊喜,也带来瞠目结舌的震撼。无数的悲欢离合、无尽的寻觅追求、无穷的人间活剧,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的电影艺术家能走出固有的小圈子、小巢穴、小情调,就能够找到极其丰富的创作土壤和极其丰沛的情感源泉。

其次,就是要努力学会用“国际语境”来表现民族文化。应对进口大片冲击的最好办法就是中国电影自身的“走出去”。如同两军作战,进攻往往是最好的防御一样,只有走向世界的文化才是强势文化。韩国、伊朗、印度电影能在国际影坛享有声誉就是很好的实例。中国电影要做到这点,懂得用“国际语境”来加以表现则是一个关键。我这里说的“国际化语境”是指能够让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民族所能接受的表现手法、形式和叙事逻辑。如果说得更深一些,则是在“国际化语境”中普遍具有的、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共有的人性追求、审美情趣与认知判断。正是这些理念的存在才能使世界上不同民族种族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产生广泛的文化认同,也才可能有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与相互欣赏。这就是笔者所指的“国际化语境”。我相信,只要积极地把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与“国际化语境”加以结合与融通,中国就能逆风起飞,成为新的电影大国、电影强国。

今年3月26日,《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驶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成功抵达海洋最深处——位于太平洋底约11000米处。他的朋友们为他捏着一把汗,因为这是人类深潜的一个新纪录。卡梅隆所以冒生命危险是为了一部新电影。他说,我在马里亚纳海沟看到的一切都将成为《阿凡达2》的素材。

凡有这种拼命硬干的执着精神者,必成大器,中外同理!

(作者为知名学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