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次又一次地用事实否定了那些中国经济怀疑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夹杂国企垄断的混合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北京龙洲经讯经济研究公司总经理亚瑟·克劳博(Arthur Kroeber)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而潜伏在中国经济中的问题在于政治公平,而非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的确存在许多问题。多年来单纯依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导致了明显的产能过剩。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疲软,而国内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于是中国这台“出口机器”放慢了脚步。同时,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开始泄气,最新的经济数据也令人沮丧。今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速不到7%,紧接着,4月份的工业产出、电力产量、银行信贷和房产交易量都显著下降。中国的经济奇迹真的遇到大麻烦了吗?
问题还没那么严重。中国很可能安然度过这些浅滩,继续保持相对快速的年均7%增长率,并在202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事实上,真正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于缺乏透明而又腐败重重的执政党能否带来公平公正且有包容性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二战后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追赶型”增长模式非常类似。当下,中国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追赶”还远未结束。虽然中国已经掌握了基础工业原料和消费品的生产能力,但在生产精工机械和高新技术产品方面才刚刚起步。有统计显示,中国现在的经济水平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80年代的韩国和台湾。这几个国家和地区此后又经历了整整一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既然中国的增长模式与其类似,那么中国今后的发展也不会例外。
对于“追赶型”经济体来说,增长主要取决于对资源的调动能力,而发达国家的增长才依赖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过去,中国2/3的GDP增长来自于新增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美国已经拥有了充足的资金和现代产业工人,因此其GDP增长的2/3来自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学者们看来中国充斥着浪费现象且效率低下,他们于是得出了中国经济增长必然不可持续的结论。克劳博认为,这种观点如同盲人摸象:中国经济体系调动资源和劳动力的巨大成就已经克服了边际效率问题。
所有发展中国家最终都会走向由资源调动向资源高效利用转变的拐点。那些没有成功转型的国家最终将面对人均GDP的增长停滞。有人担心中国已经走到了这一绝境的边缘,但克劳博指出,现有的一些数据并不支持这一悲观的观点。
首先,中国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1/3以上的劳动人口仍在从事农业种植,而其他东北亚经济体是在剩余劳动力降至1/5时才开始面临经济放缓的。中国要达到这个程度仍需10年。其次,发达国家的固定资产存量一般是自身GDP总量的3倍多,而中国的存量还远未达到这一标准,因此中国仍需大规模的投资,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利用投资拉动经济。
中国的房地产不会导致类似美国次贷危机似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抵押贷款规模适度,而且市场尚未背离房产供求趋势。中国房地产市场折射出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现象才是中国经济中真正的问题。克劳博指出,一方面是房屋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是新富阶层拥有大量空置豪宅。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了,但是上流阶层获得的好处却是暴利——他们之所以能够暴富,通常只是因为和官方有“关系”,通过这层“关系”,他们利用土地征用、基建工程和证券市场内幕消息获取了大量财富。201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占中国人口总量2%的最富有人群的财富竟相当于中国城镇人口收入总量的35%。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垄断市场,并从国有银行获得大量低息贷款,能够不受限制地圈钱。而创造了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和生产力的民营企业却获利微薄、饱受歧视。
所有这些的根源在于不公正的政治体制。官员完全控制资源分配,除非受到内部非公开的纪律处分,他们常常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偶尔会有高管因腐败问题下台,但这通常只是权力斗争的后果,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用不了几年,中国就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可是,如果不解决公平问题,中国将依然是一个二流社会。
(栏目编译/王原)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