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
头条博客:北大教授陈晓明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在随着时代大潮发生变革,在建构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并且希望通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途径来获得世界的认同。这种心态无可厚非,是正常的。刻意淡漠好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中国人的开放和大气,就是要在一个平等的层面,和世界文化交流,得到相互尊重。
新浪读书:诺贝尔奖情结维系了更为复杂、纠结的国民心态:崛起之中国并非简单的国力强盛所能支撑,不只是实现共同富裕之理想,更有待个体提升独立性与创造力。从这种角度看,诺贝尔奖情结背后的国民焦虑,中国精英先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环球时报: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真正像是“文学奖”了。莫言获奖会对中国人看诺贝尔奖的态度做一次修正,给我们带来快乐。除了承认莫言本人的文学成就和地位之外,中国主流社会对诺贝尔奖的信任不会就此彻底建立起来。
见解
张力奋:褒贬声中,我觉得有意义。一是肯定莫言的文学成就。他的叙事及崇尚“个人体验”对中国文学有革命影响;二是中国文学在西方长期边缘化。四大名著虽优秀,但出不了国门,除汉学界,少有人知晓。莫言在帮低迷的中国文学走上世界版图;三是获奖后莫言一定会有更多说话的公共空间。
财经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莫言获奖是诺贝尔委员会的一个大战略,可以看出诺贝尔委员是从全球格局和视角下考虑看待这个事情的。这次获奖可以视作是诺贝尔委员会对中国崛起的肯定,是对中华文明、中国成就的肯定。
致诚张文娟:莫言的获奖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对接的历史机遇。让世界找找中国文化中有没有普世价值?也让中国真正以自信、开放心态与世界对话,摆脱自说自话的外交尴尬。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性权威奖项,一旦获奖即奠定作家世界性地位,作品会迅速译成几十种文字进入世界阅读范围,是世界各国作家梦寐以求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