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林和立(Willy Lam)最近在《中国简报》发表文章分析了中日近期钓鱼岛纷争的内在机理。他认为中日之间紧密的经济关系可以防止领土争端演变为军事冲突,虽然两国强硬声音不断,但中国保持了相对克制,而且作为外部重要力量的美国也不希望看到事态发展到失去控制的地步。
林和立写道,关于中美关系,邓小平曾说过著名的一句话:“不论好坏,中美关系都要继续。”同样的话是否适用于中日关系?
自本世纪初以来,中日这两个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明显在走下坡路,不过持续升温的钓鱼岛争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将争议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的意愿。然而,仍然有一些高调的中国评论员威胁要通过武力解决这一持续了40年的争端。
中国官方媒体也充满了强硬甚至好战的声音。彭光谦少将建议北京向钓鱼岛派遣人员进行科学和环境研究;人民大学教授陈先奎更是建议解放军在钓鱼岛附近进行常规演习,从而更好地宣誓主权;颇受欢迎的评论员罗援少将则表示,如果日本胆敢在钓鱼岛附近增加军事部署,那中国就应将钓鱼岛变成中国海军、空军的射击场。
日本政府的斗志也异常高昂。虽然东京一贯的政策是不允许右翼组织登岛,但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却实施了钓鱼岛“国有化”的计划。虽然日本的公共债务已将近GDP的两倍,但野田政府仍然拨款向海上防务追加采购经费。大多数中国评论员认为东京的挑衅行为是支持率颇低的野田政府在为11月的大选争取右翼势力的选票。
不过,有一点非常清楚:无论紧张局势如何升级,中日都认为控制钓鱼岛局势、使其不演化为军事冲突更加符合国家利益。此外,两国都不愿意让民族主义情绪损伤互利的经贸关系。不难发现,中国政府一直在谨慎处理钓鱼岛问题。例如,北京尚不允许国内民间组织效仿香港同胞雇船前往钓鱼岛。更重要的是,今年中国领导层比起2005年时更为克制。当时小泉参拜了靖国神社、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中漂白侵华战争。
北京迄今为止仍避免使用经济手段惩罚日本。2010年底爆发钓鱼岛危机后,北京减少了对日稀土出口、限制中国游客赴日旅游。但是这次,尚无迹象表明中国使用了“经济外交”的手段。同样重要的是,8月底时官方媒体针对中日关系措辞的温和程度令人惊讶。《环球时报》刊登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分社社长韩晓清的文章,她在文中指责香港保钓人士的登岛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宣称中国需要日本的投资和技术来发展经济,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不应刺激两国人民敏感的神经。
的确,中日之间紧密的经济共生关系也许会让两国政府采取理性的措施解决领土争端。“政冷经热”的现象在小泉时代就出现过,如今两国都面临着困难的经济局面,同样的局势也可以出现在今天,从而防止两国关系破裂。
许多中国评论员都已经发现,通过钓鱼岛纠纷可以窥见地区政治局势,尤其可以体现太平洋事务中美国的长期介入。专家们的考虑并不局限于如何从日本右翼手中夺回钓鱼岛,他们有更长远的战略考量——阻止日本在美国“反华遏制政策”中搭便车。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前国务委员唐家璇指出,美国站在中日纷争的背后,如果日本愿意放弃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的政策,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就会冷却下来,日本应当彻底转变战略,成为中美之间的桥梁,而不是帮助美国遏制中国。
该地区另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问题是日韩竹岛、独岛争议和日俄北方四岛、南千岛争议。与钓鱼岛问题不同,日本在这两个领土争议上相对弱势,因为韩国和俄罗斯实际控制着这些岛屿。中国的强硬派评论家们呼吁与韩国和俄罗斯联手向东京施压。这就意味着中国要改变以往在日韩、日俄领土争端上的中立态度,转而支持韩国和俄罗斯,以换取二者在钓鱼岛问题上对中国的支持。虽然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显然拥有美国的支持,但北京相信美国会利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来说服东京至少把事态控制在不使领土纠纷演变成全面冲突的程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